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走 出 舒 适 区
范文

    李芬青

    〔关键词〕舒适区;学习区;高中生;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9-0026-03

    【活动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Noel Tichy)提出行为改变理论,提出舒适区、学习区与恐慌区等概念。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放松、有安全感。心理学家A.Maslow认为,一个人成长时,内心会有两股拉力,一股拉力倾向停留在舒适区,害怕离开熟悉的地方;另一股拉力倾向自我实现,希望自我得以成长、完善。高中生在遇到新的挑战和困难时容易缺乏行动力,退回到自己的舒适区,比如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容易放弃,不愿主动去认识新的朋友。因此对高中生来说,只有看到舒适区的阻碍和成长的喜悦,才会愿意和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进入学习区,迈向成长。

    本课程以“体验式教学”为设计理念。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参与具体的活动,通过切身体验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活动分三个环节“认识舒适区—体验舒适区—走出舒适区”,通过创设体验式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觉察自我的舒适区和学习区;通过“在公众场合大声喊出来”的活动,进入不自在和不熟悉的领域,现场体验尝试走出舒适区的情绪状态,并在克服焦虑感、压力后,体验到走出舒适区没有我们想象的难,从而更愿意走出舒适区;在尝试走出舒适区的分组活动中,同学们从感受、认知和行动三个方面来讨论怎样应对要挑战的学习区,并将小组活动中所学的行为指导方法迁移到个性化的行动中。

    【活動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学生体验和尝试走出舒适区;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到扩大舒适区的重要意义,形成自我尝试的意愿,将所学行为指导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活动重难点】

    重点:体验和尝试走出舒适区的心理状态。

    难点:形成自我挑战的意愿并勇于行动。

    【活动对象】

    高一学生

    【活动过程】

    一、认识舒适区

    热身活动:双手交叉活动

    指导语:请大家伸出双手,自然交叉握在一起,看哪个手的拇指在上?松开手,重新双手交叉,顺序相反,刚才左手拇指在上的换成右手拇指在上。

    教师: 当大家用相反的方式交叉双手,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感觉不舒服,别扭,不自在。

    教师:当我们做习惯性的动作时,会感觉舒适自在,但即使只是手交叉方式的小变化,都会让我们感到不舒适。这种心理状态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舒适区。

    教师小结:心理学研究中,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区,最里面一个区是“舒适区”,舒适区指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在这个区域里,有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习惯做的事,所以我们感到轻松、自在,有安全感。比如大家参加活动都喜欢找熟悉的人坐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人际方面的舒适区;有人坐着喜欢跷二郎腿,这就是我们身体的舒适区。当我们走出舒适区的界限,就进入我们的“学习区”,会面对不熟悉的变化与挑战,因而感到担心、害怕、不舒服。最外面一个区是“恐慌区”,因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心理会感觉严重不适,不堪重负,可能导致崩溃。

    设计意图:引出主题,学生从认知层面了解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二、体验舒适区

    (一)体验我的舒适区

    教师:对同一个事件,我们每个人的舒适区是否不同呢?通过下面的活动我们来感受下。

    活动:地上画一个圈,圈内代表舒适区,离舒适区越远,表示压力、挑战越大。对不同事件,所有学生根据个人觉察舒适与否,选择站在圈内或圈外的某一个点。圈内是我们的舒适区,象征没压力,距离舒适区越远,表示压力、挑战越大。根据课前同学做的问卷调查,按难易程度选出三种情境。

    情境1:和好朋友一起去看电影;

    情境2:主动和陌生人交谈;

    情境3:在公众场合做3分钟的演讲或表演。

    问题:不同情境,对你来说有什么感受?(聚焦感受)

    教师:(问学习区的同学)在公众场合演讲对你来说有什么感受?

    学生:担心讲不好,会紧张。

    教师:(问舒适区的同学)公众场合演讲对你来说有什么感受?

    学生:感觉还好。

    教师:你曾经有过紧张体验吗?

    学生:以前紧张,后来尝试多了就感觉习惯和放松了。

    设计意图:体验和感受“我”的舒适区、学习区。

    (二)体验走出舒适区

    1.手臂测量挑战的难易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手臂测量的方式告诉我,在公众场合演讲这项挑战的难易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如果在公众场合演讲对你来说非常困难,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请将手臂高举;如果有点困难,需要一定的支持和方法,手臂平举;如果没有难度,手臂放下。请大家保持你的手臂姿势,去寻找和你一样状态的小伙伴并坐在一起。

    教师: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看到和听到,每个人的舒适区和学习区都不太一样。在公众场合演讲对很多同学来说有点挑战,那我们不妨先尝试从一些简单的挑战开始,比如体验和感受在公众场合喊出来的感觉。

    2.体验“在公众场合大声喊出来”

    指导语:刚才手臂平举的同学请站起来,排成一列,第一位同学发出“啊”的声音,后面的同学发出“啊”的声音比前面的同学声音大。其他同学作为观察员。

    问题:(1)刚才活动有什么感受? (2)尝试挑战和想象的一样吗?

