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整本书阅读”的“起承转合” |
范文 | 严爱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整本书阅读”已然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常态,经过三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高三的“整本书阅读”暗合了古代写作的“起承转合”。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这是“起”要平直渐进,“承”要衔接有度,“转”要有转折与深化,而“合”则是“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而这,与高三“整本书阅读”有惊人的神似之处。 一、“起”——早作准备,精挑细选 高三学段,时间非常宝贵无须赘述。笔者确定读书篇目非常慎重,确立书目原则主要基于四点认识:一是能够培养思辨能力和理性精神,偏理性书籍可以增强“精神钙质”;再者,覆盖众多领域,人生的精神成长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还需要历史、科学、宗教、哲学、教育,甚至经济领域等多渠道;三是坚持“共性与个性”,所谓“共性”阅读就是指学生需要共读一本书, “个性”则是结合学生阅读兴趣和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在高三这一年,选一两位思想家、哲学家或者文学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阅读;四是兼顾高三生情与学情,因为高三学生既要应付两轮专项复习,又要迎接四次大型模拟考试,因此,我们会选择思想上乘、含金量很高的书,或者是“大家小书”。 基于这四个原则,我们坚持“学生推荐、教师建议”的阅读原则,从高二暑假开始到高考结束,一般而言,每个学生可以阅读十本书左右。近三年高三,我们共读的书大致有:如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林贤治的《旷代的忧伤》、波兹曼《娱乐至死》等,还有一些小说如《1984》《美丽新世界》《月亮与六便士》等,“大家小书”有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朱光潜的《谈美》、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弗兰克的《活出生命意义来》等等。 二、“承”——把握节奏,推行思辨阅读 在诗歌创作中,“承”要求衔接有度,内涵丰富,在高三阅读中也是如此。这是高三“整本书阅读”工程中关键的环节:时间安排、阅读顺序、深入阅读等。 高二暑假,我们开始有计划地布置阅读任务。例如上学期高二暑假,我们围绕“独立人格”主题,布置学生阅读《1984》《美丽新世界》《旷代的忧伤》等。到校之后,我们结合暑假内容进行讨论,并花20天左右的时间,利用晚自修语文课时间或者一周两节联排的阅读课,见缝插针阅读《精神明亮的人》等。从国庆节往后,学生开始个性化阅读,利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围绕专题人物选择三四本书进行深度阅读,一直到元旦。 在高三“整本书阅读”中,我们以思辨阅读为主,侧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与公正性。 “单篇内部”思辨阅读。二元对立或者多元对峙,能够激发观点之间的碰撞,引导理解走向深入。有些“整部书”由多篇独立文本组成,而有些文本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思辨与阐释的空间。如在《旷代的忧伤》中《索尔仁尼琴和他的阴影》一文,我们发现了“两个索尔仁尼琴”,一个是极端年代中创造了苦难美学的索尔仁尼琴,此时他崇尚思想与言论自由,与政府不合作;另一个是苏联解体之后两次接受普京政府荣誉勋章的索尔仁尼琴,他与普京政府在反西方文化和中央集权方面政治观点契合。对这种“双重信仰”,我们展开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这是“本我”与“自我”之间的人格分裂,还有学生认为这是人格的蜕变与信仰的皈依。关于两个索尔仁尼琴如何在历史与人格上达到一致,我们至今还未达成共识,但是,同学们彼此之间的思维碰撞,给高中生活留下了深刻印象。 “单篇之间”思辨阅读。由于单篇提供的背景少,而要展开讨论,需要学生的有相应齐备的知识背景。为此,除了单篇阅读之外,我们还进行同主题的群文思辨阅读。比如关于信仰话题,我们选取了《精神明亮的人》中的《仰望:一种精神姿势》《一个非教徒的“絮语”》。白岩松《白说》中《寻找信仰》、卢新宁《在怀疑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徐贲《在怀疑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等系列文章,围绕这样几个话题进行分析,在宗教、政治、科学与文化等不同领域,信仰的表现有何不同?虽然外在表现各异,但这些信仰有着共同的内涵?在讨论为何需要信仰时,我们首先分析信仰的对与错,以及思考这样的问题:在这个怀疑时代,我们需要信仰吗?需要怎样的信仰呢?这样的讨论,努力引导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与分析信仰的内涵,并能初步形成关于信仰的整体认识,构建思想体系,完备认识体系,促成精神发育,培养理性精神。 “整部书”思辨阅读。有些“整本书”不是由单篇构成的集子,而是独立单一的文本形态。