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打虎将的尴尬 |
范文 | 〔关键词〕水浒传;自卑;自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5-0077-03 《水浒传》的精彩,不只在于情节,更在于人物。 虽然不像金圣叹说的那样:“《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是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但看得出来,施耐庵在讲故事的同时,是在努力刻画从笔下走过的每一个形象的,哪怕是再小的角色。 打虎将李忠就是其中之一。 打虎将,名字挺唬人,但这位李忠,基本就是个龙套。 他最初的身份,不过就是在集市上耍把式卖狗皮膏药的。后来上了桃花山,与小霸王周通占山为王。再后来,才与他人一起投奔了梁山。 这个李忠出场不多,也没做什么大事。但施大爷寥寥几笔,就让读者记住了他。凭借的是啥?是施大爷的妙笔,也是这个人物的性格。 看过原著的读者,对他的印象大概就两个字:吝啬。但如果只用这两个字来定位这位打虎将,那可就有点武断了。在这“吝啬”背后,还藏着什么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问题? 让我们一起走近小人物李忠,从他的身上探寻些许教育的启示。 一 李忠初次出场,是在渭州城。 九纹龙史进和鲁达要去吃酒,在街上遇到打把式卖艺的,就凑过去看。 分开人众看时,中间里一个人,仗著十来条杆棒,地上摊著十数个膏药,一盘子盛著,插把纸标儿在上面,却原来是江湖上使枪棒卖药的。史进见了,却认得他。原来是教史进开手的师父,叫做打虎将李忠。 这个出场就有些寒酸了。 史进忙打招呼。 看李忠是怎么回复的: “贤弟如何到这里?” 贤弟,看来对史进这个徒弟是相当尊重啊! 也看得出,尽管挂名师父,但李忠的社会地位低得很。 这个时候,鲁达说话了: “既是史大郎的师父,也和俺去吃三杯。” 可他万万没想到,李忠的回答竟然是: “待小子卖了膏药,讨回了钱,一同和提辖去。” 这不是给面子不要吗?!鲁提辖的火爆脾气上来了: “谁奈烦等你!去便同去!” 李忠道: “小人的衣饭,无计奈何。提辖先行,小人便寻将来。──贤弟,你和提辖先行一步。” 鲁达更火了,一气之下,把看热闹的全给赶跑了。 李忠呢? 见鲁达凶猛,敢怒而不敢言,只得陪笑道:“好急性的人!”当下收拾了行头药囊,寄顿了枪棒。 鲁达为什么会生气?仅仅是因为性急吗? 不是。他是心底里就看不起李忠这样“小气”的人。 确实,在鲁达、史进这样的好汉面前,李忠是有些蝇营狗苟,显得格局忒小了些。 可别忘了,卖膏药是他李忠的营生。就像他自己说的,“这是小人的衣饭”。 读到这里,我们同情他。可有一个问题,格局的大小,与生活质量的高低,有必然关系吗?格局是什么?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古人讲: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少年养志,便是养人生格局。 而养志,除了读书以外,父母的影响也格外重要。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格局。父母格局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是否有文化,是否有高质量的生活,而在于是他们否有着正确的人生观,能否给子女正确的引导。 作为父母,懂得提升自己,扩大格局,才能养出一个大格局的孩子。 也许,李忠的家庭出身非常不好。但这不能成为影响格局的关键因素。可以断言,少年时,他的父母并没有在“养志”这方面给予他足够的引导。出场时的这一番言行,完全暴露了他的小格局。所以才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二 在酒楼吃酒,三人遇到蒙难的金翠莲父女。鲁达要慷慨解囊,予以相助。谁知身上带的钱不多,就向史进借。史进很慷慨,掏出十两银子,比鲁达自己带的还多一倍。 鲁达又问李忠:“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慢腾腾地摸出二两来银子。鲁达看了,又不高兴了:“也是个不爽利的人!”随后又把这两银子“丢”还了李忠。 金圣叹评鲁达这个动作对于李忠的影响: 胜骂,胜打,胜杀,胜剐。 又一次蒙羞,这时候的李忠,心情一定很不好。 可是他也没有办法。他不可能像史进那样,快速地掏出十两银子,让人竖大拇指。 与鲁达这样的官老爷,史进这样的少庄主相比,李忠的动作显得不够大气,那也没什么。