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庄子《逍遥游》课外延伸阅读指要 |
范文 | 刘光波 《庄子》的思想深邃,哲学体系博大精深。《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借助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阐述深刻的哲理,想象奇特,仪态万方,汪洋恣肆,妙趣横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战国时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封建统治者围绕土地和人口展开了激烈斗争。庄子所处的时代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统治者暴虐无道,战乱连绵不断,人民生活痛苦。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极端不满,但又无法反抗,他痛恨那种“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黑暗现实,又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于是对统治阶级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走上了“遗世”隐居的道路。庄子思想的核心是“愤世嫉俗”“顺世随俗”。“愤世、厌世、游世”体现了庄子面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庄子力图突破个人身心的束缚,主张摆脱物役,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忘利,忘形,忘心,护养形神,“身在人间,心超物外”,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的绝对自由的独立的精神境界。要深入理解《逍遥游》深奥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小大之辨”说明人的认知能力有限 “小大之辨”是理解《逍遥游》主旨的前提。文中的形象大如鲲鹏、冥灵、大椿、彭祖,小的形象如芥、蜩、斑鸠、朝菌、蟪蛄、斥安鸟等,大小对比十分鲜明。蜩、学鸠、斥安鸟嘲笑大鹏的行为说明它们见识短浅。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相比寿命长短悬殊。而普通人也不能与彭祖相提并论。其实,庄子借助这些形象意在阐明事物的大与小是相对的。宇宙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而言都是不可穷尽的;而生存于宇宙间的人类,由于其生命的短暂和生存空间以及视野的相对狭小,其认知总是有限的,此即所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作者以此说明人的认知能力有限。结合《庄子》其他篇目可以看出,《秋水》阐明事物的相对性,强调人在宇宙间的渺小和认知的有限。而按照《齐物论》的阐述,既然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人生在世就是不自由的。人只有“齐物我”,消除物与我的界限,才能获得精神的自由。《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辨”实际上是为了阐述事物的相对性,主张消除物我之间的界限,以获得精神的自由。 二、庄子对现实人生的认识抽象为“有待” “有待”,意为有所凭借。现实社会中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许多人汲汲追求名利地位,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追求不到的情况下会感到痛苦。在庄子看来这是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才产生的烦恼。因而庄子将这种痛苦烦恼而且受到束缚的不自由的人生抽象地概括为“有待”。《逍遥游》中庄子借大鹏、野马、尘埃、蜩、学鸠等形象说明事物无论大小都有所待。大鹏翱翔于万里长空,看似自由自在,要凭借巨大的风力作为依托。不仅大鹏如此,就是“野马”“尘埃”这些细微之物,也要借助“生物之息”才能游动。蜩与学鸠对于大鹏南飞的行为不理解,因为它们的认识受到自身眼界的局限,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庄子还以“朝菌、蟪蛄、冥灵、大椿”等大小对比鲜明的形象说明人的认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而不能穷尽世间万物,从认知的角度而言人没有任何自由可言。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犹然笑之。”而宋荣子虽然做到了荣辱不惊,毁誉无伤,在庄子看来,依然未能达树立至德,没有到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列子御风而行,并没有拼命地追求什么,可是“犹有所待者也”,也是不自由的。联系现实生活,庄子想要说明,人处于现实社会之中,为外物所役,都要受到自然和社会力量的支配,受到功名利禄权势地位的束缚,违背了人的自然的本性,无任何自由可言,因而是有所待的。 三、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 既然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是有所待的,痛苦而不自由的,那么怎样的人生才是理想的自由的?庄子认为,理想的人生是无待,是“逍遥”。“逍遥”是庄子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哲学命题。王夫之说:“逍者,同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與心知之另也。”而陈鼓应认为:“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应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生活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在庄子看来,“逍遥”就是顺世,就是游世,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一切顺应天地的本性和自然的变化,遨游于广阔的宇宙。“逍遥”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庄子向往一种超越现实生活和自我并与宇宙万物同一高度的“逍遥”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精神上不受任何束缚的“无待”的境地,是实现了超然物外优游自得的人生境界。 四、庄子内心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庄子把达到“逍遥”的人生境界的人称为至人、神人、圣人,这是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大概而言,至人、神人、圣人是同一概念,即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完美人,他们做到了无己、无功、无名。即彻底摆脱了功名利禄等外物束缚,达到了绝对精神的自由。在庄子的想象中,他们的容貌完美无缺:“肌肤如冰雪,淖约若处子。”生活恬然自适:“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行动无拘无束:“乘云气,御飞龙。”无所不能,无灾无害:“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丝毫不受外物的束缚,至高无上,尽善尽美,是无限宇宙的自由人。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在庄子的眼中,像王倪、觢缺、被衣、许由这些人就是完全摆脱了物役,不受任何束缚的圣人,他们真正做到了“无己、无名、无功”。 五、达到理想人格的途径:无己、无功、无名 “无己”,就是顺应自然,忘掉自我,使得自我发展到“无待”;“无功”即无用之意。庄子对惠子“将大瓠剖以为瓢”不以为然,这样并不能发挥大瓠的作用,因而是无用的,认为惠子“拙于用大”。万事万物,所用有异。庄子认为应该“将大瓠浮于江湖之上”才是有用。同样,庄子对惠子忧虑大樗的“拥肿而不中绳墨”的无用而感到好笑。认为应该将其“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认为“无所可用,安所困苦”?无用者,无用于世;无用者自用于己,这样做才可以全生,保身,养亲,尽年。无用之用,即是大用;大道无形,道不当名,体道的圣人也不当给以任何具体的称谓,故曰“无名”;大概而论,无己、无功、无名三者也是同一概念,是指忘掉了自我,消除了物我界限,断绝了自我与客观世界的联系的“无待”,是获得了绝对精神自由的“逍遥”。因而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把心胸放宽,眼光放远,就不会走进自己造的陷阱中,就能领悟“忘我”的真谛,从“我”的禁锢中走出来,摆脱那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生活,摆脱为物役、为物累的状态,达到淡薄名利逍遥于世的境界,享受到内心的真正的自由。这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庄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既不是天堂仙境,也不是深山僻壤,而是想象之中一无所有的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即游心。是个人思想在自由天地之中的遨游。这种自由是纯精神的,因而是不现实的。但又保持了人格独立,因而又不是完全虚假的。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肯定了自然无为的人格,歌颂了无限的自由和精神的伟大的美,表现了庄子对古代社会人的异化的反抗,反映了在人生中追求充分精神自由的可能性。《逍遥游》所阐述的哲学思想与儒家思想共同作用,对中国封建时代诸如陶渊明、李白、苏轼等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为他们提供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作者通联:甘肃临泽一中]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