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单亲儿童心理研究进展:积极影响论与消极影响论
范文

    何虎?李杰?杨霞

    〔摘要〕本文对21世纪以来的中国单亲儿童心理研究作了梳理与总结。中国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的研究视角正在从单纯的否定走向客观。质性研究、个案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得到应用,传统的实证研究方法也取得了一些突破,研究领域也逐渐细化和拓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对复杂的单亲儿童心理现象的解释力仍然不够,研究哲学、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等方面仍需突破。

    〔关键词〕单亲儿童;心理;研究进展;积极;消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12-0014-03

    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之人口流动性加大,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出现。学术界对单亲家庭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西方学者对黑人家庭的研究。自二战后,国外对单亲家庭更是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出现了很多研究观点和问题,主要聚焦于离婚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是否有影响。由此出现了积极影响论、消极影响论和有限影响论的争论,分别从积极影响论、消极影响论和有限影响论的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1-3]。病理-解组观点(pathology-disorganization perspective)认为单亲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较大负面影响,是一种消极影响论。坚强-坚韧观点( strength-resilience perspective)发现战胜困难和挫折单亲家庭的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一种积极影响论。社会资本受损观点和互动理论都认为单亲家庭中由于缺失某种功能,所以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绝对的,这是一种有限影响论。

    国外这些关于单亲家庭儿童的研究理论和视角,对近三十年才在中国兴起的单亲家庭儿童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研究现状

    传统的单亲家庭研究哲学认为:单亲家庭由于缺失了父母中的一方,其结构的不完整导致了其功能的受损。单亲家庭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肯定会比双亲家庭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问题,甚至会引起一些社会问题[4]。在这样一个“社会问题”的理论预设下,单亲家庭研究视角集中于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量等研究方法对单亲和双亲家庭儿童心理发展进行对照后,得出了许多负面的结论,主要集中于心理情绪、社会适应、自我认知等方面的问题[5]。目前这种研究方法与哲学仍然在中国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占据着主要地位,成果最为丰富。张晓菲、梁瑞华等人[6]发现单亲家庭儿童在学习焦虑、身体过敏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等八个心理健康维度上存在问题。胡雯洁[7]发现,单亲家庭儿童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抑郁水平也较高,自尊水平较低,并且单亲女孩较单亲男孩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单亲父亲家庭比单亲母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教养方式与单亲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相关。李晓芳、杨淑红等人[8]发现单亲儿童具有抑郁、焦虑、脱离现实等性格特点,单亲儿童的退缩、社交问题、焦虑抑郁分值显著高于双亲儿童,其中男童更为显著。朱玲[9]发现,无论儿童的就读年级、性别,单亲家庭儿童的亲子关系、家庭满意度、同伴关系和自控能力都显著差于双亲家庭儿童。刘苓、何思忠等人[10]发现,随父生活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明显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何宏灵、刘灵等人[11]发现,单亲儿童具有高精神质(孤僻、富于攻击性)、偏内向、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激惹)、心理发育不成熟等特点。邱婷[12]发现,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弹性差于双亲家庭儿童。侯筱菲、毛富强[13],[14]发现:单亲家庭子女存在较多的精神卫生问题,同性家长抚养的单亲学生在总体以及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异性家长抚养的单亲学生。张志群、郭兰婷[15]认为,单亲学生是潜在的心理、行为障碍高危人群。

    二、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的优势研究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后,很多研究者开始批评传统的仅从负面的视角研究单亲家庭儿童,认为传统的研究充满了偏见,仅仅只研究了单亲家庭儿童里面发展得较差的个体。大量研究者开始从更为客观的视角,通过深入的个案访谈、调查、因素分析法和文献法,发现传统的研究方法和哲学分析过分夸大了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新近的研究还注意深入地讨论单亲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之道。这种新的方法和哲学理念显然与国外单亲儿童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有关。研究单亲家庭优秀儿童、支持有限影响论的文献开始出现了,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将中国的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聂琼芳[16]发现,单亲家庭儿童的性格存在如下一些显著的优点:高度自立意识和责任感、更加坚强和自信、思想更加开放、协调能力强、看待事物更加理性。胡雯洁[6]发现:(1)大部分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正常;(2)单亲家庭健康组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双亲家庭儿童,并且在某些领域显著优于双亲家庭儿童;(3)单亲家庭健康组的儿童,在自尊、抑郁水平方面与双亲家庭儿童没有显著差异。徐安琪和叶文振[17]研究发现,大部分单亲家庭的儿童都能逐渐适应新的家庭生活,心理和行为都没有明显的偏常,不少单亲孩子在经历家庭变故的挫折后,出现如下的正效应:更富有同情心、生活能力增强、亲子感情更加紧密、学习动机增强。郑孝莲[18]通过个案研究发现,案主虽然是单亲家庭儿童,但是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学业成绩很好,各种人际关系很好,心理健康水平正常,品德优秀。邵雪玲[19]通过个案研究发现:个案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没有任何偏常,学业成绩优秀,各种人际关系良好,在意志力、成就动机、宜人性等方面优于同龄人。徐安琪[20]发现:大部分单亲儿童与正常家庭儿童并无显著差异,身心状况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并未因家庭变故而身心健康水平恶化。相当一部分单亲儿童比一般的学生心态更积极和成熟、品性更为优良。有一部分单亲学生在家庭变故的挫折中快速成长,并出现正向改变。

