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频繁换同桌的背后 |
范文 | 肖梅兰 〔关键词〕自我中心;合理情绪疗法;案例分析 个案分析 某天,一个高高瘦瘦的女生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 “有什么我可以帮你的吗?”我对她说。 她说:“老师,我最近很烦恼。我觉得我同桌很烦。班主任的一项工作不就是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吗?为什么我跟我同桌合不来,她却不给我换座位?” 请她落座后我了解了她的个人情况,原来她叫小A,现在初一,家中的独女,成绩中等,刚刚小升初,朋友圈重新建立,加之性格孤僻不爱说话,在班级里没有什么要好的朋友,最近由于跟同桌合不来想调座位,曾多次找老师进行协商,但是老师并未同意。 “能告诉我你和你同桌為什么合不来呢?” “她的很多习惯我都无法忍受,性格不合,会影响我学习。” “有没有尝试着跟同桌谈谈?看看有没有改进的可能?” “没什么好谈的,她还不如以前的同桌好呢。” “以前的?” 接下来在她的表述中我大概了解了事情的经过。 开学的时候她因为身高的原因坐在教室后面,当时跟她一起坐的也是个高高的女孩子,那时觉得同桌很不错,但是一个多月以后觉得同桌有很多缺点让自己无法忍受,而且她觉得班级里的另一个女生不错,就想跟那个女生一起坐,在她强烈的要求下,老师给她调了座位,但是又过了一个多月,她又觉得这个自己选的同桌也没有当初看到的好,也让她不喜欢,跟她合不来,又跟老师要求换座位,班主任这次并没有痛快地答应,而是让她再适应一段时间,但是她觉得没必要这么做,就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要换座位,并说同桌影响了她的学习,她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疼爱,经多次商榷让班主任感到无可奈何,没办法就又给她调了座位,但是由于她个子比较高,所以只能在班级中间排靠边坐,虽然她觉得位置较偏,但是已经在班级中间了,所以就没再要求了。这时在班级中有同学已经开始指指点点,但并未对她产生影响。跟第三个同桌相处一个多月后,她意识到跟这几个同桌相处后还是第一个同桌比较好,所以这次她又故伎重施,找了父母做坚强的后盾,但是第一个同桌已经与周围的同学相处得很好,并不同意换座位,她周围的同学也与班主任表示不愿与她做邻居,所以班主任就没有理会她的要求,不过一直做她的工作,让她跟同学好好相处。 很显然,这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为人处世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她人的认识和态度,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我继续问:“你觉得班主任应该怎么做呢?” “我知道有时她也很为难,但是我跟同桌相处不愉快,怎么能好好学习呢?” 她没有正面回答问题,我知道在她陈述事情的过程中也意识到她自己做得不对了。 “看来你也是个懂事、体贴的孩子,知道班主任的工作不好做。也知道换座位不是简简单单你个人的事情,还涉及你的同桌及周边的人。”这时,我把换座位是“她一个人的事”引导到“其实是很多人的事”,让她进一步地意识到其实这件事并不容易,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班里有其他同学也像你一样换座位了吗?” “没有。我也知道大家都不怎么喜欢我。”这时她说话的声音更低了。 “你希望大家喜欢你吗?在换座位的时候问过其他同学的意见吗?如果你是他们,你心里会怎么想?”我用了三个问句让她考虑一下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她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如果是我,可能也会不好受的。” 虽然她只用了“可能”,但我知道咨询已初见成效。在这里,我也用了换位思考的方式告诉她做事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接下来我告诉她:“虽然这次的事情让你很不开心,但是起码让你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你继续采用这样的方式与其他同学相处,是不会有人喜欢你的,只会让你在班级更难交到朋友。”我鼓励她多与身边的同学沟通与交流,尝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多参加班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并预约了下次咨询的时间。 第一次咨询结束后,我便与班主任取得了联系,告诉她小A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她与家长的合作,以便使小A摆脱自我中心形成的环境。 很多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关于人的教育的问题,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到行动上的落实,到最终取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痛苦的、相对漫长的过程。从这个学生及其父母身上,我更多的是看到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该生的父母过分关注该生的学习,忽视了健康教育及品德教育,没有引导孩子养成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但让我略感欣慰的是,哪怕我看到的仅仅是表面现象,小A在咨询过程的后半段中表现出了些许的愧疚与自责。 个案反思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将精力过分集中在自我身上,过分关注自己的问题,很少主动关心别人和社会,他们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诉说,总爱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感受,从不想别人此时的心情或别人是否需要帮助。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的特点 自我中心是人的一种个性特点。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认为自己的认识与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而且固执己见,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观点。 二、自我中心的形成有什么规律 这种个性特点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与小时成长经历、家庭教养方式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比如从小处在家庭中心,几代长辈过于关注宠爱,长大后就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在德智体美劳这几个主要板块方面存在缺失,那孩子的个性、生活也必定是残缺的。另外,如果从小没有得到家庭温暖,没有学会如何关心他人,也会造成从小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自我中心行为。再者,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朋友,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很少获得外界信息,思维也会有局限性。同样,一些信奉消极、颓废价值观念,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狭隘利欲观的人,定会生活中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点。 三、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拥有良好人际关系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中心”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特点,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从最初的关注自我,到逐步去关注他人,并扩展到关注整个社会。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必须不断主动地去接触外界,了解外界,主动与他人沟通,获得他人信息,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次,要让学生意识到“自我中心”的个性会对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伤害。 再次,要引导这类学生多参加团体活动,让他们在和别人的接触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产生改变的意愿。 小结 通过这起案例,让作为教师的我越发认识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可是作为父母和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终生发展和幸福;只有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习惯培养和人格塑造,孩子的幸福和成功才有保证。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市东港路石光中学,泉州,3627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