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的社会性取向
范文

    贾昊宇 刘晶波

    【摘要】对幼儿园教师培养历史进行梳理发现,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渗透着很强的社会性取向,在清末幼教发端时期便将幼儿园教师的形象对标于符合传统品行表达的理想女性,以持身修养作为师范教育培养的核心,民国时期则在承继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扩展到公民身份和家国关系,以联结幼儿园教师指向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借鉴历史经验,对社会性取向的葆有应当成为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应当由唯专业取向转向全人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社会性取向;历史探问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1)1/2-0076-05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进行教养的工作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性互动进行的。幼儿园教师的品性修养、言行举止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幼儿园教师所处的多层次的复杂人际关系也会对其自身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可见,幼儿园教师有着耦合于职业生命的独特的社会性发展要求和表达。纵观我国百年幼教史,一直强调对幼儿园教师社会性的培育与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幼儿园教师人之身份的回归。本文拟以历史为鉴,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历史进行深入探问,以期为未来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提供参考。

    一、清末幼教发端时期对幼儿园教师社会性形象的形塑

    1.《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的教师与理想女性的对标

    我国幼教法规发端于1904年张之洞等人草拟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下,蒙养院配套的教育制度被视为技术和方法上的展现,而兴办新学的核心依据依然是传统的伦常礼节和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章程》涉及的师资培养内容中,依然视兴设女学为不相宜之事。因此,蒙养院通常让育婴堂及敬节堂中的乳媪、节妇充任蒙养院的教师,并要求各省学堂将《孝经》《女诫》《女训》等书择其精要摘出,编成一书,并附以图,让识字的乳媪、节妇为堂内诸人讲授,〔1〕以此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幼儿园教师。

    在考虑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应当具备的能力操守等内容时,除了必备的专业技能和西方保教知识外,《章程》更强调保教的要旨是让幼儿“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留意儿童之性情及行止仪容,使趋端正;需示以善良之事物,使则效之”。〔2〕这里所强调的便是幼儿园教师应当通过自身优良的言行举止来让幼儿模仿从效。为了培养幼儿园教师的社会性,还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学习《女诫》《孝经》等书。以对幼儿保育的要求来看,《章程》中所提及的培育幼儿园教师的教材,更多的是着眼于如何以教师自身良好的品性言行来影响幼儿。这些教材也描述了理想的女性需要“性格柔顺,举止安详。持身端正,梳妆典雅。莫溺爱儿女,莫偏向儿女”,〔3〕所论述的无不是要让女性成为性格和顺、善待幼儿之人。

    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章程》在制定中考虑到底需要怎样的幼儿园教师时,并未只将焦点放在教师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上,而是更注重考察教师的品性修养等社会性方面的内容。因为当时设立《章程》时未考虑将男性纳入幼儿园教师行列,所以其中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的内容无不暗含着幼儿园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女性,应当具备社会传统所要求的言行举止,并且对其进行培养的教材也强调良好的品性主要体现在日常的行为礼仪和为人处事等方面,可见判断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是看其作为一名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如何。

    2.《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对教师修身培养的彰显

    就清末幼儿园教师师资培养制度而言,乳媪、节妇作为国内培养出的第一批幼儿园教师,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还有待提升。隨着幼儿教育的兴起,配套的师资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1906年,江苏学务处上奏的《详请通饬各属育婴堂敬节堂附设蒙养院文》指出,“原以中国现在女学未兴,不能多设幼稚园,而蒙养为国民教育之始基,不可不亟为讲求,故定此简易办法以辅助家庭教育,以兴教育而广仁政”。〔4〕此奏疏明确提到,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根本,然而当下师资培养存在诸多不足,建议考虑兴办女学。因此,清政府于1907年颁布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将幼儿园教师师资培养正式纳入师范教育体系。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详尽地归纳了师范教育的理念和原则。首先,依照女德之传统,“今教女子师范生,务时勉以贞静、顺良、慈淑、端俭诸美德。总期不背中国向来之礼教,与懿嫩之风俗”。〔5〕《章程》的首条原则虽然仍从传统女德思想出发,提出了女性要坚守传统礼教的品质要求,但也进步性地觉察到了社会传统对女性漠视的弊端,并将具备坚贞、善良等社会性品质和在行为上习得端正的礼教风俗放在师范生培养的首要位置。其次,在个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指出“个人与社会至为密切。所谓修明家政,首在女子普受教育,知守礼法”,〔6〕强调女性要在接受教育、知晓礼法的基础上对国家做出贡献。虽然《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并未放弃以传统女德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但在对家国关系的认识上明确表达了教师需要从修明家政出发,以教育立国风,从而体认个体对国家的重要性,让身为教师的女性真正开始由家庭迈向社会。最后,在身心关系方面,强调重视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提出“女子必身体强健,凡司女子教育者,须常使留意卫生,勉习体操,以强固其精力”。〔7〕个体的生物性同社会性是不可分割的。对身体的禁锢和束缚必然会影响个体在其他方面的表达。女性的身体解放和强固有助于为其社会性发展打下坚实根基。

