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沙赫特:现代心理健康研究的奠基者 |
范文 | 俞国良+罗晓路 〔关键词〕沙赫特;现代心理健康;奠基 斯坦利·沙赫特(Stanley Schachter,1922—1997)1922年4月15日出生于美国纽约郊区,父母都是东欧移民的犹太人。他在纽约市公立学校度过了中小学时期,17岁进入耶鲁大学,1944年获得艺术史的文学学士学位。之后,沙赫特继续留在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当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学习理论之父——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 在二战期间,沙赫特在航空医学实验室进行了短暂的视觉研究,之后他发现自己更喜欢研究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他在1946年去了麻省理工学院与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共事,主要对社会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1947年,勒温去世,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搬到了密歇根大学,沙赫特于1949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他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明尼苏达大学。1961年,沙赫特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一直工作到1992年退休。1997年6月7日,沙赫特由于结肠癌逝世于纽约的东汉普顿,享年75岁。 沙赫特的研究领域非常宽泛。不仅包括归因、沟通和社会影响、群体过程、合群动机、情绪本质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还包括犯罪、肥胖、饮食障碍、出生顺序、尼古丁成瘾等心理健康领域的内容,有研究者把沙赫特称为现代健康心理学的奠基者应该是名符其实。同时,他还对股市中的突发事件、投资者心态等课题进行过独特的研究。很少有社会心理学家能够跨越如此多的研究领域,并且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69年沙赫特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心理学杰出专业贡献奖”,1976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排名第7位。难能可贵的是,沙赫特虽然在学术上颇有建树,但为人却非常谦逊和低调,极富人格魅力,幽默且健谈,思想含蓄、深刻。他不仅享受娱乐,也享受工作。 一、沙赫特心理健康研究的实验背景 沙赫特曾和费斯汀格等一起研究了麻省理工学院中已婚学生的社会影响,他们发现,人们会以非常不同的角度定义同一个客观场景,这依赖于他们和持哪种观点的人接触。另外,他们还发现,在决定和谁交流时,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非常重要。沙赫特的博士论文《偏离、拒绝和沟通》受此项研究的启发,进一步考察了社会影响的作用,至今仍是社会影响实验研究中的范例。毕业后,他还把博士论文中的实验技术借鉴到合群关系研究中。一个最有趣的结果是,情绪有时是认知构建产生的,而不是直接通过刺激情景诱发产生的。即解释性过程是情绪体验的基础。 沙赫特在情绪研究中一个更为重要的发现是关于归因的概括化过程。对于某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归因,并不像人们以前所认为的是一个客观的事情,而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纯生理方法唤起个体,让他们把唤起归因为一些外部根源,例如一些恐惧的社会情景。相反,人们也可以抑制个体,把他们将对一个情景正常的情绪反应错误地归因为所服用药物(事实上是安慰剂)的作用。这项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安慰剂效应在医学、心理健康领域中的应用。 关于情绪的研究工作引发了沙赫特关于心理健康三个方面的奠基性研究。 第一,沙赫特等人(1964)研究了反社会个体。结果发现,反社会个体比正常个体有更高的持续唤起水平。 第二,沙赫特等人(1968)还开展了另一项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他们认为,生理唤起的症状可以和许多情绪状态联系起来,甚至可以解释为有机体状态(这个状态可能不是情绪),例如饥饿信号。如果一个个体经常把唤起解释为饥饿信号,即使他们在一般的压力生活中,也可能会成为过度肥胖的人。沙赫特认为,肥胖不是由食物剥夺引起的饮食行为造成的,而是因为外部线索,例如食物的味道和易得性会诱发饮食行为。 第三,沙赫特和他的学生(1978)还研究了尼古丁成瘾的一些基本特征。在一个双盲实验中,沙赫特让被试轮流抽高、低尼古丁含量的香烟,被试报告在低尼古丁周中抽烟数量更多,这一结果表明尼古丁的摄入量是恒定的。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尼古丁是一种生物碱,其排泄比例可以通过尿样的pH值或酸性程度来确定,通过苏打水或水果汁非常容易控制尿样的pH值。沙赫特发现,压力会增加尿样的酸性。