可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李忠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吝啬,还有不自信。 整个过程,他一句话没说。即使是在鲁达羞辱了自己之后。让他掏钱,想必他也犹豫,经过了一番纠结:自己该掏多少出来?掏的多了,自己就没饭吃了;掏的少了,又要被人奚落。所以动作才那么慢。这就是不自信所致。银子少有啥关系?完全可以在掏出二两银子的同时,说一声:我没什么钱,也表达个意思吧!估计那样的话,鲁达还会赞一声:好兄弟! 如何培养自信的品格?这也是为人父母者经常要面对的问题。提供几个建议:一、不要嘲笑孩子;二、让孩子知道自己被人需要;三、教孩子发现和发挥自己个性中积极的一面,扬长避短。 如果李忠的父母做了这些,也许打虎将会变得更自信,更让人喜欢。 三 李忠第二次出场,是在鲁达大闹桃花村以后。那时的李忠,已经上了桃花山落草,和小霸王周通一起,占山为王。鲁达也已经出家做了和尚,法號智深。他把鲁智深请上桃花山,以贵宾对待。鲁智深见他俩都不是慷慨之人,不愿多留。两人不好强留,只得置办酒席,给鲁智深送行。正在吃酒,忽然听到小喽啰来报:“山下有两辆车,十数个人来也!”李忠、周通连忙点起兵马,下山抢劫。临走前,两人对鲁智深说:“哥哥,只顾请自在吃几杯。我两个下山去取得财来,就与哥哥送行。” 鲁智深又不开心了: “这两个人好生悭吝!见放著有许多金银,却不送与俺;直等要去打劫得别人的,送与洒家!这个不是把官路当人情,只苦别人?洒家且教这厮吃俺一惊!” 于是,把桌上的金银酒器都给踩扁了,装在包裹里,下山去了。周、李二人回来,得知了此事。周通发火了,连骂鲁智深是“贼秃”“老贼”。 李忠想到是自己“引狼入室”,感觉到很不好意思:“我们赶上去问他讨,也羞那厮一场!”周通说,算了,咱还是把刚才抢来的金银分了吧。分作三份,两人各一份,余下一份给小喽啰。李忠还是过意不去,提议道:“是我不合引他上山,折了你许多东西,我的这一分都与了你。” 我们来看这段,李忠仍然自卑。老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事儿。还对周通说什么“折了你许多东西”。身为山寨的大头领,他这样的反应,既让人可怜,又让人难过。 为弥补自己的“过错”,李忠想通过把自己分得的金银让给周通,来寻求心理的平衡。这是一种“心理补偿”行为。 “心理补偿”,是指一个人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平衡时,企图采取新的发展表现自己,借以减轻或抵消不安,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内在要求。这样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如果一味依赖它,就会适得其反。比如,下次再请来一个客人,又发生了相同的事,那该怎么办? 这就需要具备多元化寄托的心理补偿能力。即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去寻找精神寄托,从而不至于“在一棵树上吊死”。 对李忠来说,在这时候,还可以尝试用强化管理、强大自身等渠道,来弥补之前的过失。这样,会更容易獲得别人的尊重,也才能激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目标。 对于孩子,在他做事受挫时,完全可以引导他启用多元化寄托的心理补偿方法,让他在更多的领域发现自己,收获自信。 四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容易自卑的人,往往心细。 在后边“三山聚义”的故事中,李忠再次出场。当山寨遇到危险,需要向鲁智深所在的二龙山求援时。周通很担心鲁智深不愿出手。李忠却“笑道”: “不然,也是个直性的人,使人到彼,必然亲引军来救我。” 事情果然如他所分析。可见,李忠心细,有识人、辨人之能。这是自卑之人的普遍优点。 在帮助孩子突破自卑感的同时,这样冷静、细致的分析能力应该加以保护。 五 李忠这个小人物,故事不多。却让我们从建立格局、培养自信、心理补偿三个方面看到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品格需要。 从这个角度来讲,打虎将的形象,值得反复品味。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潍坊,2610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