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现实与虚拟环境中高中生社交能力差异性研究 |
范文 | 赵安琪 〔摘要〕虚拟环境的兴起影响着人类在现实环境中的生存方式,为探究高中生的社交能力在现实与虚拟环境中的差异性和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117名高中生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现实和虚拟环境中,高中生的社交能力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现实环境中明显弱于在虚拟环境中;具体到交谈、交际、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四个方面,差异性亦均为显著,但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在交际方面现实社交能力弱的人数最多,进而针对性别、班级类别、学科类型这三种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现实与虚拟环境中社交能力的差值在性别和学科类型因素上无显著性差异,只在异性交往方面针对班级类别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社交能力;现实社交;虚拟社交;差异性;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9-0015-06 一、引言 社交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更好地融入社会,高中生正处于从青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重要人生阶段,对其社交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1]。目前,虚拟环境的兴起对人类在现实环境中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存、活动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形成了在虚拟空间中的虚拟生活和虚拟思维方式,发展出了虚拟交往的人际新关系[2-3],因而了解掌握高中生在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中的社交能力差异性和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区别表现在人的活动场域不同、事物的存在方式不同,体现的时空特性不同,导致了虚拟环境表达与现实环境表达逐渐出现了差异。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又具有联系,表现为虚拟环境依赖于现实环境,虚拟环境是对现实环境的反映与延伸,虚拟环境可反作用于现实环境。 从学术研究角度,针对因虚拟社会兴起引发的社会科学新问题的研究是熱点之一[4]。不少工作研究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下的社交状况(特别是微信的使用)[5-6],及对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如获得社会支持,降低孤独感,释放消极情绪,减小压力感等)和消极影响(如依赖成瘾行为,混淆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等)[7-8],以及针对虚拟社交中逐渐出现的虚拟社交技能低下、泛娱乐化、虚拟社交道德淡漠、虚拟社交依赖症等,探索大学生虚拟社交素养的培养问题[9]。近期的研究工作开始关注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的相互影响以及现实社交障碍问题,甘志频[10]蔡超[11]和范紫晴[12]等分析了网络社交对现实社交产生的正面(交流直接快捷,无时空限制,增加主动性等)和负面(增大人们心理和情感距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容易抹杀人的正常情感等)的多重效应影响,姜新瑞[13]史德君[14]研究了当代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认为过度的网络社交正在弱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在网络社会投入大量精力,就会忽视对现实的人际关系的维护,而导致现实中同学朋友关系的疏远。杨斯清[15]和张健民[16]论述了网络化时代下大学生的现实社交障碍问题,是指大学生过多地借助网络社交,而使自己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缺乏现实环境的交际能力,在现实中与人交往时表现出个人心理紧张,与人相处拘束,社会交往圈受限等。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针对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开展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社交能力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针对高中生群体的社交能力现状分析、社交能力主要构成及影响因素,特别是针对虚拟与现实环境下的社交能力差异性的具体表现有待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本工作旨在探讨在现实与虚拟环境中高中生社交能力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以期为青少年社交能力的培养积累研究数据,并为社交技巧的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使用“问卷星”创建网络问卷,通过在北京市海淀区某高中的年级群与朋友圈转发随机征集问卷。被试者为120名高中生,有效样本117人。女性59人,男性58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郑日昌先生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0.787)进行测定。将虚拟篇的问卷根据虚拟环境的特点进行了一些修改,如将问卷中“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改为“对网络中呈现的形象感到缺乏信心”,使问卷更加贴合研究目的。 问卷得分结构为最高28分,最低分0分,按“是”“否”回答,为二级量表。将总分0~8定义为社交能力强,9~14分定义为社交能力一般,15~28分定义为社交能力弱。