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几点思考 |
范文 | 马元英?焦玉峰 〔摘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亲子之间思想行为的互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今后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以至于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如何成为一名智慧的家长,科学地处理好亲子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亲子关系;家庭教育;亲子沟通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9-0074-02 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觉得孩子身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常常觉得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很无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是因为我们没有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在和孩子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达成效果。 要想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反思,善于以智慧巧妙的方式处理好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当我们认为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常常会对孩子进行我们认为的“正确有效”的惩罚,以示警告,殊不知,我们的自以为是也许不但起不到教育孩子的效果,甚至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留下心灵的创伤。 有这样一个故事: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结果不小心把祖上传下的古董花瓶给打碎了。孩子慌忙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到了晚上,母亲发现花瓶有些“变化”。便问孩子是不是他打碎了花瓶。孩子说是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在客厅里上蹿下跳,最后碰倒了架子上的花瓶,把花瓶打碎了。母亲很清楚孩子在撒谎,因为每天上班前她都会很细心地把每扇窗子都关好,下班回来后再打开。但是这位母亲并没有当即戳穿孩子的谎言,只是在孩子的床上留了一张便条。就寝前,孩子发现了这张便条,按指示来到了书房。在书房里等待他的母亲从抽屉里拿出了一盒巧克力,她把其中一块递给孩子说:“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像力,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然后,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说:“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纹黏合得几乎完美无缺。不过,这是修复纸质物品的胶水,修复花瓶不仅需要黏结力更强的胶水,而且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母亲又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说:“最后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 佩服这位智慧的妈妈!她沉稳机智,以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式柔和而又强有力地处理了孩子的一次严重的错误,使孩子终生难忘。更难能可贵的是“妈妈”没有把全部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而是反思了自己也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是“不应该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 一个缺乏智慧的妈妈看到珍爱的花瓶碎了时,可能会对孩子大发雷霆,然后再罚孩子关禁闭或者不许吃饭,这样做妈妈似乎很解气,但是孩子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他非但不能好好反省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有可能对妈妈产生怨恨,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二、无条件接受孩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对于无条件的爱和接受给出了如下定义:“无条件的爱和接受是指坚定地爱和接受某个人,而不取决于当时的条件。”通俗些讲,无论孩子是健康还是病弱、聪明还是愚笨、听话还是捣蛋、漂亮还是丑陋、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父母都会永远爱他,与他是什么样的孩子无关,只因为他是自己的孩子。这与有条件的爱是相对的。 生活中父母有条件地爱孩子的常见表现有以下几种: 1.以爱的名義控制孩子,在孩子不情愿的情况下,逼着孩子做自以为对孩子有益的事情。比如,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辅导班。这些班不是不可以参加,但前提必须是孩子“情愿”,否则不但无效还会起反作用。著名萨提亚亲子婚恋专家林文采博士说,“控制是最坏的教育”“控制就等于扼杀精神生命”“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 2.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给孩子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都说“分,分,学生的命根”,我看“分,分,更是家长的命根”。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家长们常常分分必较。“为什么只考了97,怎么不是100啊?人家某某怎么能考100呢?”孩子考得好,“我”就爱,考得不好,“我”就不爱。 3.对孩子说负面的言语。当孩子做的事情不能满足家长的愿望时,往往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话,就会从家长口中脱口而出,“你真是个笨蛋”“你看人家某某,你有哪点能比得上人家?”如此这般,殊不知这些轻易说出的话,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可能会使他们从此生活在自卑的阴影里,让他们没有了锐气,缺少了活力,不敢参与竞争,最终可能被社会大潮流淘汰。 作为父母,我们从不缺乏对孩子的爱,我们殚精竭虑,想给孩子最多最好的爱,却发现这份爱很多时候却给孩子造成了伤害。而有些伤害可能会给孩子以后的人生带来最糟糕的体验。所以,爱就是爱,请不要在爱的前面附加任何条件。 三、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感情,学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如果遭遇了情绪上的问题或烦恼,首先求助的一定是自己的父母,但是由于父母往往不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不善于与孩子有效地交流,常常阻断了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感受的机会。 下面是一些来自孩子的心声:“与父母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有差异,常常在某些问题上出现纷争,且父母总坚持认为自己的认知正确,否定我的意见。”“父母总是把我当成他们的孩子而不是朋友,总是无法正常与他们沟通,时常会说着说着突然就开始吵。”“当与父母交流学校发生的事时,父母总会说:做好你的事,管别人干什么?这时便会不想再说些什么。”“父母的学习方式和我的有很多差异,但他们不认同我的学习方式,硬逼我用他们的学习方式。” 面对孩子的诉求,我们常常会以不恰当的方式回应孩子。比如:用说教、规劝的语气,告诉孩子他应该如何做:“你应当——,用评判、批评、否定或指责的语气,对孩子进行负面的评判:“你那样做太不应该了”。 国内著名的精神分析研究专家曾奇峰认为,家长对孩子的诉求正确的反应方式应该是:基本不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评判和感觉,要让孩子把自己的意见、判断和感受充分表达出来,给孩子打开一扇门,引导孩子去说话,使孩子在交流过程中发泄情绪,理清思路,进而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以这样的方式来回应孩子:“哦,我懂了。”“喔,有意思。”“怎么样啦?”“把这件事情讲给我听听。”“我想听听这件事情。”“讲下去。”“后来呢?”“这件事看起来对你很重要。”“咱们来讨论一下吧。”“这件事你愿意谈谈吗?” 孩子最需要的是我们对他的重视,哪怕实际情况一点也不严重,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与同情是情感的纽带,可以治愈孩子受了损伤的自我。如:孩子放学回家,妈妈最好不要对孩子提出答案千篇一律的问题来问“学校怎么样?”“你今天做了些什么?”相反,妈妈所说的话应该表达出她很了解孩子在学校所受的考验和苦难,“看你的样子,今天的功课一定很重。”“你一定巴不得赶快放学。”“回到家里很痛快吧。”这样说对抚慰累了一天的孩子的情感来说效果是很好的。也可以以写信、录音的方式把要对孩子说的话录下来。总之,这些方式可以缩短孩子与父母心灵之间的距离,让孩子真正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安全的环境里。 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成就以及未来他们和自己孩子的关系。身为父母的我们,责任重大,须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实验中学,淄博,256100)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