当沙赫特减少抽烟者尿样的酸性时,他发现也会减少压力条件下的抽烟行为。 据此,人们根据沙赫特在情绪归因、社会病态、肥胖和抽烟等方面的工作,把他称为现代健康心理学的奠基者。这些领域把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应用到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上,很好地体现了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沙赫特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领域 如前所述,沙赫特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是在一系列情绪研究之后展开的。在这个领域他最关注的研究主题包括三个方面:犯罪、肥胖和尼古丁成瘾。 犯罪。反社会个体一般情感冷漠,经常做一些常人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情。一些研究发现,反社会个体在学习以焦虑为中介的回避行为时比正常人要慢,他们认为反社会个体不会产生焦虑,从而无法对焦虑刺激的相关预警信号做出正常的情绪反应(David Lykken,1957)。之后,沙赫特和拉坦纳等(1964)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发现,不管是注射盐溶液还是肾上腺素溶液,正常个体在学习如何避免惊吓时比反社会个体更容易。沙赫特根据自己的情绪理论(情绪是生理唤起和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反社会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对自己的唤起进行合理的解释。反社会个体和正常个体对肾上腺素的反应程度可能没有差异,但是反社会个体的行为反应完全由肾上腺素引发,他们对唤起没有一个认知上的合理解释;而正常个体的行为则是由个体自己的认知解释决定的,肾上腺素的唤起反应对正常个体的影响不大。反社会个体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如何解释自己的唤起状态,因此他们的情绪没有起伏。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犯罪的情绪动机,如仇恨、愤怒和嫉妒等,也不会产生犯罪之后的情绪体验,例如后悔、害怕、焦虑和恐惧等。因此,他们的犯罪大多不是冲动性犯罪行为。 肥胖。1968年,沙赫特等在社会心理学的顶尖杂志《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连续发表了3篇对肥胖研究的成果。 首先,他们考察了恐惧和食物剥夺(内部线索)是否会影响饮食量,发现正常个体在平静状态下比恐惧状态下吃得更多,在食物剥夺状态下比在吃饱状态下吃得更多。可是肥胖者在所有状态下的饮食量基本相同,即恐惧和食物剥夺对肥胖者的饮食量没有影响。沙赫特根据自己的情绪理论解释这一结果,他们认为,肥胖者不能把身体的生理症状标定为饥饿信号,他们饮食的动机不是自己的内部状态,而是食物线索。 其次,他们通过使用医用的钟表(外部线索:“晚餐时间”)来操纵一部分被试进入一个就餐情景中,让他们相信已经过了常规的就餐时间;让另一部分被试认为还没有到常规就餐时间。结果发现,当肥胖者知道他们吃饭的时间比常规时间晚时(比他们知道吃饭时间比常规时间早)吃得更多。但是对于正常被试则没有这种效应。 最后,他们考察并证实了前两项研究成果可以使用到非实验情景下,他们选择了三个情景:宗教禁食、制度性食物的容忍度、时区变化对饮食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过度肥胖的犹太人更有可能在犹太人赎罪日禁食,过度肥胖的学生更不能容忍宿舍的食物,肥胖的飞行员更容易调整以适应时区变化。 1971年沙赫特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提炼了关于肥胖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比较来自肥胖人群和肥胖老鼠的结果,发现:(1)肥胖个体会吃更多的味道比较好的食物、更少的味道比较差的食物;(2)肥胖个体每天吃的餐数更少,每餐吃得更多,吃得更快;(3)肥胖个体的反应带有更多的情绪性,当食物比较容易获得时吃得更多,食物难以获得时吃得更少;(4)肥胖者如果预先吃了固体食物之后不会调节他们的食物摄入量,不过如果吃的是流体食物则会调节食物摄入量;(5)肥胖个体不够积极和活跃。他们通过实验研究还发现:肥胖个体回忆测验的成绩会更好;在复杂的反应时任务中反应更快,错误率更低;更容易分心;当食物线索比较明显时,他们为了获取食物会加倍努力。 尼古丁成瘾。沙赫特等研究者在1977年,以一种超乎寻常的速度和效率连续在《实验心理学杂志》发表了5篇文章,这些实验报告主要考察了药理学和心理学因素在抽烟中的作用。第一项研究考察了重度和轻度抽烟者的尼古丁调节,结果发现,长期的重度抽烟者在抽低尼古丁含量的烟时抽的量更多。这一结果说明,重度抽烟者会调节他们的抽烟频率来保持尼古丁的摄入量。之后他们提出了抽烟频率依赖于新陈代谢和尼古丁的排泄率的假设。药理学的证据表明,尽管尼古丁新陈代谢的速度很快,但还是会有一小部分尼古丁逃脱了分解而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尼古丁逃离新陈代谢的比例依赖于尿液的酸性。尿液的酸性越强,没有被代谢掉的尼古丁量越大。 为了考证抽烟频率和尿液酸性之间相关的假设,沙赫特等研究者在第二项研究中开展了两项实验。结果发现,当抽烟者的尿液呈酸性化时(相比碱性化时)抽烟量更大。