(以下简称为能力强、能力一般、能力弱) 根据问卷中题目的类型,将题目分为了四个方面:交谈、交际、待人接物、与异性朋友交往。四方面得分结构为最高分7分,最低分0分,将总分0~2定义为能力强,3~5分定义为能力一般,6~7分定义为能力弱。 (三)数据处理 使用SPSS 2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在现实和虚拟环境中高中生社交能力的总体水平和差异性 研究了高中生在现实和虚拟环境中的社交能力总体表现以及两种环境中的差异。117个样本在现实篇问卷与虚拟篇问卷的总分人数分布如图1所示,数据统计列于表1。现实总分平均值为10.26,表示整体上社交能力一般,存在一般程度的社交困扰;虚拟总分平均值为6.93,表示整体上社交能力强,社交困扰较少;现实与虚拟总分差值平均值为3.32,表明现实环境中社交能力弱于虚拟环境中。对117例样本的现实与虚拟总分数据分别进行了正态性检验(均为非正态分布)及配对样本Wilcoxon秩检验,显著性检验结果为0.00,表明高中生在现实和虚拟环境中的社交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2为117样本的现实总分和虚拟总分按定义的社交能力级别进行的人数统计。可以看出,在现实和虚拟环境中,社交能力强的人数分别占35%和68.4%,虚拟环境比现实环境能力强的人数高出33.4个百分点,差异幅度大。而社交能力弱的人数在现实和虚拟环境中分别为23.1%和12%,现实比虚拟环境要多出11.1个百分点。 (二)高中生在现实与虚拟环境中的社交能力在交谈等四个方面的差异性表现 为分析上述整体差异性的具体表现,我们把问卷题目按照交谈、交际、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四个方面分解细化,探究在现实与虚拟环境中的社交能力在这四方面的差异性表现,并做出定量比较。表3汇总列出了四方面的现实和虚拟环境总分平均值及按能力级别的人数百分比等统计数据。对117例样本在四方面的现实与虚拟分数进行了配对样本的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高中生在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中的社交能力在交谈、交际、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四个方面的表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从表3可知,在交谈、交际、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四方面的现实与虚拟环境表现差异程度的总体表现有所不同。如果按照社交能力从低到高排序(相当于社交困难度从高到低),则在现实困难度、虚拟困难度、现实与虚拟的差异度三项中,排序均相同,情况如下。 交际能力困难度>交谈能力困难度>异性交往困难度>待人接物能力困难度 现实与虚拟交际能力差值>交谈能力差值>异性交往差值>待人接物能力差值 (三)性别、班级类别和学科类型因素对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差异性的影响 为分析对上述差异性的具体影响因素,选择性别、班级类别(实验班/普通班)、学科类别(文科班/理科班)为三种影响因素,探讨其对高中生在现实与虚拟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社交能力差异性的影响有何异同。 将样本按照性别、班级类别、学科类型分别组成为三对独立样本,针对总体以及交谈等四方面各自的现实分、虚拟分、分数差值进行统计计算,并分别对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 117个样本中,女性59人,男性58人;有效样本中,实验班48人,普通班28人;文科班12 人,理科班55人。 表4至表6为按照性别、班级和学科三种因素分别分析,总体及四方面的平均分以及按能力级别的人数百分比分布统计数据,表7为现实与虚拟环境中社交能力在总体以及交谈、交际、待人接物、异性交往四方面的差值的差異显著性检验结果。比如,用性别因素衡量时,现实与虚拟总体得分的差值是正态的,经独立样本的t检验,渐进显著性为0.994,大于0.05,说明男性样本和女性样本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得出高中生在现实环境和在虚拟环境中的总体社交能力的差值针对性别因素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交谈、待人接物、与异性朋友交往方面,检验结果表明针对性别因素,现实和虚拟环境中的社交能力差值在交谈方面、交际方面、待人接物方面、与异性朋友交往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同样,针对班级类别因素,检验结果表明在现实和虚拟环境中的社交能力总体差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交谈、交际与待人接物各方面的差值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只在与异性朋友交往方面,现实虚拟差值在不同班级类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针对学科类型因素,检验结果表明在现实环境和在虚拟环境中的社交能力的差值在总体、交谈、交际、待人接物、与异性朋友交往各方面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讨论 本研究得出高中生在现实环境和在虚拟环境中的社交能力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现实环境中的社交能力自我评价明显弱于在虚拟环境中的表现。现实总分表明总体存在一般程度的社交困扰,有23%的学生社交能力较弱;虚拟总分表明平均水平上社交能力较强,能力强的人数高达68%,社交能力弱的人数也比现实环境低1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表明,学生在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中的表现与能力确实是有较大差异性的,从而说明虚拟环境绝不是现实环境的简单复制。在虚拟环境中,交流具有现实中面对面直接交流所不具有的优势,比如可以消除紧张感和拘束感,使得一部分不善言谈但擅长文字的学生也能参与交往并应对自如。还有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压抑或不易满足的要求也可能在虚拟环境中获得释放或得到满足,因而表现出高中生的社交能力在虚拟环境中总体上比现实环境中高出很多。 