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心理效应 |
范文 | 武芳 〔摘要〕在学校实行AB班主任不分正副、不明确分工、自行合作管理、全员德育情况下,中途接了五年级的一个全校知名“乱”班,与学生们相处两个月有余,他们的常规习惯呈现明显的良性循环趋势。这一现象得益于利用儿童发展的心理规律,应用心理学原理将日常出现的问题逐个解决,将好的行为习惯稳定化、持久化、内修化,最终形成“学生自治,教师督导”的特色班级氛围,让学生养成受益终生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教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2-0068-04 16世纪法国教育思想家蒙旦说过:“儿童的教育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育儿犹如培植作物,生之者易,养之者难,要把他们培育成熟,需要细心的养护和辛勤的培育。儿童的教育难就难在儿童的性情多变不定,他们的希望和前途不可捉摸,而且儿童心智的发展不能强制,只能引导。”班集体作为一所学校的组成单位,班主任面临的任务是既要符合教育教学各项管理制度,又要顺应一群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还要顾及群体中每个学生个性化特征,这就给班级的管理者带来的极大的压力与挑战。 一、“乱班”的难题 那天,正式由我接手了五年级的一个班。这是年级典型的“乱”班。听说,以前的班主任无数次被气得在办公室嚎啕大哭;听说,两个男生发疯似的扭打了起来是常事;听说,这个班级的集队从来就看不出来什么是队形。只因那几个 “乱学生”祸害了全班……现代高度文明的校园里出现这样的现象,也实属罕见。 积累了四年的“乱”如何转变?了解情况的老师都说,这个班级的“乱”是由于一个非常现实而又无法改变的因素:班里的男生比女生多了7人,男生天性“好动”“好斗”…… 二、探寻思路 不知何时,我们的教育者丧失了“慢”的能力。因为急于把班级管理得在整个年级“出类拔萃”,似乎已经习惯了违背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让“揠苗助长”成为教育常态。为了成就自己班级常规管理的“整齐划一”,“铁腕”“一言堂”成了管理神器。我想,四年累积的“乱”,想必之前的班主任各种“铁腕”定是层出不穷,为何总不见效?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从我这里是否该重新寻求一个切入点——“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辨识力以及“慢”下来调整班级软环境的勇气和执着。我国汉代学者董仲舒指出,人的性情“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董仲舒强调人的不同性情是由不同环境陶冶而成。 (一)“温暖法则”——环境陶冶法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这么一则寓言:南风和北风比赛威力,比赛的项目就是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用发威的方式,行人则裹紧衣服,而南风徐徐吹动,行人因热而脱衣,最终南风获胜。南风能达目的,从心理角度看:它顺应了人内在需求,使人的行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为“温暖法则”。 学生是鲜活的有思想的个体,说服往往胜于压服,和风细雨有时候要强于暴风骤雨。创设这样的班级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自然能促进其行为的改变。 用“温暖法则”首先着手于预备铃响起的课前准备,这将成为我和这个班级新的相处方式。我从不赞同把生龙活虎的学生训练成机器人一般:预备铃后,常规管理严苛的班级,学生头部侧趴于桌面,且方向一致,若有人错了方向,必是遭厉声呵斥。不严苛,但预备铃响了,教室里仍似课间般“热闹”也是绝不能容忍。 我首先“以静制动”,不带任何情绪地站在讲台前耐心等待,十几分钟过去了,教室终于恢复了平静。这四年“乱”功修炼得炉火纯青,我暗自想着。看了座次表,确定了刚才扭打成一团最后回到座位上的两个学生,我柔和地点了他俩的名字,两名学生相互对视后,极不情愿却又似乎难以抵挡过这场暴风雨,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一个低着头,手插着口袋;一个歪着脑袋,看着我,却又不敢和我有长时间的目光接触。我见状道:“我只是点了你俩的名字,并没有让你们站起来,你们却主动起立,说明你们明白了在正确的时间里做了不正确的事情,因此要表扬你们。请给他们掌声!”起初,全班都愣了神,没有人敢鼓掌,估摸着我在使用“反语”,以为这可能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黑暗。见此情景,我先带头鼓掌,随即有学生跟著鼓掌了,接着全班都鼓起了掌。我见源一直低着头,问其原因,源低声地咕哝着:“我刚才和玮同学打架了。”又追问其打架意味着什么? “学生不应该打架,违反校规。” 源说。此时我没吭声,直接再次带头鼓掌,学生们的掌声紧随其后。掌声结束,我说“源是主动认识到自己问题所在,主动承认且当着众人的面认错,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也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强大的内心,可是源做到了,因此我们刚才把掌声送给他了。”