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沙赫特想探查是否存在这种可能:尿液pH值可能是决定抽烟频率心理因素的生化调节器。为了确定这个推理的内在基础,他们考察了重度抽烟者中尿液pH值的影响因素。因为在聚会或压力状态下抽烟量会增加,因此,他们在第三项和第四项研究中考察了这些事件对抽烟和尿样pH值的影响。第三项研究结果发现,聚会确实会增加抽烟量,也会导致尿样中的酸性度增加;第四项研究结果发现,压力或应激会伴随抽烟量的增加,尿液酸性增加。考虑到这些鼓舞人心的一系列相关结果,沙赫特等研究者又开展了第五项研究,设计了一个实验,考察pH值变化是否为压力-抽烟关系中的有效中介器。他们对压力和尿样的pH值进行独立操纵,如果pH值变化是压力-抽烟关系中必须的中介器,在pH值没有得到控制的高压力条件下比低压力条件下抽烟量更大,在pH值控制在稳定水平时两种条件应该没有差别。另外,如果pH值变化不是压力-抽烟关系中必须的中介器,则不管尿液中pH值的状态如何,高压力条件下比低压力条件下抽样量都要大。结果他们发现,压力对抽烟的影响只有当尿样中的pH值没有有效控制时才会起作用,我们依此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压力-抽烟关系是以pH值变化为中介的。由此,沙赫特认为烟瘾的自我治愈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三、对沙赫特心理健康研究的评价 沙赫特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有口皆碑;在情绪研究领域的创造性见解,也绝对是可圈可点。特别是他提出的情绪双因素理论,这是他进行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论基础。沙赫特认为,情绪是一个情景解释过程,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线索经常会对情景的解释有所帮助,这个过程决定了人们会体验什么情绪。情绪产生过程是生理唤起、环境因素和认知解释整合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决定了最终的情绪体验。之后,他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心理健康领域(如社会病态、犯罪、肥胖和抽烟),把心理健康现象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和诠释。这是对心理健康研究的巨大理论贡献,也是其他心理健康研究者望其项背的主要原因。 沙赫特对肥胖和成瘾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为后续相关研究树立了样板和标杆。他在上述两个研究领域的特殊贡献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他对原因的探索,另一个是他对治疗的观点。对肥胖和成瘾的原因,他基本上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个是内部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另一个是外部的环境、线索。他发现正常个体的进食量和自己的生理需求等内部原因有关,而肥胖个体的饮食量和食物的美味程度、易得程度、供给时间等外部线索有关。对于抽烟成瘾者而言,抽烟量会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同时他还发现这种外部压力是通过调节尿样pH值的变化来影响抽烟量的,即pH值的变化是压力-抽烟关系的中介器。除此之外,他还发现肥胖者和抽烟成瘾者的自我治愈率比常识要高。这同时把他造就成了现代健康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在这一领域中很多研究都和沙赫特的实验工作是分不开的。 目前,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已经有了很多新的特征,但是,沙赫特所倡导的很多研究思路依然是这一领域的主流,尤其是他提倡的严格设计“控制条件”的思想,这一思想让人们可以非常细致地考证理论假设,对理论的发展大有裨益。随着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这一思想还会得到长期的应用。沙赫特这种把巧妙研究设计与理论、现实问题(如心理健康问题)结合起来的研究非常值得人们深思和借鉴。此外,沙赫特在心理健康理论方面的认知与建树也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理论不求大,不求能涵盖许多心理现象,只求在某个范围内具备较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比较容易修订和发展。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Robert Merton)把他的这种理论称之为“中观理论”(theories of the middle range)。这种构建理论的风格到目前在心理学领域还是比较盛行,虽然人们不能武断地说这种构建理论的方式是最优的,但是人们不能否认它是一种比较重要和有效的理论构建方式。 毫无疑问,沙赫特首先是一位卓越的社会心理学家,其次才是一位健康心理学或现代心理健康研究的奠基者。这印证了中国人的一句古话“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编辑/张帆 终校/于 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