    在课程安排上,《女子师范学堂章程》首次制定了一套专业的师范类课程体系。其中,修身课程旨在教授师范生优良的社会性品性和行为。“其要旨在涵养女子之德性,期于实践躬行。教课程度首宜征引嘉言懿行,就生徒日用常习之故,示以道德之要领”,〔8〕即在对师范生的教育中要用高尚的言语指导和行为示范使其在实践中发展德性。此外,教育内容还包括“言容动作诸礼仪,次教以修己治家及对于伦类国家当尽之责任”,〔9〕即通过自身礼仪修养的提升达成国家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这些学科要旨的变化第一次使得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培养,尤其是社会性培养提升到了正规课程层面。修身课程是对做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社会性品行和成为怎样的人的集中展现,承继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做一个理想中的人的社会性表达。

    通过对清末幼教发端时期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历史梳理可以发现,早期对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乳媪与节妇的培养要求与传统文化中对理想女性的形塑是相通的。之后,女学的兴起进一步将幼儿园教师的培养与传统修身内容相结合。不管是理想女性所展现的气质形象,还是修身课程中对修养礼仪和道德品性的要求,其实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练。

    二、民国时期对幼儿园教师社会性培养的承继与调整

    1.《师范学校规程》对幼儿园教师修身培养的承继与发展

    在1912年实施的壬子癸丑学制中,《师范学校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的颁布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的内容进行了新的界定,在《规程》的要旨中明确指出了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要旨强调师范学校在教养学生时要以下列事项为目标,如“健全之精神宿于健全之身体。陶冶情性、锻炼意志,使学生富于美感,勇于德行。爱国家、尊法宪,使学生明建国之本原,践国民之职分。独立博爱为充任教员者之要务,使学生尊品格而重自治,爱人道而尚大公”。〔10〕这些目标摒弃了清末培养目标中模糊的表述,将师范生的培养归纳为精神与身体、意志与德行、个人与社会等互为表里的几个方面,更加精准地表达了对幼儿园教师社会性培养的重视。在家国关系方面,《规程》强调“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势,察社会之情状,为生利之人而勿为分利之人”,〔11〕明确了师范生需要摆脱以往封建时代家庭式、学究式教育的捆绑,从实际出发,以服务国民为重,不再将师范生困囿于过往对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捆绑,而是以国民教育为根基,将对个体的培养与国家的发展相联结。