话音刚落,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对于揪打的俩学生,不批评、不斥责、不让他们写长长的反思,不把火气撒向全班,更不会在刚接班时就把家长喊来“共同教育”,而通过逐步深入引导,巧妙地完成了让他们主动认错的过程,还挖掘了他们的优点:能察觉错误、勇于认错。 用“温暖法则”,通过按教育要求预先设置的情境来感化与熏陶学生,既无强制措施,亦无立竿见影的显效。然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效果,温和的氛围能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终生性影响,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泰戈尔说:“神的巨大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之中。” (二)积极心理暗示——环境熏陶法 被誉为“现代催眠之父”的艾瑞克森运用催眠技术治疗了无数来访者。他催眠的魔具就是语言。神奇的语言、动作对儿童的暗示性也是极有用的。 “乱”班的晨读、午读更是“混乱”。这里的“乱”仍集中于那几个学生身上。几天观察下来,晨读声与讲话声混杂,走近细听,才能辨出晨读内容。午读的要求是,无论何时只要进教室,就静心地坐下阅读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静心”这个词仿佛是对我们班级的一个讽刺。看着嘈杂的午读,再看那些在嘈杂声中坚持读书的学生,很心酸。只因那近十人的行为,影响了班级的整个氛围。 为了“脱掉”这些学生身上无知无识的脾气,道德规范缺失的流气、独生子女我行我素的霸气,我想用“积极心理暗示”熏陶试行试验。 每天晨读,我都赶在学生到校之前进教室,等待他们陆续到来。我不停地慢步巡走,尤其侧重于那十来个学生周围。每当发现谁欲有“不轨”,我悄无声息地站到他身边,用手把他的书本竖直、摆正,弯下腰来贴近他的耳朵说:放开声音,好好读书。并且还在他的面前竖起大拇指,再站其身旁听一会,离开他时还用手抚摸他的头,以示对他的赞赏。就这样,每个晨读,我不停地在教室 “巡逻”,不放过任何一个寻找契机“作乱”的学生。给予他们数不清的积极暗示,让他们能够坚持到一个晨读的结束。 午读亦如此。为了营造一个“静”的氛围——环境安静、学生心静。一旦有“调皮蛋”出了声或是出洋相,午读氛围瞬间破坏。和晨读一样,我不停巡回于有可能出现“怪异”行为的学生周围,一会竖起大拇指,一会轻抚他的头,一会俯下身来和他一起浏览他正读的那页,在离开的那刻,仍然不会忘记用大拇指再次点赞。古语云:“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也。”“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数不清这样的日子过了多久,只记得,突然有一天,我来迟了,午读的教室里,没有一点声音,他们真沉醉于书本的情境里了。对待成长路上经常带头犯错的学生,优质环境熏陶有着神奇的力量。 (三)换个视角看问题——环境晕染法 “乱”班如此出名,当然各种集队时的表现也不难想象。阳光体育运动课间集队、放学集队这都是重头戏。从集队铃声响起,直至队伍整理成型,得花上好几分钟。看着其他班级队伍安静有序地出发,自己班级队伍里故意你推我搡、磨蹭拖拉没出门的……作为班主任,此时还要“想着他的好”确实难上加难。每当此时,我就不停地默念龙应台说过的“长长的路,慢慢地走”,教育不能一蹴而就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 于是,我利用活动后的时间,给学生们讲了一个“进京赶考秀才三个梦”的故事。让他们知道同一件事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待,结果就会不一样。以此为契机,谈了我的看法:很多人认为我们班是因男生多而混乱,但我以为男生多是班级最大的优势。大多数时候,很多事在关键时刻男性都承担重大的责任。接着让学生列举事例发言:“冲锋陷阵的军人,国家里起决策性的领导人,家里遇到重大事情时的决定……” 男性的地位都是不可取代的。因此,最后总结:集体运动操、放学集队的口号,因为多了十几个男生班级将会成为全年级最有气势的团队——声音铿锵出众,步伐整齐出众。我们要展现一个男生多、带来优势的班级新形象。话音刚落,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从此,我们的各种集队果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别人眼里男生多那是“混乱”的根源,而我们班却寻到了积极因素,用阳光的心态看待同一件事情,迎来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古语云:“知之愈欲明,则行之愈笃”,所以,每天变一种眼光,变一个角度,变一个态度改其认知,终将能促其自觉优其行为。 顺应五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从尊重、理解的角度看待问题,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师生相处环境,势必会成为班级良性发展的沃土。 三、巧妙破解 教师的教育艺术在于使儿童关注他自身的资源和潜力,从而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稳定化、持久化,内修化。 (一)普雷马克效应——促进习惯持久化 一般来说,自由玩耍、使用电子产品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发生频率较高;吃素食、写作业是其不喜欢做的事情,发生频率较低。