    三、问题与展望

    笔者搜索CNKI自2000年以来的相关主题发现:单亲家庭现象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术论文量也从2000年的9篇增长到2011年的51篇。研究角度和方法走向多元,研究结论非常丰富,但是也表现出很多

    问题。

    1.研究视角亟需转变

    研究视角需要进一步从有限影响论和肯定性的角度来探索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发展。早期的中国学者,主要从单亲家庭儿童所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去研究,得出了很多负面的结论,这些结论夸大了单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负面效应,无法解释许多优秀的单亲儿童,更无法解释历史上很多从单亲家庭走出来的伟人和英雄。为此,国内学者开始反思传统的研究取向和方法,放弃了传统研究中的“问题”预设,研究取向由传统的片面否定转向比较客观,研究哲学由消极影响论向有限影响论甚至积极影响论转变。但是,从目前的文献分析来看,片面否定倾向、持消极影响论的研究仍然占据着该领域的主要地位,这显然不利于该研究领域的进步。所以,中国的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的研究视角应该加快向更客观、更深入转变,更多地从客观的视角去关注单亲家庭儿童心理。

    2.综合研究方法的应用

    学者们在研究中国单亲儿童的时候,应将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把质性研究和个案研究引入该领域。传统的单亲家庭研究主要依靠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但是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学者无法关注单亲家庭儿童中的佼佼者,无法对单亲家庭儿童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质性研究和个案研究有一个很独特的优点:能够深入地研究某些有意义的特殊个体和现象。比如,单亲儿童中的优秀者。研究者通过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发现。在实证研究方面,胡雯洁[6]在研究中,将传统的

    “单亲—双亲”的两组比较研究范式改变为“问题单亲儿童—正常单亲儿童—双亲儿童”的三组比较研究范式,得出了很多新的结论,这是本领域实证研究方法上的一次突破。但是,对21世纪以来的文献分析表明,该领域的大部分文献仍然是简单的调查、测量等实证研究,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应用不多,新的发现很少。个案研究、质性研究和实证量化研究综合运用的文献根本没有,运用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单亲儿童心理问题的文献也非常少,对某些单亲家庭儿童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和发展研究的文献更是鲜见。面对本领域的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学者们有责任通过更可靠的研究进行

    回答。

    3.研究对象的精细化与拓展

    在实际生活中,单亲家庭产生的原因除了离婚,还有配偶亡故、未婚生育等,分析已有的文献可以发现,对离婚单亲家庭儿童的研究较多,对配偶亡故和未婚生育导致的单亲家庭儿童的研究很少。学者们有必要将传统的笼统的单亲儿童的概念精细化为离婚单亲儿童、配偶亡故单亲儿童和未婚生育单亲儿童[21],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也有必要将单亲儿童家庭分化为单亲父子、单亲父女、单亲母子和单亲母女[14],以作进一步研究。并且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不能见到父/母,这是一种新类型单亲家庭儿童,然而,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和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结合的研究太少了。所以,学界应当注意拓展单亲儿童的概念,注意单亲儿童与类单亲儿童的比较研究。

    单亲家庭儿童的研究对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目前,中国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的研究既有很大的成绩,也存在很多问题。以后,学界可以在改变研究视角、改进研究方法、更新研究哲学上多下功夫,争取在本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对单亲儿童心理问题作出更确切的回答,提高对复杂的单亲儿童心理现象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对干预和调整单亲儿童的心理问题作出更多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耳.美国单亲家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评述[J].学术交流,2009,186(9):125-128.

    [2]韩晓燕,魏雁滨. 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四大理论视角[J].浙江学刊,2004,1:207-214.

    [3]林洵怡,桑标.离异家庭儿童发展性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31(1):163—165

    [4]陈芳.我国“单亲家庭”研究述评[J].西北人口,2008,2:115—119.

    [5]张志群,郭兰婷.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5):598-599.

    [6] 张小菲,梁瑞华,毛富强等.天津市区单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22-24.

    [7]胡雯洁.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8]李晓芳,杨淑红,王敏娜.单亲家庭子女个性特征和行为问题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75-376.

    [9]朱玲.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教育对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10]刘苓,何思忠,吴云.不同结构的单亲家庭特征及其儿童心理特征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1):68-60.

    [11]何宏灵,刘灵,杨玉凤.单亲家庭儿童个性和学习成绩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3):476-478.

    [12]邱婷.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弹性及其与人格、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3]刘建勋,黄建军,毛富强.父母离异子女精神卫生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46-831.

    [14]侯筱菲,毛富强,梁瑞华.四种类型单亲家庭亲子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641-645.

    [15]张志群,郭兰婷.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5):598-599.

    [16]聂琼芳.单亲家庭的优秀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5):745-748.

    [17]徐安琪,叶文振.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来自上海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01,6:137-140.

    [18]郑孝莲.单亲家庭中学生发展良好原因的质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19]邵雪玲.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离异单亲母亲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0]徐安琪.问题儿童、缺陷儿童、异常儿童——千余名教师视角中的父母离异学生[J].青年研究,2002,3:1-9.

    [21]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18(3):104-107.

    (作者单位:1.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1517;2.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编辑 / 杨怡 终校 / 于 洪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