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让传统经典成为滋养学生的精神食粮
范文

    陈鹤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下,语文教育过分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体现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是“重言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重视对字词的学习,却忽略了课文本身的文学价值,把语文学习弄成标准化的训练,而蕴涵在文言文中的道德、情感、审美及人文关怀却消失殆尽。

    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在高二下学期选择了《文化经典》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两本选修教材,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弘扬人文精神,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此,我从以下这三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一、日有所诵,日有所得

    我要求学生每天诵读一首古诗,部分诗歌要求学生能背诵。

    古典诗歌语言含蓄蕴藉,典雅优美,学生在诗歌的丰富意象中徜徉,体会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请及温馨的骨肉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受到传统文化的濡染与熏陶。常读诗歌,能让学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每天诵读一篇文言短文,并牢记其中的名句。如《论语》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德不孤,必有邻”等等,我都要求学生能熟记在心,并让学生明白仁爱礼义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从而培养自己高尚的德行,并把这些精神贯彻在自己的生活中。

    二、结合现实,探讨问题

    我在引导同学们学习传统经典的过程中发现把现实问题与传统经典联系起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我常在课堂上采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结合自身体验,去体悟古圣先贤总结出的朴素道理。

    比如学习《论语》,谈到孔子的仁爱精神,我就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韩国同意美国布置萨德导弹防御系统,除了宣称防御朝鲜外,更是把矛头直指中国,宣扬中国威胁论,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同学们的发言我大致记录如下: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讲求的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个人来说,我们不愿意自己受伤害,那将心比心就不能去做任何有可能伤害别人的事;从国家来说,我们不愿意受到剥削和侵略,将心比心,也就不要去剥削和侵略别国。历史上我们汉民族很少主动地去扩张侵略别国,我们的文化基因更多是一种“和”的文化,希望自己的国家内部和谐,也希望与邻国和睦相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层意思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孔子还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关怀他人,这就是“仁”的内涵。我们尊敬自己的老人,推己及人,我们也要尊敬别人的老人;我们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己及人,我们也要爱护别人的孩子,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希望自己的国家兴旺发达,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我们也希望别国的人民过上好日子,比如我们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我们的“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政策给沿线国家带来的巨大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我们国家的强大不但不会威胁别国,反而会更有力地维护世界的和平。我们怎么会去威胁别国?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基本统一了看法:那些宣扬“中国威胁论”的人,要么是不了解我们传统文化是如何塑造了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要么是别有用心,为自己上不到桌面的行为寻找借口。

    类似的讨论我们常在课堂上进行,比如“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我们如何看待‘天理与‘人欲”的问题”;“君子忧道不忧贫”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我还提出为什么近现代对历史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事件大都跟读书人有关,为什么多次运动都是先从大学校园里发起等问题,让学生联系曾子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有意识地将这些现实问题与传统经典联系起来,同学们对此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讨论热烈,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青年人应有的胸襟与激情,也看到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三、汲取智慧,学以致用

    除了在课堂上采取讨论的方式,我还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汲取古圣先贤的智慧,以此观照现实社会,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比如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选读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他们写一篇结合当今社会现实的读后感。

    有同学这样写道:

    “礼,是一种修行。‘礼,始于周公,复于孔子,盛于董仲舒,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的确,礼仪是一个人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及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个国家道德风尚的反映。

    因为有了礼仪,才有了感人至深的程门立雪,有了闻名遐迩的六尺之巷,有了礼仪之帮的美誉。然而我国GDP增长迅速,科技迅猛发展,我们匆匆跨入了工业化、数字化、现代化的新时代,但在这匆匆的脚步中,我们似乎遗落了什么?

    我们看到了身边的空巢老人踽踽独行的身影,看到了公交车上因为一点争执而谩骂不已的现象,看到了名胜古迹处处有“到此一游”的字样……我不禁要问这个社会怎么了? “礼”为什么渐行渐远?

    学习了孔子与孟子关于“义”与“利”关系的论述后,我布置了一篇小论文,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儒家义利觀的现实意义。有同学这样写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中,无论何时何地,君子都会把奉行仁义道德放在追逐富贵之上,“义”的重要性永远超过“利”,因而孔子强调“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在当今物欲横流、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这样的话语振聋发聩。假如商人在面对巨大物质利益时,心中能坚守“义”的道德底线,抵制各种诱惑,不为不合于“义”的利出卖良心,不去选用劣质食材,哪里会有地沟油、毒奶粉?假如政客们都能以“义”的标准要求自己,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舍义取利,哪里还会有侵害人民利益的贪官污吏?假如人们都能克制自己的私欲,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哪里还会有环境不断恶化的噩梦?

    还有同学在学了“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一则后这样写道:

    孔子很注重学习,多次谈到学习,不过我心中有疑问:孔子心中的“学”就等于试卷上的勾叉吗?就只是指成绩的指优良中差吗?分数高的人,就“学”好了吗?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林森浩因琐事对室友怀恨在心,居然投毒将其杀害,他的学习自然是好的,分数也是高的,但品行之低劣,手段之恶劣,令人发指。显然这种唯分数论的“学”不是孔子推崇的好学。孔子强调的学不只是关于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是以完善人格修养为目的的学习。孔子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当今时代需要的是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教育必须把育人放在首位,不能把分数作为衡量人的唯一标准,“虎妈虎爸”们该醒醒了。

    这些短文大都表现了同学理性的思考,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这些历经几千年时光沉淀下来的经典,激发起了学生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向往,这样的阅读与反思,促使了学生内省,帮助他们追求人格的完善。

    学习经典,绝不仅仅要求学生懂得一些古汉语知识,以此来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完善人格,真正让传统经典成为滋养学生的精神食粮。

    作者通联:贵州遵义市第一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