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范文

    张凡?王佳宁?金童林

    

    

    

    〔摘要〕了解青少年抑郁的现状,探索累积生态风险及自尊與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采用累积生态风险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及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对700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青少年抑郁与自尊及累积生态风险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效应显著;累积生态风险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抑郁的间接效应显著,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94,0.188]。结论:自尊和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抑郁密切相关,自尊部分中介累积生态风险和青少年抑郁。

    〔关键词〕累积生态风险;中学生;自尊;青少年抑郁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9-0013-05

    累积生态风险是指个体生存环境中包括多种背景(如家庭、学校、社区、同伴等)时,存在的不利于个体发展适应的风险因素及事件[1]。累积风险模型认为风险因素对个体的影响是通过累积和叠加的方式来进行的[2],随着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对个体构成的威胁就越大,个体就越容易出现负性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等)[3-4]。抑郁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对青少年个体的身心发展会造成很大威胁[5]。相关研究表明,抑郁症状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检出率在20%~44%之间[6],抑郁对青少年生活适应以及健康发展均具有不良影响[7]。抑郁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界持续关注的焦点,以往对青少年抑郁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某一种因素上,例如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积极重评、积极调整等[8]。但是人类发展的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会受来自家庭、同伴、学校、社区等多种背景中的多重风险因素的影响[9-10]。因此只考察青少年生活环境中的某一背景下单一的风险因素对其抑郁情绪影响的做法可能有失偏颇[11]。所以,本研究旨在探究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自尊是个体对于自我能力与价值的评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它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对自我意识情绪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2],因而自尊对抑郁情绪可能会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抑郁自尊理论是在认知易感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低自尊是抑郁最重要的易感素质之一[13-14],自尊不仅是个体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以往的研究中经常作为中介变量。作为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它的发展状况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直接联系;作为中介变量时,它对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行为均有广泛的影响[15]。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值人生中的特殊阶段,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让他们极易感到矛盾,它们不仅开始学会自我评价,而且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情绪情感易产生波动,这些波动极易动摇他们对自己能力和品格的自信心,产生较强烈的自卑感,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16-17]。根据抑郁易感性应激模型以及抑郁自尊理论,可认为风险作为一种应激容易使暴露于多重风险中的青少年有更低的自尊水平,经历的风险数目越多,青少年的自尊水平越低[18-20]。而低自尊又是容易导致青少年抑郁的一种易感素质,因此可推测自尊在对抑郁发生作用时可能充当了一种中介因素。所以,本研究以中学生为被试,旨在考察自尊是否在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累积生态风险与自尊、自尊与青少年抑郁以及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抑郁之间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到目前为止通过检索文献可以发现,很少有文献探讨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抑郁的内部关系。因此,本研究假设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并且自尊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在山东省选取了3所中学(一所公办,两所民办),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中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700份问卷,剔除65份无效问卷,剩余均为有效问卷共635份,有效率90.7%。被试的平均年龄14±1.12岁,年龄分布范围为12~16岁,被试的年级与性别分布见表1。

    (二)工具

    1. 累积生态风险问卷(cumulative ecological risk scale),由鲍振宙、李董平和张卫等[11]编制,共有46个项目,包含家庭风险、学校风险、同伴风险、社区风险四个分量表。该问卷整体的信度系数是0.88,4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73~0.83之间。

    2.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rating scale),由Beck等[21]编制,采用四级评分,得分越高则抑郁感越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3.自尊量表(RSES)[22],由Rosenberg编制,共10个项目,单维度结构,采用四级评分,分值越高则意味着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信度分析、描述性统计以及相关性分析等;采用AMOS17.0对各分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进行结构方程的建模处理。

    二、结果

    (一)累积生态风险、自尊和抑郁的相关分析

    如表2所示,累积生态风险的四个维度(家庭风险、学校风险、朋友风险、社区风险)分别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t=-0.46,p<0.01);累积生态风险的四个维度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

    (二)自尊在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抑郁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基于研究假设,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理论假设验证性分析,且在本研究中方程模型的各拟合指数均良好:χ2/df=4.75,IFI=0.98,TLI=0.96,RFI=0.95,NFI=0.98,AGFI=0.95,RMSEA=0.07。中介效应检验是根据温忠麟[23]提出的方法进行的,通过检验可认为自尊在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在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中,既包括累积生态风险对抑郁的直接影响,又包括以自尊为中介的间接影响,见下页图1。

    本研究基于模型的拟合结果,还采用了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进行了中介效应的检验以及置信区间的估计[24],一共重复抽取样本2000次。检验及估计的结果表明,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效应显著(t=9.04,p<0.01),其大小为0.36;累积生态风险通过自尊对青少年抑郁的间接效应大小为0.13,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94,0.188],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可以认为自尊起了中介效应;自尊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效应也显著(t=-8.60,p<0.01),效应大小为-0.32;其他依次检验的结果见表3。因此,在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中,既有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效应为36%,又有以自尊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为27%。

