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过程管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
范文 | 摘 要 基于过程管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拓展国际视域,实现教育视阈创新;全过程育人,实现教育目标创新;与时俱进,实现教育内容创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实现教育主体创新;四个结合,实现教育方式创新,以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 过程管理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新媒体科技的运用等直接冲击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内容、教育载体、任务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从我国高校近年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和激烈的竞争压力,高校学生在政治信仰、思想信念、理想追求、价值观念等方面出现了不适应状态,产生了深层次的的思想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现实的严峻考验和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经之路,也是解决高校学生深层次思想政治问题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了解新环境,发现新问题,把握新特点,研究新路径,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须以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因素为前提,找出各因素环节的内容与特点,探究其在动态体系中的运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由教育信息、教育者、教育方法和载体、受教育者、教育背景与情境、反馈与评价、障碍等七个基本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构成的动态的有机系统。 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过程,并非是这七个因素的简单相加。只有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活动,使各要素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和作用才能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一定教育目标指引下,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双向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主体既包括教育者,也包括受教育者本身。 2基于过程管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1拓展国际视域,实现教育视阈创新 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际视阈的拓展,以一种开放的国际视野来重新审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国际视阈创新,既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新境遇下提供新的机遇。在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开放的、宽阔的国际视阈来汲取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在国际视阈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教育者和学生更加便利的获取各种教育内容。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开放的信息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容和时代新课题。比如信息化条件下,高校学生使用信息的素养、辨别信息真伪、增强信息意识与观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比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通过新的渗透方法和手段、更具欺骗性的冲击着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在国际环境下教育高校学生坚定价值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2.2全过程育人,实现教育目标创新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全过程、全方位”理念的提出,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提出了新的指向。全程育人,不仅仅指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系统中的教学过程,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离开校园、融入社会后育人有效的过程。全程育人,更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后过程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把外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再由个体内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转化为个体外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然后再作用于社会的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应从两个层次做更全面的概括。一是学校教育目标,即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价值准则、道德观念施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建立符合社会规范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将外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此为内化目标。二是学校后教育目标,即高校学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依然能够将个体内在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外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然后将行为循环往复的作用于社会,此为外化目标。 2.3与时俱进,实现教育内容创新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保持鲜明的时代色彩,这样才能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活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色彩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实现取决于教育内容体系的完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高校学生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偏离生活。其次,内容强调以理论知识为本,偏离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再次,内容强调统一和规范,偏离了学生喜欢的个性和自由。因此,教育内容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内容结构使之符合时代特征。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能为学生接受,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实现教育主体创新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坚持“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形成教育的合力。重视和处分发挥高校学生的积极性、主動性,扭转传统的理论说教,激发高校学生自我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责任。使学生有独立感悟、思考、探索的空间,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学生的主体身份与主体性特征不断提升,越来越显著,在教育和接受教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主体性与自由性特征。学生具备了支配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并且也尊重这种能力。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空间和权利,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这种能力,即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2.5四个结合,实现教育方式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创新,主要表现为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与“以人为本”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第一,党的理论、政治纲领等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的必要性,以开展宣传教育、讲大道理的方式进理论教育。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路径,通过理论教学,全面、系统的向高校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道路,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和信念,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层建筑与制度建设中,亦应以人为本具有人情味,理解人、关心人,细心引导,耐心疏通,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活泼性。同时,要充满热情、深入细微的关心学生在思想中、学习中、生活中的一些负面想法和情绪,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化春风般的温暖延伸到每位学生身上。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向学生传递知识以及知识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能够丰富高校学生政治理论、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党的路线、政策、方针。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加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转化与应用,提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理论知识不再肤浅、停留于书本。同时在社会实践中,高校学生能够更好的自我评价思想政治素养,监督自我的思想政治下行为,从而真正的实现理论知识的外化。 第四,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往往会引起高校学生的思想问题,这些思想问题是对实际生活的一种反映。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以解决高校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来减少思想问题产生的源头,以解决思想问题来减少实际问题的思想隐患,二者不可偏废。 基金项目:审批单位: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基于过程管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立项号:2017JBFDY853。 作者简介:张欣(1988.8-)女,汉族,安徽省阜阳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硕士研究生,講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 季海菊.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南京社会科学,2015(0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