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
范文 | 【摘要】“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是把生态环保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开展包括生态社会调查、生态志愿服务等生态主题活动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既包括具体的教学环节,还包括教学目标的改革和完善以及有关保障机制的建立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2-0076-03 【收稿日期】2013-12-01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编号为382;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课题编号为32 【作者简介】周翠娇(1967-),女,湖南郴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活动,是把生态环保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开展包括生态社会调查、生态志愿服务等生态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们走出课堂,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生态实际问题能力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一、思政课“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现实需要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容易停留在参观访问的层次,或者存在“形式化”的倾向,收效不大,亟须进行改革。 (一)“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是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推动社会实践工作重在提升质量,核心是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对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1]要求各地各高校倡导和支持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以“生态”为主题的“生态社会实践”活动,是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思政课存在的尴尬现实,如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传统教育观的束缚、教师素质低与教法不当等等原因,使得思政课教学改革难度增大。这些因素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改革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次结合,而改革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可以说是原动力。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青年大学生处在崭新的社会环境之中,自身形成了许多新的思想特点,对社会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这个时代面前,传统的教育内容需要拓展,旧的方法也已经不适应青年思想的需求了,需要改革。 “生态社会实践”教学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关注自然,更关注人。研究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德性,研究人对大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教学载体丰富了,教学内容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现实路径选择,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二、“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统筹规划与组织实施,还要求学校各有关部门协作,共同完成。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要素是介体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它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和状态的要素,因而在改革发展中,它是重点。[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了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目的,即:“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3]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是提高学生能力,二是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这是一个总体目标也是一个宏远的目标,有赖于一个个下级分目标的实现。我们要努力构建的教学模式是有主题、有内容与大学生紧密关联的,与之相适应,教学目标的设定更要具体。 1.德育目标更明确 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4]能激发道德教育主体的认知情感和道德实践的参与积极性,对大学生思想、人格、能力等方面的塑造将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为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及负责任的公民服务。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都应该达到的德育目标。 “生态社会实践”除了具有上述功能目标外,因其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因而德育目标更明确。它重视“生态”,更重视“实践”的主体——人的因素,重视人的价值观和人与自然等伦理道德问题,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 2.导向功能更明晰 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作用是导向,即以正确的思想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建立“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生态社会实践,体验马克思主义生态原则和共产主义的精神风貌,引导受教育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相对照,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培养具有正确的生态观,敢于担当的新时代人才。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学对未来导向功能。 (二)理论教学 生态社会实践教学包括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实践报告撰写、评价、建档等环节。加强生态文明的理论教学以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讲授就是第一个环节。 1.加强生态文明的理论教学 高校要真正做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必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首先,举办生态文明教育的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生态文明知识,提高他们生态道德素质,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其次,把生态文明知识纳入思政课中。结合思政课四门课程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客观地联系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以及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结合历史发展讲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分析比较文明层次的基础上阐述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和发展的文明范式,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选择和确立的一种新的生存与发展道路,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要着重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和环境法律法规教育。在“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从理论的层面讲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转变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从哲学的高度理解科学发展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 2.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的讲授 讲授的内容有: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以及基本抽样方法,问卷设计与评估,资料搜集方法,数据录入与处理,调查报告拟定等。此外,还要讲解实践论文的撰写要求、评分标准、考核方式、阅卷方式,等等。 (三)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以及生态社会实践教学计划,编制教学指导方案,设计实践路径,确定具体的生态实践主题,布置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年级计划、教研室计划等,甚至要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实施方案中反映出来。其次,适当选择实践形式,领导、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活动。主要采取“自主实践形式”和统一的社会实践形式。 1.“自主实践形式” “自主实践形式”一般以小组或学生个人为单位,自己寻找实践地点,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实践完成后要有照片及活动总结,还可以进行PPT介绍。通常可以在大学一年级中开展,新生开学时把任务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在第二个暑期结束后,开学的第一周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由思政课老师根据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分标准进行评阅,将学生成绩评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自主实践形式”主要包括: 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自主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对高校所在区域的河流水质、土矿企业、环境状况、生态物种等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以书面调查报告的形式反映真实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认识到自身行为与生态状况的紧密联系,以知可为、知不可为,让高校生态教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为地方政府正确有效地规划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案和依据。 社区服务。以小组或学生个人为单位,联合街道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生态文化的宣传,组织定期性的生态环保之类的社区活动,组织学生义务打扫社区卫生、进行社区绿化等。 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生态环保义工组织如绿色环保协会、素食协会、传统文化学习中心,鼓励学生参加这类组织的义务劳动等。 2.统一的社会实践形式 统一的社会实践教学,由任课老师负责联系,并亲自带领学生参与和考察,重点是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厂矿以及对学生有重大教育意义的单位,如污水处理厂、造纸厂等。这种形式计划性更强,在思政课社会实践安活动中,在整个教学模式中都应该体现。一般可以组织二至三次大型的活动,分别在大一和大二进行。主要有: 军训。大一学生军训是大学生最初接触到的生态社会实践的第一课,利用军训等大学生信念理想教育的机会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开展实践活动。这一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处以及思政课部等单位组织进行,形式可多样,有讲座、有学生自导自演的小品、学生演讲及宣传环保的画报、墙刊等等。学生全员参与,是行为的主体。 环保节日开展活动。利用环保节日(“3·12植树节”,“4·7世界卫生日”,“4·22世界地球日”,“5·31世界无烟日”,“5·6世界环境日”)组织活动,意义重大。 合作活动。与地方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强该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对于非生态文化环境加强监管和治理,举办联合性的生态社会活动,倡导大规模的生态环保行为。邀请非政府组织的知名人士来高校做汇报演讲等等。 生态社会实践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实践模式,需要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运用,并在实际当中不断完善,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关的长效机制如制度保障机制以及监督考核机制等[5]。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Z].2012.03.16.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18,424.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 02.07. [4]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与外延[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4):49. [5]王钢.企业伦理教育:高校德育面临的新课题[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6):96-98. 【Abstract】“Ecological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tak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a carri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ich includes ecological social survey,volunteer service of ecological theme activities, as a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s a complicated system,ecological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consis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th, specific teaching steps, the reform and perfection of the teaching goal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levant safeguard mechanism,etc.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cological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编辑/徐枫)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