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
范文

    李秀

    摘 要 杜威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其基本主张“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中有很多合理之处,尤以在课程、德育、学校环境方面上值得我国学校教育借鉴,以促进我国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 学校即社会 课程 学校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针对传统教育中学校与实际生活的相脱离,他从“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中进一步引申出“学校即社会”的命题。从他的思想体系中可知“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因为杜威始终认为,只有当学校本身是雏形社会时才能使教育成为生活的过程。杜威的教育思想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以“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为最基本。其中,“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对他的课程论、教学论、道德教育以及教师观和儿童教育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个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得雏形的社会。

    1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内涵

    杜威鉴于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我行我素,因此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命题,同时他也看到了社会生活中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会对教育产生诸多的影响。因而进一步的引申出“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并指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自我指导的工具,我们将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深切且最好的保证。”不难看出,其核心思想就是让学校成为一个社会的缩影并与社会形成密切的联系,使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够体会到社会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并在与社会的相互经验中获取知识及一些生活技能;其实用性,不言而喻,就是让学生在学校里获得尽可能多的直接的社会经验。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更多的强调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基本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广泛的相互影响。这样,学校就能提供社会的环境和气氛,而不会与社会隔离并且脱离生活。在学校这个雏形的社会团体里,教师和家长更多的表现为一同参与活动的合作者。至于那些社会生活形式不仅能指导儿童的能动倾向,而且包含着更多的交往和合作,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交往和合作的教育是值得肯定的。杜威的教育思想虽然夸大了参与社会活动和能力的培养的实用教育作用,并忽视了必要的知识结构的传授,但对于我国现阶段學校的发展和改革中注重应试教育,忽视生活技能的学习,“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更能让学校与社会的发展联系更紧密,更能适应时代的变化。

    2“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2.1学校教育应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更多的教育者从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转向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三维一体的目标的培养。这就要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教育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种种联系;最终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达到和谐教学。学校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是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以一些学校的理论课为例,有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与当代一些社会现象无法联系起来,生活在当下的学生很难理解;有的过于宏观,学生很难联系自己所处现实生活中种种的情境去消化,掌握。事实上,现在教育所需要的各种条件都是充分具备的,因此,对于现代教育者来说,要敢于创新,大胆地“走出去”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不是一味闭门教学。

    2.2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

    在我国,学校教育的阶段划分是十分明确的,每一个阶段的教育任务和目的是分外的明晰,升学率的高低往往就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在大多数家长和教师的眼中好成绩才是唯一的,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学习,再学习,已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的“书呆子”除了读书其他的一切都不会,学生在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下,都成了“圆”磨去了学生个性;学生不懂得怎样在实际生活中生存,无法掌握一门生存技能,不知道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都需要在新体制下教育者重视学生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重视学生未来的发展,培养各方面发展的不同型人才。

    2.3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结为一体

    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扮演着主角从头讲到尾,而学生只是单方面的接受者,单方面的接受来自教师的灌输。在学生遇上科目偏难而又不好理解的内容时,因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吸收,为了应付各类的考试只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根本不会去思考,去发现疑难的所在。学生普遍的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成为了教育过程中只会一味接受的“单向度的人。“再者,大多数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其典型的表现有,当遇到教师未讲解过得问题时,通常学生会理直气壮的回答:“这个问题老师没有讲过。”而不会去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学过的知识解决,学生的思维完全的不能和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杜威曾讲过,“炼炼良好的大脑比在大脑中堆放不能消化的公式和定理有价值得多。”因此,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获得多少知识,而在于获得知识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3“学校即社会”思想中的借鉴之处

    3.1在课程改革方面

    杜威的课程观是其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突出表现,“学校即社会”是其课程观产生的理论基础之一。杜威认为,教材应源于儿童本身的生活经验,以反省方式编排,适宜儿童的探究过程。在课程方面的借鉴之处,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1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关注社会的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相联系

    在我国,传统课程内容的设计,即认为“课程内容即教材”可以说是把课程等同于教材,把课程的内容是看作事先规定好了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学习书本知识成了教师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以成人世界的种种标准、视角来要求学生,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忽视了社会的需要。

    杜威认为,一个课程设计必须考虑课程能否适应社会生活需要,选材时必须以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使将来比过去更好;因此,学校的教学活动必须牢记课程与现代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并促使儿童有能力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使儿童和社会紧密结合,相互作用,使儿童在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时候,能更好的发挥主体地位。