哪怕是“小部头”,内在的意蕴比单篇深厚,涉及的话题比单篇或者群文广泛。从高二暑假开始,我们总是先阅读小说,后来专题作品,最后阅读哲学书籍,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定向纵深阅读,凭借哲学知识,将前面内容进行打通与圆融,努力达成生生共生与师生共生。而对于一些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会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三、“转”——调整阅读方向,进行深度阅读 在拥有了一定量阅读的基础之上,从高三寒假期间至第二学期5月份,进行定向深度阅读,此处的深度有两个维度:一是专题纵深阅读,阅读专题人物的有关评传,这段时间阅读书籍有《萧红研读七十年》《重读路遥》等。这些书籍,基本分为“传”和“评”,有先“传”后评的,如《丰子恺评传》等,也有且“评”且“传”的,如《顾准评传》等。借助当下研读成果,学生不断深化与整合自身认识,建构个性化的认识体系与思想图谱。 二是开始哲学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哲学与人生》或者《人生的智慧》,或者其他作家的哲学随笔。对于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我们采用了“问题导读法”。为了刺破语言屏障,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我们贴近文本设置相关问题。如在第一章章节,作者阐述对人生的划分:人的自身、个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影响,并提出属于个性化的幸福观。据此,我们设置的问题是:叔本华的“人生三分法”是什么?这与丰子恺的“三层楼”(物质、精神、灵魂)、梁漱溟的“人生三分法”(人與物、人与人、人与自己)有何异同?如何理解“幸福主要取决于人的自身”?叔本华认为“傻瓜有没有幸福”,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糟糕透顶的,所有的努力都是无用的,因为这一切都取决于命运,这是一种悲观论。所以,在分析叔本华的观点时,我们主要是思辨性分析他的观点,并非无脑式全盘接受。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能够理解到叔本华“幸福观”的精神性与层次性,同时对他在文本中所体现出的“高高在上”的姿态,予以客观地分析与评价。 四、“合”——以写促读,以写导读 作为大学前的终端学习,我们无法回避高考写作。我们的阅读不可能仅仅培育高远的精神成长,应着眼于学生的考试诉求。每一次阅读,我们都会努力地将阅读所得转化成写作训练,用文字物化内在所思,这是我们的阅读价值取向之一。以写促读、以写导读,是我们“整本书阅读”坚守的重要原则。 做好积累乙本。在笔者课堂上,笔记本分为两种,一是积累甲本,专门用来记载语文基础知识、词语辨析、文言积累、意象梳理、答题建模等;二是积累乙本,专门用来整理阅读内容,记载阅读感悟。尤其对于整本书阅读,积累方式有:摘抄式、感悟式、续写式、仿写式等。 创设“班刊”。三年来,即便在高三教学,笔者一直引导学生创立班级刊物,《读书人》《嘤嘤之鸣》《稚言狂语竞风华》,用文字表达思想,用语言记录阅读,留下成长的印痕,让每一步都走得坚实。 组织“班级微型读书报告会”。每逢寒假,笔者都会布置个人阅读综述。如专题研读路遥的学生,围绕路遥的苦难意识、“无榜样”写作、“自虐式”写作等,研究萧红的同学围绕萧红“苦难与阳光”展开研究。第二学期开始,先是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汇报阅读心得体会,这个报告会一般会陆续一周左右。高三下学期,我们更多的是强化学生做好读写转化意识,在阅读方面,由私人阅读走向“私班”阅读。为了引导学生对专题人物的理解走向深入,防止个性阅读的局限化,扩展个人研究领域,实现研究成果的圆融与共生。 俗语辨析微型写作。思辨性思维是思维中最高级的品质,是公民理性表达的必然要求。去年,笔者一直坚守俗语辨析微型写作,为的是激活以前阅读所得,使碎片化的阅读逐步有序起来。俗语是老百姓在生产与生活积累的经验约定俗成的表达,一般而言,这种表达有合理之处与思辨空间。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引导学生对分析作家写作风格、人格养成与外在环境的影响。有些学生就此分析陕北地区与路遥之间的关系,分析哈尔滨生活、“东北作家群”对萧红的影响。当然,这也不存在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毕竟个人性格的养成与内在理性精神和价值取向有重大的关系。借助“关公面前耍大刀”,分析青年成长与导师引领之间的关联;借助“无用之用乃为大用”一句,理解沈从文在1949之后对古代服飾研究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分析“门当户对”时,学生结合自身阅读,结合杨绛与钱钟书、沈从文与张兆和、林徽因与梁思成、俞平伯与许宝驯等著名夫妻的生活,指出“门当户对”在新时代下应该由物质与门阀的对等转变成精神与境界的对等。 虽然下学期读书数量上有所减少,但思维力度在逐渐加强,因为唯有阅读材料进入思考轨道,才能使知识占有转变成能力提高进而促进思维提升。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提出“种子说”:笔者以为,我们高三“整本书”的阅读,就是在学生心中埋下阅读的“种子”,用阅读滋养学生的精神,为培养出参天大树做好提供阳光、水分和养料的准备。 作者通联: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