    三、讨论

    (一)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作用分析

    本研究得出,累积生态风险和青少年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且累积生态风险可以显著预测青少年抑郁行为。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风险并非是单独产生作用的,而是在交互情况下产生作用[2]。对于青少年个体来说,某一种风险因素的出现对其身心发展可能构不成威胁;只有当风险因素交加累积出现时,才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25],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青少年经历的风险因素越多,其出现抑郁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家庭是个体最早的也是最经常处的生存环境,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是青少年家庭之外的另一个重要交往对象,因而也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的微系统;而学校、社区是青少年家庭外重要的活动场所,它们是伴随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生态环境[9]。因此,我们在考察风险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时,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如家庭、同伴、学校、社区等)出发来权衡多重风险因素的累积效应。在生态系统中,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因素聚集累加在一起时可能会形成严重逆境,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情绪不安全感,导致其自尊降低,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其抑郁甚至自杀[26]。

    (二)自尊在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抑郁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累积生态风险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由此可知经历累积风险越多的青少年,自尊水平越低,抑郁出现的可能性越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一致[18,26]。由于累积生态风险、自尊以及青少年抑郁两两之间关系密切,又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自尊多作为中介变量出现,所以本研究也把自尊作为了中介变量,并且把累积生态风险和青少年抑郁分别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考察。考察结果显示:自尊在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不但有直接预测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这与研究假设相一致。即如果青少年个体在成长中经历的风险事件越多,尤其是当风险事件集中在同一个时期出现时,极易造成青少年自尊水平的降低。以往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低自尊是抑郁的易感因素之一,而较高的自尊水平有利于抑郁情绪的缓解[27]。这可能是因为多重风险事件累积在一起激活了青少年个体的无助感,被风险事件包围着的个体会感觉到不安、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能力,低估自己的价值,进而可能会引起其自尊水平的降低,自尊水平低的个体更倾向于把风险事件灾难化,导致出现一种恶性循环:风险事件—自尊水平降低—夸大风险事件—自尊水平降低,加剧了累积生态风险对个体的负面影响。但是如果此时个体拥有较高的自尊水平,个体就可以客观地进行自我效能和自我价值的评估,不至于使自己陷于无助、自责的狀态之中,此时的自尊恰好作为了一种保护因子缓解了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自尊在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中可能起到了缓冲与保护作用。

    (三)结论

    累积生态风险可以显著预测青少年抑郁;自尊在累积生态风险和青少年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四)教育实践与启示

    通过本研究可知,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由于此阶段他们身心发展相对不平衡加之还要面临学业、社交、安全问题等多重压力,因此内心十分脆弱,极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以及全社会应竭尽全力争取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生态系统,还要特别关注对个体自尊的培养。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G2016004)。

    通讯作者:王佳宁,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E-mail:[email protected]

    参考文献

    [1]Wright M O D,Masten A S. Handbook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M]. US:Springer,2005.

    [2]Appleyard K,Egeland B,Dulmen M H M,et al. When more is not better:The role of cumulative risk in child behavior outcomes[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05,46(3):235-245.

    [3]Fleming T M,Merry S N,Robinson E M,et al. Self-reported suicide attempts and associated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New Zealand[J].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7,41(3):213-221.

    [4]Roberts R E,Roberts C R,Xing Y. One-year inci-dence of suicide attempts and associated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mong adolescents[J]. Archives of Suicide Research,2010,14(1):66-78.

    [5]Holden C. Global survey examines impact of depression[J]. Science,2000,288(5463):39-40.

    [6]罗伏生,沈丹,张珊明.青少年焦虑和抑郁情绪特征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468-470.

    [7]Bhatia S K,Bhatia S C.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J]. Depression,2007,100:73-80.

    [8]李玉霞.青少年抑郁、焦虑情绪与其相关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3):415-417.

    [9]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10]Bronfenbrener U,Morris P A. The ecology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es[J].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1998,5(1):993-1028.

    [11]鲍振宙,李董平,张卫,等. 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的学业和社交能力:子女责任感的风险补偿与调节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5):428-493.

    [12]赵建芳,张守臣,孟庆新.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尴尬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临床心理学志,2016,24(4):711-713.

    [13]陈冲,洪月慧,杨思. 应激性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在自杀意念形成中的作用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90-191,164.

    [14]Butler A C,Hokanson J E,Flynn H A. A comparison of selfesteem lability and low trait self-esteem as vulnerability factors for depress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4,66:166-177.

    [15]王欣,阮新,阮军.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3):309-310.

    [16]张永欣,热娜古丽,艾赛提,等. 自尊的畢生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28-1135.

    [17]田丽丽. 高中生学校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基于日重现法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5):473-481.

    [18]陈武,周宗奎,王明忠.高中生父母冲突与抑郁:自尊的中介作用[J]. 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1):136-138.

    [19]Tschann J M,Flores E,Marin B V O,et al.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risk behaviors among Mex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A cognitive-emotional model[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2,30(4):373-385.

    [20]Grych J H,Harold G T,Miles C J.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appraisals as mediators of the link between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J]. Child development,2003,74(4):1176-1193.

    [21]Beck A T,Steer R A,Brown G K.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II[J]. San Antonio,1996,78(2):490-498.

    [22]汪向东,王希林,马宏,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3]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24]温忠麟,叶宝娟.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25]Obradovic J,Shaffer A,Masten A S. Risk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Progres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Mayes L C & Lewis M (Eds.),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nviron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A handbook of theory and measurement (pp. 35-57)[M]. New York,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26]Rogers M J,Holmbeck G N. Effects of interparental aggression on childrens adjustment: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gnitive appraisal and coping[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97,11:125-130.

    [27]Southall D,Roberts J E.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self-esteemin vulnerability to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followinglife stress:A 14-week prospective study[J].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2002,26(5):563-579.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5)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3: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