从另一个角度看,虚拟环境对现实环境的反作用和引导作用值得重视,按照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一个人在网络交往中将自己塑造成什么形象,会影响到他在现实中的行为,这说明了用虚拟来引导现实的积极作用。比如虚拟交往的出现能使得大量不擅长于现实交往的人也可以积极参加交往,从中完全可能培养和锻炼出交往的能力,并将其运用于现实的交往之中,从而发挥虚拟生活以及新的思维方式对现实生存方式的积极影响。然而必须注意到,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需要提升在现实环境中的社交能力,以期更好地融入社会,还需要特别注意避免部分学生发展成现实社交障碍的问题。这些都为教育目标的设立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还揭示了现实与虚拟中的社交能力在交谈、交际、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四个方面差异显著但表现的差异程度有所不同,呈现出某些规律有一致性。比如交际能力在现实与虚拟环境中都是能力最弱的,待人接物都是能力最强的。从总体社交能力表现衡量,现实与虚拟中四方面的差值与四方面的社交能力的排序一致,说明尽管虚拟环境中四方面的社交能力均比在现实环境中有所提升,其中交际能力和交谈能力提升人数超过25个百分点,但是尚没有哪一个方面在虚拟环境中的提高多到能改变能力排序。这说明了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关联十分紧密,虚拟环境是现实环境的延伸,有很多共性的问题需要一同创造条件协同解决。比如从社交能力弱的学生人数的比例看,现实和虚拟环境中社交能力最弱的人数分布都是在交际能力方面,交谈能力弱的人数百分比在现实和虚拟中都是最低的,这就为学校教学中通过专项训练提升专项能力提供了依据。 综上,针对性别、班级类别、学科类型这三种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在现实和虚拟环境中的社交能力差值在总体表现上,以及在交谈、交际、待人接物、与异性朋友交往方面不存在性别因素和学科类型的显著性差异,男生总体上的社交能力在现实和虚拟环境中均比女生略强,男生在交谈方面、交际方面和待人接物方面能力略强于女生,而女生在与异性朋友交往方面的能力略强于男生。不论男生女生,交际方面在总体社交能力中都是弱项,需要注意加以提升。现实中实验班的总体社交能力略低于普通班,而在虚拟环境中实验班高于普通班。用学科类别衡量,文科班和理科班学生的各项得分相近,差别不大。在交谈方面,文科班比理科班能力略强。文科班中,没有突出的困难程度高的点;理科班的社交困难程度高的点出现在:18.2%的人在现实总体上感到困难多,16.4%的人在现实交际方面困难多。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全面提升高中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与社交技巧的训练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1.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中社交方式的不同,具有不同的规则,要在不同的场合加以区别对待,培养良好的素养。 2.交际方面普遍存在困难度大的状况,可重点设置高中生网络人际交往指导课程。 3.鼓励成立有利于人际交往的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動。 4.针对社交困难度高的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人际交往技巧训练和心理咨询与辅导。 参考文献 [1]卢中旺,陈健.高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社交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2):136-137. [2]赵聪聪.浅析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关系[J].求知导刊,2016(4):42. [3]肖峰.虚拟社会化中的交往悖论[J].创新,2017,11(6):61-69. [4]陈庆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3):70-74. [5]乔一飞.探析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现状[J].科教文汇,2011(3):190-191. [6]朱菲菲,孙佳伟.当代大学生的虚拟社交现状及其成因分析——以本校大学生的微信使用为例[J].消费电子,2014(24):8. [7]张培.移动虚拟社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6(5):170-171. [8]李鑫,尚恩洁.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江苏高教,2018(2):70-73. [9]陈秋燕,吴学兵.大学生虚拟社交素养的培养路径探析[J].考试周刊,2013(A5):151-152. [10]甘志频.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冲突及协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4):415-417. [11]蔡超,成小静.浅析社交网络及对现实社交产生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4(27):130-131. [12]范紫晴,高燕.平衡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J].法制博览,2016(10):66. [13]姜新瑞,姜新宇,杨晓雯.当代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1):67-69. [14]史德君,张玮.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中的投入与其现实社交能力的关系[J].才智,2016(4):184-185. [15]杨斯清.网络化时代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及其克服[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8):63-65. [16]张健民.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179-180.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190)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