标题 | 《老人与海》的课文主旨重析 |
范文 | 杨怡 《老人与海》是人教版必修三小说单元的篇目之一。教材选取了小说的高潮部分,老人捕获了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在归航途中遭遇了鲨鱼的重重攻击,经过殊死搏斗,带回一架鱼骨。根据小说主要情节,在过去的一线教学中,教学主旨始终强调老人永不服输、敢于搏斗的硬汉精神,以至于学生学完课文对桑地亚哥说过的一句话记忆犹新,“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当然这种传统理解并非有误,但我们重读文本之后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文末写到“老人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儿补救的办法也没有,”“吃了败仗,上床是很舒服的,”“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这些语句明明承认了老人的失败,他并没有保住大马林鱼。这种结局安排也似乎很难仅用硬汉精神去解釋,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考虑课文主旨。本文将结合教学案例存在的问题,利用生态批评理论从鲨鱼形象、老人的心理与课文结尾三个方面具体探求《老人与海》的生态关注和自然意识。 一、鲨鱼形象重析 以往的教学设计常常列举鲨鱼的五次进攻,重点分析老人形象,突出勇敢与坚持的精神品质。老人第一次和马林鱼搏斗了三天两夜,手受伤;第二次:手上的伤加重;第三次:吃了点马林鱼,攒了些力气,手上淌血;第四次:觉得自己已经死了,手活活地痛,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第五次:身体又痛又发僵,伤口和身体一切用力过度的部位都因寒冷而痛得厉害。这种情节过程的梳理,只是为了强调老人在缺乏武器、力量弱小的情况下仍然奋力阻截鲨鱼的一次次攻击,将老人塑造成孤胆英雄,鲨鱼的攻击只是作为老人形象的衬托而存在的。但实际上作者对老人的英勇回击描写较少,对鲨鱼的形态描写和动作攻击着墨更多。这说明教学设计因受到传统的小说解读方法的影响,往往把自然景观作为人物形象的背景和衬托,没有考虑到鲨鱼形象在这篇文章中的主体价值。 区别于传统的解读方法,生态批评理论要求以“生态”为视角,重新审视文本中的自然现象,把自然与人类行为统一在一个完整区域内,考查自然应该是怎样的,让自然重新恢复本来的面目。结合生态批评理论提供的新视角,我们细读文本中的鲨鱼描写选段,分析鲨鱼形象的自然意义: “这是一条巨大的鲭鱼,生来就游得跟海里速度最快的鱼一般快。它周身的一切都美,只除了上下颚。它的背脊像剑鱼一样蓝,肚子是银白色的,皮是光滑的、漂亮的……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里一切鱼,它们游得那么快,身子那么强健,战斗的武器那么好,以至于没有别的任何的对手。” 这里,作者把鲭鱼看成一个漂亮强健的对手,用大段篇幅写它的外貌特征和攻击能力,言语之中多次流露惊叹和称赞。在老人眼里,鲭鲨并不是吃腐烂东西的动物,而是一个漂亮能干、极具威胁的敌人。鲨鱼和老人组成势均力敌的对手关系,象征自然与人类的平等博弈。鲨鱼具有独特的生命价值,是美丽崇高的自然物,而不是老人形象的附属品。 二、老人的心理探析 选文有大量篇幅描写桑地亚哥的自言自语和内心独白,以往的教学设计倾向于把老人的犹豫迟疑视作突破自身、战胜困难的例证,从而将主旨回归到永不服输的硬汉精神。但是细读文本发现,与鲨鱼搏斗虽然体现了老人的坚强勇敢,但行为背后更多是为了自卫。文中说他多次想“这也许是一场梦”,甚至希望自己没有钓到这条鱼。桑地亚哥完全不想再去跟鲨鱼搏斗,鲨鱼的攻击让他心生疲惫,一直怀疑自己能否撑得下去。 这种矛盾心理反映了老人对鲨鱼的态度,他不认为打败鲨鱼意味着成功,相反觉得这样做是一桩罪过。文中多次写到,弄死鲨鱼让自己感到很难受,它们强壮又聪明,是美丽和高贵的,什么也不害怕。老人不能赞同自己对鱼的残酷行为,心理上会有一种负罪感。如果老人只把鲨鱼看成凶残的动物,心中绝不会有这么多的顾虑,这实际上反映了老人对鲨鱼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另外在桑地亚哥的自言自语中,有很多与被钓上来的大马林鱼有关。在言语之中,他把它当做孤独的大海上唯一的陪伴,想象它随意地游来游去,跟自己一同战斗的样子。看到大马林鱼被咬得残缺不齐,老人感到十分难受,后悔自己把它钓上来。通过这些独白,我们看出桑地亚哥内心深处不是把大马林鱼当做战利品,而是把它视为精神寄托。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命和大马林鱼的尊严,老人拼尽全力击败进攻的鲨鱼。虽然奋力搏击的过程体现了老人的勇气和坚强,但是我们要明白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来自于老人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 三、文本结局重析 在文章结尾,大马林鱼被鲨鱼吞噬成赤条条的白线,只剩黑压压一团的头。老人无可奈何地意识到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儿补救的办法也没有。“吃了败仗,上床是很舒服的,”他想,于是放弃了回击,直接开往港口,什么也不理睬。但以往的教学设计对老人失败的事实和结尾的悲剧意味视而不见,在“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豪言壮语中分析老人的硬汉精神和人格胜利,从而认为《老人与海》是一曲人的颂歌,它颂扬了人的力量、人的尊严、人的勇气。当然,我们并非要否定老人身上的人格力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结尾并不是简单歌颂人的伟大,否则,结尾直接安排老人战胜群鲨岂不是更能达到目标。重读结尾,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并不只是在讲一个英雄故事,而是通过老人与海的关系,提醒读者重新思考其象征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老人一辈子以捕鱼为生,他既依赖大海,又征服大海。老人与海的这种依赖与斗争关系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相处模式。一方面,人类依赖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人类征服自然,克服恶劣的环境限制,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源。在文章开头,老人利用武器捕获大马林鱼,象征着人类的胜利。可在结尾,老人被大海打败,好不容易捕获的猎物被鲨鱼吃光,这又说明人类无法真正地征服自然。关于自己失败的原因,老人提高嗓子说,“是我走得太远啦。”他不想承认自己是被大海打败,将问题归在运气不好,走得太远。这是老人的回答,我们可以继续思考他为何走那么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近海已经84天一无所获,他必须驶向深海,那里没有人类去大肆捕捞,捕鱼机会更多。这从侧面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占有已经超出了合理限度,当人类试图进一步侵入大海时,最后受到自然的惩罚,猎物被大海收回。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来理解老人的失败,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了深刻的生态反思。这样的结局提醒我们,人类需要限制自身的物质欲望,不能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人要学会去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环境。 当我们结合生态批评理论去重读文本,《老人与海》的主旨就不仅是赞扬永不服输的硬汉精神,它包含的生态主题和自然意识更值得教师去深入挖掘。主旨重析的意义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就是我们不能再把论述的焦点局限在文本中人物、情节与情感取舍方面,而是要通过关注自然与人类的平等关系,仔细考查鲨鱼形象代表的自然隐喻和老人空手而归的生态启示,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万物的尊重、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作者通联: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