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范文 | 周稷 【摘? 要】目的:探究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0例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其中500名为呼吸机风险管理前的患者,视为常规组,500例为呼吸机实施风险管理后的患者,视为干预组。对比两组患者呼吸机应用事故发生情况,使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比对两组患者呼吸机应用事故发生率,应用风险管理后的干预组(1.00%)明显低于应用风险管理前的常规组(4.00%),组间差异呈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呼吸机的维护保养与维修中使用风险管理,大大减少了呼吸机安全及应用事故,值得临床上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呼吸机;维护保养与维修;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1-0157-02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医疗事业不断发展,医学装备在临床使用的比重不断增加,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呼吸机的使用频率更是持续增多,而呼吸机在安全使用中存在的故障问题对医院临床使用科室产生干扰,如人为故障、氧电池故障及压缩机故障等,对患者疾病的治疗产生影响,因此需实施科学的呼吸机管理,预防风险事故发生[1]。有学者提出,在呼吸机的维护与维修中实施风险管理,具有显著效果。本文将对我院1000例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探究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00例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为对象,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2017年12月,其中500名为呼吸机风险管理前的患者,视为常规组,500例为呼吸机实施风险管理后的患者。常规组,男女分别为219名与281名;年龄在31~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54±4.79)岁。干预组,男女分别为201名与299名;年龄在30~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8±4.32)岁。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中,组间数据差异呈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在呼吸机的维护与维修中实施风险管理: 以呼吸机的生命周期为标准,将风险管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设备需求的论证),是指医疗设备购置需求的提出至正式引进阶段,为呼吸机的风险管理源头,此阶段的影响因素有意愿战略目标与科室的学科规划出现脱钩;以及需求论证的证据不足,需求分析的结果出现偏差,从而发生多种不良后果,损失较大,严重者可使患者出现死亡,严重损失医院利益。此阶段的的控制与预防方法为:在购置需求提出以后,评估现有设备使用情况,对设备的性能、患者特点等重点论证。第二阶段(设备采购的验收),相关风险因素有:设备损坏率与故障率均高,极易出现无法使用情况;技术治疗较我国医疗技术相比较为落后;设备功能不符期望效果。因此此阶段需对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并对质量验收的要求加强。第三阶段(使用以后质控工作至报废处理阶段),防控对象主要为常规耗损与意外耗损。因此此阶段需做到以下几点:(1)对医疗器械使用进行培训,建立呼吸机、麻醉剂、除颤器、监护仪等多种抢救设备的规划化使用课程,组织全员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充分掌握呼吸机的使用,预防因操作失误而引发的医疗事故或者医疗损害;(2)医疗设备的标准化仓储与供应流程的建立,对异常控制与异常管理进行强化;(3)加强管理医疗设备的维护与维修,责任划分我院设备科,并对其进行专业化维修,总结与归纳维修过程,建立呼吸机有关制度,如维保合同监管制度,并对商品使用情况进行追踪与记录,建立有关档案资料。(4)对于急抢救设备,如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等,需与优质厂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减少风险发生情况。(5)制定不同设备的巡检、巡视流程,以及作用规范等,以国家强检要求为标准,将质量检测做好。(6)做好设备的质控工作保障安全使用,对于质控不合格的设备积极整改。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呼吸机应用事故发生情况,使用统计学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中的各项数据结果输入软件(SPSS19.0)进行证实,计数资料的表现形式以(%)为基准,组间予以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现形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予以T值检验,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产生。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呼吸机应用事故发生情况比较 比对两组患者呼吸机应用事故发生率,应用风险管理后的干预组(1.00%)明显低于应用风险管理前的常规组(4.00%),组间差异呈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详情如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呼吸机性能随之增强,在操作呼吸机时,对于非专业认识存在一定难度,极易出现认为操作故障,同时,呼吸机的参数设置对呼吸机的作用发挥具有重要意义,需确保呼吸机参数准确无误,避免影响呼吸机使用寿命与患者生命健康[2]。除此之外,呼吸机由于受到主板模块、电源模块及氧电池等多种因素,极易引发设备自检报警和设备故障。从而针对以上呼吸机的维护、保养、质控、维修问题中,首先需加强使用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设备使用,并设定合理参数,有效减少风险管理风险,同时严格规定使用流程与制定规范制度,确保使用规范,从而延长呼吸机使用寿命,并避免威胁患者生命[3]。 本次的研究表明,比对两组患者呼吸机应用事故发生率,应用风险管理后的干预组(1.00%)明显低于应用风险管理前的常规组(4.00%),组间差异呈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在呼吸机的维护与维修中使用风险管理,大大減少了呼吸机应用事故,值得临床上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袁春华,蒋士军.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29(11): 93-94. [2]?? 潘军,刘红光,刘诚.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2):116-117. [3]?? 胡荣耀.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 (23):197-19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