    每个儿童所处的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对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做客观的研究,了解儿童的过去的生活环境,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现在的教育活动中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勤于动手,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能够更好的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增加课程与当前学生生活,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有兴趣,热爱学习。

    3.1.2在课程目标方面,应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我国传统的课程以学科知识为本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课程的内容存在着远离儿童生活世界的弊端;它把儿童束缚在了“书本世界”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漠视,很难培养起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以学生为出发点,“以为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层次的课程目标。现在越来越重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以形成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态度;同时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

    3.2在德育方面

    目前,德育已经成了每个学校所不能忽视的问题之一,德育也越来越受到家长、教师、社会的关注。但是我国传统的德育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学习早就制定好了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说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这样以说教式的灌输往往使学生不能获得心灵上的认同,只是在脑海中多了一些文字条目。由于不注重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当学生走向社会后,往往会面对很多问题,而不知所措;缺乏独自判断的能力。针对这些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3.2.1德育方法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传统的德育只是停留于口头说教式的灌输,不能让真实的情境再现,学生也成了意识认同的道德观念。“学校即社会”使学校和社会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在学校平常的德育教育中可以通过模拟一个社会生活情景雏形,通过这一情景的展现,让学生认识其中的美德与丑恶。让学生有能力自己判断,以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以便得到学生的意识认同感,只有这样才会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因此,通过模拟社会情境的德育方法代替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尽早经历和熟悉,模拟情景的简单或复杂程度,可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来制定德育的内容,能够让学生自己辨别力。

    3.2.2德育与社会化的学校生活相联系

    学校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把参与社会的组织活动作为形成道德倾向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社会化的学校生活中,学生必须适当的投身其中,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陶冶、辨别高尚的道德,以促进其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心理认同。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经受行动的检验,对一些事情的结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慢慢的积累,使学生自己的道德判断力得到提升,待其走出校门后,能够把在学校生活中学到的,积累的道德知识反映出来。

    3.2.3德育在教学中的教育性

    在过去的德育中,有专门的课程教学生一些品德知识;在特定的课堂里,学生就能知道一些道德知识和行为准则,但是一旦离开特定的课堂和场所学生就忘了所有的内容以至于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没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德育不仅仅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的,在各科的教育中都应该涉及到,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学生在学习其他的内容时会多多少少的涉及到德育知识,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自己的东西。因此,德育须与各科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也应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教育性,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重视德育,能够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3.3在学校环境方面

    杜威认为“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难以捉摸而又无处不在,影响着性格和心理的每一根纤维。环境能够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倾向。”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的连接会让学校外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而不良的社会环境会把意志薄弱的学生引入歧途。

    3.3.1优化学校环境

    众所周知,学生每天在校园里度过的时间长达八九个小时,校园里的文化和环境对学生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一些不良的影响会逐渐的进入学校中。长久以来适宜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是简化的,而不能像成人社会那样过于复杂的,是要经过过滤的,而不能像成人社会那样的良莠不齐的。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地优化学校环境,才能对社会环境中不良的影响进行过滤,才能在学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3.2提供一个平衡的环境

    在学校这个平衡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使儿童有机会广泛的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注意对儿童所受到的不同影响进行调节;使其不受狭隘的和偏颇的环境所限制。因此,学校的职责就在于“平衡社会环境中的各个部分,保证使每一个儿童有机会避免其所在群体的限制;并和更广阔的环境建立充满生机的联系”与此同时,每一个儿童所在的社会环境是各种各样的会受到地区文化、种族文化、外来文化的影响,学校发挥着协调作用。

    正如杜威自己所概况的,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学校的功能是“簡化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格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杜威的教育思想很合理的把教育与生活以及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在他的教育思想中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想,重视儿童在学习中积累自己的直接经验,重视社会在不同时期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很好的的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同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学校即社会”看到了传统学校教育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社会发展的弊端;而主张把社会生活中的因素引入学校,实现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结合。但是他的教育思想过多的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基本结构;过于注重儿童的经验获得,过于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过于注重一些技能的学习,在教育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对教材的选择上要求特别的高,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也很盲目,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的需求,使教育脱离了社会的需求。从整体而言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其教育思想对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家长在教育子女上也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继续的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1]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1-28.

    [2] 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06.

    [3] 高岩,李鑫.杜威“学校即社会”的德育启示[J].新西部,2007(22):147.

    [4] 梁花,李雪梅.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11):7.

    [5] 夏莉.论学校对社会环境影响的滤清与优选—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思想及启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02):22.

    [6] 王艳秋.杜威“学校即社会”思想新探[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3(02):73.

    [7]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17-52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