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做听话的孩子还是做自由快乐的孩子? |
范文 | 陈瑜 冯婉桢 中国文化强调规则,这一传统源远流长。从孟子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到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都强调规则的不可撼动之位。中国的教育也一样,从小就重视儿童规则感的建立。在幼儿园,教师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希望孩子从小养成守规则的好习惯。但是,我们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过度强调规则会致使孩子变成“听话”的孩子。儿童会因为过于循规蹈矩而失去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本真。一些不必要的规则会成为孩子的枷锁,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例如,教师过度强调“在班级中要安静”这一规则,让孩子们不敢与同伴交流,约束了孩子的语言发展与社会交往能力。这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思考:到底为什么要进行规则教育?怎样进行规则教育? 一、规则教育的本质 规则的产生源于人的需要,如生命安全的需要、共同利益的需要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共同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规则。例如:“红灯停、绿灯行”“不能打人、伤害人”等规则的出现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不随地吐痰”等规则的出现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不能破坏公物”等规则的出现是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使用公共物品,等等。 同样的,幼儿园中的规则也源于幼儿生活的需要,它是幼儿园生活秩序的保障。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时间短,以自我为中心,幼儿在活动中常常表现出不受管束的一面,这就容易让共同生活的班级陷入混乱。这时就需要有一套共同的规范来约束幼儿,保障班级生活的有序进行。这就是幼儿园班级规则产生的目的。 对于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幼儿来说,开展规则教育除了能保障幼儿本身生活的需要,也能促进他们的全方面发展。人要逐渐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幼儿园生活是人的第一次集体生活,也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阶段。遵守规则是社会化的基础,幼儿在幼儿园中逐渐养成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尝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进一步去自我中心,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化,了解在社会中生存必须要学会的事情,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规则来源于人的需求,而规则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幼儿的需求,有效保障幼儿园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规则教育的几点误区 在幼儿园规则教育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忽视了幼儿真正的需求。哈耶克认为,在文化进化的过程中,那些被证明有助于人们做出更有效努力的规则存续了下来,而那些被证明只有助于人们做出较为低效努力的规则则被其他规则取代或淘汰。也就是说,人们认为比较有用的规则被保留了下来。于是,在很多教师眼里,这些规则都成为理所当然。教师经常带着这些预设的规则进入班级,却忽略了这些规则是否是孩子们所需要的。 首先,幼儿是具有个体差异的,但教师为了管理的需要,往往在班级中制订整齐划一的规则,很少能照顾到幼儿的特殊需求。例如,有的孩子咀嚼能力发展比较慢,教师却强调孩子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 而且,教师在制订规则时,经常会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学前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但在幼儿园中经常听到的规则就是“安静”“小声说话”。尤其是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应该互相交流沟通,却被要求“把嘴巴闭上”。 整齐划一的规则进入了幼儿的生活,教师使用奖励或惩罚等方式要求幼儿必须遵守,甚至必须遵守一些不必要、不合适的规则,使幼儿成为只会“听话”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三、正确开展规则教育 重视规则教育并不代表孩子必须完全顺从,我们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快乐的孩子,并不是完全听话的孩子。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正确进行规则教育呢? 首先,教师应该重新筛选哪些规则是孩子们所必要的。生活中的很多规则都是预设的,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过去的规则在当前并不一定适用。我们在为幼儿制订规则的过程中,首先要审视每个规则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舍弃非必要要遵守的规则。否则,这些规则只会成为儿童的枷锁,限制幼儿的自由发展。规则的制订应该从人的需求出发,先考虑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例如“不能打人~不能用玩具伤害人”等规则是为了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 其次,要考虑公共规则,确保班级活动正常进行,如“不打扰到别人“爱护玩具”等,但是有些公共规则相对刻板,教师要着重考虑其是否应该存在,多思考其意义所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与其他幼儿和教师交往,所以交往规则也很重要,例如“和同伴之間要友好相处”,这也是幼儿在进入社会前所必须习得的规则。 然后,教师需要思考这些规则是否适应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整齐划一的规则有利于教师管理班级,但我们所要培养的并不只是一种类型的孩子,而是具有不同个性的孩子。班级规则经常规定了每个时间段都必须做什么,如什么时间喝水,什么时间上盥洗室,等等。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规则应该因人而异,并不一定是死板的、整齐划一的。而且,教师往往会像要求成人一样去要求孩子,这反而会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规则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制订规则。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与孩子商量建立规则,也可以给予孩子更大的自主权,让孩子自己提出规则。孩子所提出的规则,可以反映他们在生活中的需要。研究发现,当前幼儿园班级中大多数规则是由教师单方面提出的,教师单方面地给孩子灌输什么事情不能做、做了什么事情会怎么样,但孩子并不能真正了解为什么不能做这些事情、做这些事情对他们会产生哪些不好的影响。规则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孩子理解规则,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建立规则的过程,就能够明白该规则的正当性,掌握该规则被需要的原因,还能够有效遵守规则,也为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自主生成规则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基础。 规则并不是人类的枷锁,而是人们通过满足需求来保障自由的重要途径。但如果使用不当,便会成为人的累赘。教师在规则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力度,帮助幼儿理解规则,让他们度过自由快乐的童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