    从培养课程来看,《规程》承继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的修身课程,且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不再进行明显的男女区分。修身课程强调“在养成道德上之思想情操,勉以躬行实践,具为师表之品格”。修身教法宜“采取嘉言懿行,就学生平日行为,指示道德要领,渐及对国家社会家族之责务,兼授伦理学大要及教授法与演习礼仪法”,并进一步强化了师范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职责要求要应时事发展的需要。从《规程》的科目要旨中可以发现,民国时期的修身课程依然强调通过这一科目培养个体思想情操和为人师表的品格,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修身课程没有一味地依据传统来对人进行培养,而是依据时世需要考虑个人与家国的关系,内容安排紧紧围绕社会伦常规范,并深入践习社会日常礼仪准则。以往对经典理论的学习则放到了读经课上,选择的书目也不再限于传统的女德类典籍,而是以教导做人品行的《论语》和讲授处事礼仪的《礼记》等为教材,摒弃了对男女的区分,以更为普适的态度将关注的核心聚焦于对人社会性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学校会依据《规程》和相关标准编写适宜师范生发展水平的修身课程教材。例如,杨昌济就以民主和科学为基础,吸收传统文化中关于待人接物的内容来编写教材,对学生进行指导。他编写的《论语类钞》便是对典籍取精去糟,对传统的道德修养内容进行调整完善,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达到敦品知节、自治守序、克己尚俭的品行修养。〔12〕虽然《规程》中以培养师范生社会性品行为核心的修身和读经两门课程的课时数并不多,但这两门课程每一学年都会排课,说明除了学习技能和知识的专业课程外,这类教师社会性培养课程是当时师范体系下不可或缺的一环。

    2.壬戌学制后对教师进行公民教育内容的调整

    壬戌学制对师范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培养教师社会性方面,新学制做了很大程度的调整。《新学制课程纲要总说明》中将修身课程取消,改名为公民课程,其科目内容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关于这一调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修身科宜改为公民科》的议案中做了详细說明。议案指出,“修身范围太狭,仅斤斤于个人之修养,务使个人适应社会,公民学则改良社会以适应个人”,〔13〕即要用更为普适的公民课程取代过往内涵狭窄的修身课程,将教学内容从道德准则扩展到法制规范,从日常生活扩展到政经文化等涉及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各个层面,力求造就为家庭、社会、国家等忠勇服务的明达公民,〔14〕从而使得对人社会性的培养迎来了新的转向。

    壬戌学制制定的新规程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提出了统一规定。新规程总纲要提出,“师范学校为严格训练青年身心,养成健全师资之场所,依照师范学校法,以实施下列各项之训练,包括锻炼强健身体、陶冶道德品格、培养民族文化、养成勤劳习惯、培养终身服务教育之精神”等。〔15〕相比旧规程,新规程在承继对师范生身心体魄和品格的固有要求之外,还尤其强调要有终身服务教育的精神。新规程中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制中对教育寓于生活的重视,也将师范生的培养真正落实到人的生活中,并扩宽至终身的范畴。而针对由修身课程到公民课程的转变,在具体培养的安排上,内容涉及生活习惯、道德规范、文化熏陶、人生哲学、伦理实践等诸多方面。〔16〕其中,伦理学习需要学生掌握伦理的意义、伦理学说以及责任与义务。责任与义务又细分为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与义务,对全人类的责任与义务。〔17〕相关内容无不紧紧围绕他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展开,更进一步地聚焦于人的社会性表达。

    对教师的社会性培育内容进行历史梳理可以发现,清末的修身课程目标就是在家庭养育的框架内塑造贤妻良母型的教师,而民国初期的修身课程虽然已经在强调家国之间的关系,但依然没有完全脱离家庭教育的话语体系,直到公民课程的出现,代表了女子师范教育由贤妻良母转为超贤妻良母教育,与男子同等。〔18〕幼儿园教师的培养自此在制度层面脱离了以往的桎梏,社会性的养成也由以内在情性为核心的修身条目转向了以现代伦理为中心的公民准则。

    三、启示

    1.对社会性取向的葆有应当成为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教师是社会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教师承担着为国家教导后代培育新人的职责。我国自古便将蒙养视为“通乎圣功之事”。传统教师之道的社会性表达和对幼儿蒙养的重视,突显了中国教师文化的精髓。因此,需要将此优良传统贯彻到当下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中来,使社会性取向成为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方面,应当全面把握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呈现出的历史脉络,深刻理解社会性取向对幼儿园教师发展的意义。我国幼教是在国家救亡图存之时兴起的,有着更为迫切的历史使命感,在对幼儿园教师的养成上表现出了更具本民族特色的社会性培养取向。《章程》的制定者在考虑国家需要怎样的第一批幼儿园教师时并没有照搬国外的培养模式,而是将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目标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女性的塑造紧密结合。因此,我国第一批幼儿园教师在培养之初便注重对其社会性的培养。在对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历史进行把握的基础上,当下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应当更加注重对社会性取向的理解,重视其所承载的历史含义。