    教师:刚才活动感觉怎样?

    学生:有点紧张。

    教师:喊出来之后感觉怎样?

    学生:彻底释放的感觉。

    教师: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学生:比想象的容易些。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你感觉有什么支持力量让你喊出来?

    学生:因为其他人也在喊。

    教师:同伴的支持和陪伴会给我们很多的自信和勇气。

    教师小结:当我们走出舒适区时,会发现走出舒适区没有我们想象的难,我们比自己想象的做得更好。

    设计意图:学生现场体验(挑战的情境处于手臂平举的同学的学习区),在有同路人的陪伴下走出舒适区的情绪心理状态。

    三、走出舒适区

    学生根据自己希望尝试挑战的情境(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选择情境)选择分组,小组讨论完成活动单,并进行小组展示。

    (一)挑战情境

    A. 在公众场合演讲;

    B.主动和陌生人交谈;

    C.在班会课上主动发言;

    D.独自去国外旅行。

    (二)学生活动单

    1.你对这些挑战的感受;

    2.这样的挑战对个人的成长有什么帮助(认知);

    3.提出5~8条具体的行动来应对你要挑战的情境(行动)。

    (三)小组完成活动单并展示

    最后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进行两分钟的展示分享。

    教师小结:当面对学习区时,我们的感受既有担心、害怕、尴尬等情绪,同时也有刺激、有趣、新鮮、憧憬等感受。如果我们能学会调整内心,将消极信念转为积极信念,我们就能看到走出舒适区对我们个人成长的帮助。走出舒适区,可以使我们能力得到提升(比如沟通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我们得到更多选择机会,同时我们更有自信和勇气。从而,我们更愿意在行动上走出我们的舒适区。

    同学们提到很多好的具体的行动建议,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寻找自身内在以及外界的支持,采取小步骤的行动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群体的支持,认识走出舒适区的意义,学习行为指导。

    四、总结

    交叉手指活动:

    1.两手十指交叉合起来;2.松开手,用相反的方式交叉双手;3.继续用相反的方式交叉双手,双手用力交叉紧握;4.重复两次用力交叉紧握双手;5.放松,两手按相反的方式自然交叉。感受一下,是不是习惯一点。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的手指交叉活动就像我们迈出舒适区的状态,当我们主动迈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开始可能会经历紧张或不舒服,当我们在学习区多次尝试我们新的行为,我们的学习区可能就转化为我们的舒适区。

    五、课后拓展

    课后请同学们结合自身,在卡片上写上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希望尝试挑战的事情,思考我们可在心态上做什么转变,在行动上做什么准备。

    教师小结:随着我们的成长、学习,我们会不停面对自己的舒适区外的场景,有些是我们自发想改变的,比如独自去国外旅行;有些是生活需要我们做出改变,比如我们从初中升入高中必然会面临陌生的环境和不熟悉的人。只要我们勇于走出舒适区不断探索,我们的适应能力会越来越强,我们的生活更加不受限,我们在不断成长。

    设计意图:当我们想要做一些改变时,只有态度是不够的,还需把挑战落实到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行动上,将态度化为个性化的行动。

    【活动反思】

    (1)总结

    设计本节课源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反馈出来的一些状态,表现为遇到新的挑战容易缺乏行动力,退回到舒适区,比如学习中遇到难题容易放弃,小组活动喜欢找熟悉的人,遇到陌生群体容易退缩等。本节课根据课前问卷调查结果,创设学生希望尝试挑战的情境,指导学生尝试走出舒适区,体验走出舒适区的情绪状态,认识到走出舒适区的意义,从而感悟到成长的契机在于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本节课以“体验式教学”活动设计理念,学生通过“情绪体验—认知建构—行为指导”,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及今后的实际行动。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度高,体验感悟深,课堂生成丰富。

    (2)建议

    在尝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时,学生可能会成功并积累成功的经验,但同时也可能会失败,重新退回舒适区。因此在选择学习活动、制定学习计划时,尽量循序渐进,选择难度“正好”的挑战任务,既不至于让自己过于紧张,又能获得成功经验的积累。

    注:本活动课例参加了上海市第七届心理健康活动课大奖赛决赛,获二等奖。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紫竹校区,上海,200241)

    编辑/卫 虹

    附:课前小调查

    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有哪些事情是你希望尝试挑战,但由于有压力、有挑战或担心失败等种种原因没有去尝试的?请在你希望尝试的事情(1~10)中选出2个,若你有其他想法,上面没有列举到的,请在11题写上你希望挑战的情境。感谢你的支持!

    (1)参加小课题研究()

    (2)和父母意见不同时,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

    (3)主动向老师请教自己不会的题目()

    (4)小组活动中提出反对意见()

    (5)主动和陌生人交谈()

    (6)参加陌生人的聚会()

    (7)独自去国外旅行()

    (8)在公众场合演讲()

    (9)上课主动发言()

    (10)主动竞选班干部()

    (11)其他? ? ?()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3: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