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雨课堂”的 美术史论智慧课堂构建与研究 |
范文 | 摘要:作者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及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得出使用雨课堂上课增加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学生更方便及时地向教师提问,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结论。 关键词:雨课堂;美术史论;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19-0106-03 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明确提出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大力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个性化、智能化的教育。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已十分必要,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1]新时代下高校教师如何应对现代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是一项重要课题。 ● 研究背景 新技术的发展与新教育变革的浪潮,催生出新的教学工具。清华大学于2016年推出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目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为教学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支持。[2]“雨课堂”将PPT、MOOC、微信、弹幕等流行元素融为一体,成为“互联网+黑板+移动终端”的新时代学习工具,这势必在教学工具层面推动教学法的持续创新,助力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 目前已经有一定数量的师生进行了雨课堂教学活动实践,但在中国知网上以“篇名”搜索,尚无美术史论课程应用雨课堂的论文案例。因此,构建基于雨课堂的智慧课堂,尝试变革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更加高效,让学生能力更好地提高,是美术史论教师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与新机遇。顺应“互联网+教育”的大趋势,实现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教学,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本科教育质量提升,是新时代高校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下面,笔者将和大家交流课堂模型构建及应用效果,以期完善软件功能,使更多师生受益。 ● 教学实践 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它具有用微信推送教学内容、实时回答问题、便捷互动等功能,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全过程赋予了全新的体验,[3]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有机联系,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1.课前——推送教学资源 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资源(视频、文本、语音、PPT等),通过雨课堂将学习任务快捷地推送到学生手机端,学生可以便捷查看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进行异步的自主学习。这一方面能督促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进行希腊艺术的讲解时,会涉及到诸多的神像,如果不了解他们的身份,就难以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精妙之处。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推送国内第一档艺术类脱口秀《艺术很难吗》第三季《一口气读懂希腊神话》部分,使学生对课程的文化背景有相应的了解,其幽默的讲解也使学生期待将要进行的理论学习。另一方面雨课堂也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学生学习数据,教师针对这些数据,改进教学设计,调整课程讲解视角、重难点等,进而产生最优的教学效果。 2.课中——促进师生交互 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成果展示,利用弹幕集体讨论,组织课堂测验,促进师生交互,同时获取学生学习数据,及时改进和调整教学进程。 (1)PPT同步展示与及时反馈 授课PPT与学生手机端同步,方便学生保存回看内容,避免了学生的听课思路因教师变换幻灯片而被打断。匿名反馈的“不懂”按钮,可以异步统计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可以及时调整课堂节奏,针对重点问题重点讲解。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视觉资料,学生的主观感受力、观察力及接受度都会有较大差别,这一功能对美术史论课程来说其作用不可小视。 (2)应答系统组织课堂测验 利用雨课堂软件,可以在幻灯片中添加题目,进行课堂测验,及时公布得分分布,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状况。通过习题应答功能,把学生拉回课堂,使其积极参与思考,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频繁,教师也可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利用弹幕集体讨论 弹幕的引入能促使学生更为活跃地表达观点,实现全班学生讨论,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想法。这种形式增加了课堂时尚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尤其在美术史论的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较多对艺术作品的主观感受,对于如何让学生充分展示这些感受,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感受并进行科学引导,这是一个极为适宜的方式。 3.课后——数据采集与分析 雨课堂工具可以在课内PPT推送、实时测验、及时反馈、集体讨论等功能中收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成效,科学评估教学过程,精准调整教学策略。在中国古代画论部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对于“气韵”“虚实”“传神”等一些蕴含着古代文化与思想的词语,学生常常感到虚空而难以把握,教师可以通过课下进一步与学生交流探讨,引导他们明确认识、充分感悟,并能够在未来指导创作实践、弘扬传统文化。教师不再是知识讲授者,而是引导者;学生不再是知识接收者,而是积极的建构者,师生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 ● 效果分析 为了了解雨课堂在美术史论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笔者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满意度较高,同时学生也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教学持续改进的建议。数据表明,最受学生欢迎的雨课堂功能分别为扫码签到(62%)、投票(60%)、投屏(42.5%)、弹幕互动(40%)这四项功能。97.5%的学生认为使用“雨课堂”上课增加了回答问题的次数;95%的学生认为使用雨课堂上课更方便及时向教师提问;95%的学生认为使用雨课堂上课收集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更加客观;97.5%的学生认为使用雨课堂,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97.5%的学生认为使用雨課堂,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更加积极;100%的学生认为使用雨课堂,提高了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92.5%的学生表示愿意其他课程也使用雨课堂来支持学习。 通过分析可见,雨课堂的应用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了学生主体地位不凸显的问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和创新等多元能力。二是解决了教师经验驱动不靠谱的问题,教师可以分析大量的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看到以前无法看到的大数据,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三是解决了教师因材施教不理想的问题,可以避免教师“一言堂”和“一刀切”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风格灵活指引学习进度,异步开展教学,充分交流互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学生们也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透明度方面。雨课堂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希望增加以往签到情况、回答问题、点名记录,让大家更清楚自己的状态;希望答题后看到其他同学的答案;增加答题积分功能。二是个性化方面。开发更多的个人页面管理、更简便的操作页面;增加习题、错题集锦功能,方便回顾复习;课堂答题时间过了无法上交,在学生界面开发一个“自主限时”选项,适当延时;PPT下面增加笔记功能;增加趣味功能和新鲜的元素,如游戏互动环节;迟到后仍能扫码进入课堂;改进签到方式,如手势签到、人脸识别等;页面视图可以备选适应手机屏幕的一页PPT;页面设置更有趣可爱;除了师生互动,同学之间也可以互动,如增加点赞与评论功能等。 ● 结语 随着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智慧教学工具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前所未有的学习行为数据必将在教育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4]首先,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支持下,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同步”和“异步”师生交流的通道,让所有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在最适宜的通道内开展,从容、灵活地开展教学。其次,雨课堂能够利用教学大数据激发精准教学,全面采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为教师个性化地分析教与学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5]实践证明,雨课堂在高校美术史论课程中的应用,能夠让教学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 参考文献: [1]韩淼.基于慕课和雨课堂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J].现代教育技术,2018(07):69. [2][5]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05):26-30. [3]姚洁,王伟力.微信雨课堂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7(09):51. [4]袁博,赵海媚,张成萍,等.基于雨课堂的研究生英语学习行为可视化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8(05):73. 作者简介:满盈盈(1980—),女,汉族,新疆哈密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史论及佛教美术。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研究资助重点课题“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72132)阶段性成果。江南大学2017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雨课堂的设计与美术史论智慧课堂构建研究”(JG2017145)阶段性成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