    另一方面,应当借鉴我国历史传统中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的实践探索经验。清末和民国时期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的核心理念是教师需回归传统理想个体的形象设定。清末时期所强调的对传统女德的学习,便是以自身端正的举止仪容和善良的品性态度来让幼儿效仿。民国时期更是将对教师社会性层面需掌握的内容以修身课程的形式呈现。修身作为人生理想追求的起步,承载着传统文化中对个体言行举止、修为品格的规范和要求。从清末到民国初年的修身课程内容也由传统女德和家训等逐渐发展为强调对现代伦理的掌握和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可见,这些课程的设置都是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不断调整完善,使之成为幼儿园教师社会性取向培养的一部分。

    2.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应当由唯专业取向转向全人发展

    对历史的反思终究需要映衬并回归当下。当前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使得幼儿园教师在各方面都获得了一定发展。然而,现阶段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囿于唯专业取向,具体表现在对幼儿园教师的规范要求和职后培养的单一侧度等方面。例如,在规范标准的要求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规定了教师个体自身的内在品格和道德素養,但最终所指向的是工作中教学专业性的表达。幼儿园教师自身社会性发展的内容落脚在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上,被专业性所统摄。在行为准则上,《新时代幼儿园教师十项准则》和《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规范条例所呈现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培养准则。不得、禁止等话语律令在警醒的同时,相对忽略了幼儿园教师社会性成长中主动生发的部分。在职后培养上,最新公布的《教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指南》中提及的对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所增加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补偿培训内容,包括了对传统教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教师职业语言与基本礼仪的习得等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补上了短板。

    在对我国幼儿园教师培养历史的梳理中可以发现,不管是发端时期的乳媪、节妇,还是发展到后来公民课程中培养的作为明达公民之教师,其首要的教育要旨都离不开对理想个体的形塑和对完整的人的养成。这种对教师全人发展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强调专业性的一面,而且渗透着教师首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社会性表达。因此,未来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应当由唯专业取向转向全人发展。第一,在对幼儿园教师本质的把握上需要将历史的考察纳入其中。对幼儿园教师培养历史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所蕴藏的关于人的表达和内涵。第二,借鉴历史中对幼儿园教师修身和公民教育的形式,破除唯专业的培养取向,在职前培养阶段加入社会性课程,引导师范生先为人后为师。第三,在职后培训阶段注重对幼儿园教师社会性的培养,以终身发展的视角让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幼儿园教师得到相应发展支持,使幼儿园教师真正做到全人发展。

    幼儿园教师不是一个只具备专业面貌的物化个体。对幼儿园教师培养历史的探问也并非是要对过往的一切进行照搬,而是要对历史进行反思和借鉴,于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中贯穿社会品行和修养。在强调专业性之外不能倒置育人和授技之间的关系,应当看到幼儿园教师首先是人,对人的培养不能脱离对其社会性取向的关注,应当在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中兼顾社会性的为人角色培养,如此才能使幼儿园教师在成为教师的同时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百年中国幼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

    〔2〕〔4〕〔5〕〔6〕〔7〕〔8〕〔9〕〔10〕〔1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381-809.

    〔3〕陈宏谋.教女遗规译注〔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22.

    〔12〕刘国维.论20世纪初湖南师范教育的修身教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2):132.

    〔13〕〔14〕陈元晖.中国近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95-173.

    〔15〕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44.

    〔16〕刘钦腾.未竟的启蒙:中国早期公民教育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7〕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8〕琚鑫圭.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663.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kindergarten teacher training, we can find that the training of modern kindergarten teachers has a strong social orient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image of teachers was benchmarked against ideal women who conformed to traditional characters, and self cultivation was the core of teacher education train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ased on this inheritanc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was further extended to citizenship and family-state relations, in order to link kinde?

    rgarten teachers to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mselves, others, and society. The history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training tells us that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should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training should transform from major oriented to whole person development.

    【Keywords】kindergarten teach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inquiry of history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