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如何抓实多媒体阅读教学的有效生成点
范文

    鲍德强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为主的科技元素对教育领域的贡献率在不断攀升,直接导致了“科技兴教、科技强教”的信息化特质得以日益增强。时至今日,信息化教育已经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学校教育中,过于忽略或者人文淡化对信息技术的实质性使用,这不仅是优质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现象,还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渎职行为。与之相对应的是,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攫取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科技红利”现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抓实蕴藏其中的有效生成点呢?笔者拟就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简述一些实践经验和成功做法。

    一、在课前预习中应用,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流传甚远的信条式经典之言,意在强调“准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事实表明,无论在什么时候,或者做什么事情,只有认真做到并努力做好各种“准备事项”,才能较好地赢得超前性、主动权和胜算率。教育与教学工作何尝不是这样呢?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善于做好课前预习这种“诗外工夫”,非常有利于实现教学窗口的有效“前移”,还能为开展“简约高效”的课堂互动教学打下良好基礎。在传统教育时代,课前预习多以“无声的老师”为支撑;如今在信息技术状态下,电脑和手机等已逐步成为登堂入室的自主学习“助手”。

    以《最后一课》为例。笔者提出如下问题:这部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认识并走进作者都德。认真阅读课文并相互讨论探究,想一想在《最后一课》前后小弗朗士的思想和行为上发生了什么根本变化?以此驱动并引领学生进行课前自主预习活动。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自觉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搜索信息和提前进入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实现“让学引思”课堂活动目标打好基础。

    二、在主体活动中应用,利于提升阅读活动效果

    “课堂教学”既是开展课程活动的重要形式和主体环节,又是培养学生“内学外用、学用结合”能力的有效载体和优质平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把信息技术积极有效地应用其中,不但有利于在激发学生情趣、激活学生学习思维、触摸课程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充分发挥无可替代的正强化作用,而且有利于在善教乐学中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全班切实感受罗布泊在消逝前的“仙气”与“仙境”,并从前后对比中深刻体悟由消逝带来的“历史之痛”,笔者适时播放从信息资源中搜集下载并特意制作的课件,以《罗布泊现象——曾经繁华与现实颓废》的“微课题”形式,提供了一场如临其境、触目惊心的“视听盛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音像和谐、视文互动”下,通过“个体读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活动,加强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内化。这种课程活动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不妨试想,如果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撑,仅凭“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阅读解析,课堂活动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在资源开发中应用,利于增加语文阅读厚度

    “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这在强调“例子”语篇经典性或精髓性特征的同时,更重在启发——善于通过教材利用以外的形式,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各类阅读资源,为丰富阅读内涵、拓展阅读视野、增加阅读厚度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活力。

    以《春》文为例。笔者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除了演绎教材中的“春风春景”外,还展示了散文中没有的“自然春色”和“人文春象”,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和效果。再以“群文阅读”为例。在杜甫的《石壕吏》教学中,笔者本着以“同一作者、相同题材”为中心的导向策略,通过信息平台的支撑,先后引入了杜甫笔下的《新安吏》《潼关吏》以及《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作品,以此引导学生通过“求同与求异”的类比阅读活动,深刻感知社会动乱为广大群众带来的不幸和困苦,切实体悟作者满怀在心的忧国忧民情怀。此外,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笔者还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定期不定期地呈现一些认真选择的精美阅读语篇,让学生在课内外学习之余自主阅读和共同欣赏。不但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把他们引向善读乐思的发展道路。

    四、在读写互动中应用,利于攫取一举双赢良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这些经典名言,深刻揭示了“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关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读写互动”活动,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作用明显。集中体现了:有利于淡化传统的“纯阅读”“纯写作”课程形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寻求阅读与写作的有效“切入点”和实际“生成点”,有利于增强学生读写互动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有利于在“善读乐写”中不断放大“1+1>2”的良好效应。不仅如此,善于把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其中,更加有利于攫取令人期待的“科技附加值”。

    以《中国石拱桥》教学为例。笔者先是从“远眺、近观、鸟瞰”的不同角度,通过信息技术把“赵州桥”和“卢沟桥”等石拱桥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把中国石拱桥的发展史再以“图文资料”进行展示,以此引导学生在眼观耳闻中增强对历史石拱桥的实际感知;最后,让全班就“观光与感悟”进行“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在“眼见为实、观中有感”作用下,大家写起来有话可说,而且言之有物。

    五、在情感教育中应用,利于体现课程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尤其是母语学科,语文课程在“启智、益能、怡情、养德”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功能。然而,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语文课程长期存在“重工具性教学、轻人文性教育”的失衡现象,直接地导致了“情感教育”的力不从心或大打折扣。现代信息技术是制造情感的“生发机”和情感教育的“助推器”,善于把它融入语文课程之中,有利于让情感教育活动大放光芒。

    以《济南的冬天》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讲读程序,而是与学生“聊”起了关于“冬天”的话题,在大家心目中,冬天就是“寒风凛冽、雨雪交加、冰天冻地、万物凋敝”的萧杀景象。接着,在没有事先说明的情况下,笔者借助多媒体演绎了一番自然风景:没有风声,响晴的天气,暖暖的阳光,冒着热气的水,绿色的水藻,还有那山坡上、树尖上的小学等,整个一片,让学生误以为是“春天的景色”。当教师揭示这并非“春景”而是“济南的冬天”时,立刻引发了学生的愉悦情感和良好期待。这在传统教学中是难以达成的。

    总之,信息技术成就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也成就了信息技术。教师善于把信息技术巧妙地应用在课前预习、主体教学、资源开发、读写互动和情感教育中,能够让语文“悦读之花”日益娇艳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山左口中学(22233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0: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