普雷马克最早提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促进低频率活动的发生,可以让学生先做好一点不喜爱的事情,再奖励其去做喜爱的事情,这被称为“普雷马克效应”。 做好课前准备这一良好的习惯要逐渐形成,同时需班主任时刻督促。从时刻督促到自觉放手,这个过程就需要用一定方法强化。因此,我开始逐渐放手:起初,若无人督促的情况下,课前准备充分,坚持三天,就奖励去校园里玩旋转滑梯一次或去喂养校园里的小动物。先迈出一小步,两周后,开始试着迈进一大步。倘能坚持五天,奖励操场上“笼式足球”一场球赛。如果连续两周都能在这方面坚持下来,我会在周五放学前积分、表扬、再颁发荣誉奖状一张,同时发喜报短信给家长表示祝贺。这一举措激起了学生们斗志,他们开始自我约束,互相督促,为了实现目标而奋斗。当他们斗志昂扬之时,我进一步提高要求,若能坚持一个月,到月末不但发奖状,还有神秘礼物。若坚持整个学期,那么期末奖励免去我所教学科笔头作业。至此,课前做好预备的好习惯终于用了两个月时间形成了持久“自治”。 (二)连锁塑造行为——促使习惯稳定化 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增加某个反应概率的手段,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中是不可缺少的。其中,连锁塑造行为——通过小步骤反馈来达到长远目标的习得,即先把长远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要进行强化,从而逐步促使大目标的实现。 晨读、午读的状态在积极心理暗示下,有了极大的好转,但仍要班主任寸步不离地陪伴。如何形成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的境界?此时,开始使用连锁塑造行为。从每天晨读、午读全程伴随,减少到每天只伴随开始和结束,中途离开;接着只有两读开始时看上几分钟,之后完全离开。如果我不在场期间,班级能够按要求正常进行,在学校当天的常规检查表中等第为“优”,持续一周,则在每个周末奖励减免一项书面家庭作业,这项书面家庭作业用阅读两小时的课外书籍来取代。阅读结束自己和家长共写几句读书感言在读书笔记本上。如果能坚持一个月,只要在两读的过程中不被“减分”,在月末就减免两门科目的书面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周末两天各阅读两个小时的课外书,同样共写几句感言。 把班级学生“两读”持续保持的习惯运用目标分解,通过每周得“优”这一小步骤促成每个月“不减分”大目标的实现。自控力持续的时间和年龄段息息相关,五年级的学生犯错不可避免。不良的习惯行为不会一下就消除,良性行為形成习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对学生进行长期连锁塑造行为的强化,要有意识地一步步渗透,最终促使两读“自治”习惯的稳定化。 (三)超限效应——促成习惯内修化 超限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凡事要讲究“度”,过度就适得其反,产生“超限效应”。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其中的“疏可走马”就是“布白”,有了它,才能产生美感。 经过调整认知,各种集队利用男生优势,使他们信心倍增,他们不再是反面的存在,而是班级的支柱。当集队每天如军姿一般,我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进行语言激励。同时每天树立不同的优秀典型,而不会日复一日地用单一的“很好”“真棒”之类概括性的总结、夸张式的赞扬。这样的表扬会显得缺乏诚意,刻意拔高,不会让学生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当然,那些“调皮蛋”在行为上也会出现反复。此时,批评教育必不可少。但我从不“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是先强化其近期所有的优点,再指出本次出现的问题,最后让其反思,第二天再与我进行反思后的沟通。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所犯的错误不停地在老师的嘴里琐碎唠叨,学生的脑海里反复出现过容量负荷,会激起他逆反情绪。 教育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凡事要有“留白”空间。我平时和学生的交流、表扬,时刻牢记说话切忌过满,产生“超限效应”。适当的“留白”让高年级的他们自己思考、领悟……这样才能在管理中适当体现出班级民主的氛围,去架一座真正与他们心灵沟通的桥。 班主任的工作,除了肩负教学中的授业解惑的重任,还要肩负着改正由家庭错误的教育给学生造成的性格弱点,工作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以让他们尽快融入高年级的学校生活的重任。将这些“乱”的学生转变了,用他们的良好行为去强化班级的整体氛围,班级优秀生的良好认知带动了正在转变认知的学生。他们形成了良性循环并学会了“自治”,班主任转变为“引导”的角色,最终形成了稳定的班级新氛围。 参考文献 [1]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刘儒德主编.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5.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连云港,222000)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