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策略研究
范文

    李波 刘建都

    摘 要 程体系建设中,通识教育课程要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同时要围绕社会需求为导向开设相关课程、规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时,分四个层次模块进行构建,依次为能力标准、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以能力标准为中心,下层支撑上一层。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 通识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3.033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hould complete the task of the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social needs to open relevant courses, plan the course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when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s constructed, it is constructed by four levels of modules. In turn, the competency standards, professional courses,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and public basic courses are centered on the competency standards, and the lower level supports the upper level.

    Keywords course system; applied talents; general educatio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已成学校和社会共识。[1]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当地政府、企业更加广泛深入的参与学校的办学,学校需要在办学思想、培训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培训模式等方面的转变。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是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教学内涵建设的具体实现。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专业结构的调整、专业特色的凝练,最终都要由课程体系来具体实现。

    1 国外课程体系建设的情况

    德国在应用型大学建设方面无疑是成功典范。 [2]德國应用科技大学注重把用人单位的需要融入学校课程设置中,设置课程时,要参考企业的建议,课程体系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以实现学校课程与社会需求接轨。

    在教学计划中,教学内容分为理论课、实验班、实训课、企业实践课等几个部分。首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然后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然后在实训课上进行实践。最后,学生将被安排到企业实习。

    教学形式有一般讲座、理论讲座、实验讲座、课程作业或实习报告、理论练习、实验练习、基础讨论、学术专题讨论、学术访问、科学指导、背诵课程等。

    注重实践,拓宽课程范围和能力培养是德国高校课程设计的重点。注重实践是德国高校课程设计的最大特点。

    此外,美国、英国、法国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也都使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很好的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

    2 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育模式下,学校教育与企业需要存在较大脱节,以致于毕业生在进入公司正式工作前,往往需要几个月以上的培训。当前,学校普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3]

    一是课程体系还主要体现的是研究型大学的思想,重视基础课程的宽口径和就业宽适应性,有利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针对具体就业方向的企业需求、技术的最新发展、产业结构的改变、工作岗位的改变关注度不够,这结果就是造成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有较大脱节。

    二是课程结构失衡,重理论研究轻实习实践,与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差距较大。

    三是课程内容失当。课程内容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轻工作岗位能力知识。

    3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3.1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要落实专业培养目标、质量要求和综合素质要求。要突出专业发展特色,使专业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相一致。使应用大学人才培养满足产业转型发展对人才供给的高质量要求。为了适应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应用型人才既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不仅要具有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必须具有工匠精神、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3.2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要适应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能满足生产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要适应经济结构调制和产业升级的变化和要求,最终要使培养的学生易于就业且就业质量高。

    3.3 人才需求方广泛参与课程体系建设

    应用型人大学应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协作型人才,实现专业链条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并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联系起来,在需求方面需要社会人才的人广泛参与,需要行业企业共同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

    4 课程体系建设策略

    4.1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策略

    通识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整合各种知识,为了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公民。[4]

    在保证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的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酌情增加某方面的教学内容。

    身心素质课程:包括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文学、艺术等课程。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工作所需要的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和爱好追求,具有适应生活和工作的积极心态。

    创新创业课程:包括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就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和工商管理知识等课程。帮助学生合理规划未来发展,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创新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

    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政治、历史、思想道德修养、法律等课程。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课程及课程标准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要与当前世界和中国现实紧密结合,要能解释当今发生的重大事件及预测未来走向。

    工具与人文课程:主要包括英语、语文、写作、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培养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交流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4]

    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自身的宝贵财富和独特品格,是大学办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要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弘扬地方文化的当代价值,加强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通识教育课程要面向应用型人才需要,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不仅要有传统的“吃苦耐劳”精神必须具有现代企业所要求的“工匠”精神、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要准备适应生活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强调个人素养、社会关怀、家庭与乡情、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4.2 专业教育课程建设策略

    专业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重点研究区域战略性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应用型专业教育培养目标,考虑从以下策略来建设课程体系。

    (1)应用型人才能力标准的建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出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具有高可雇佣性的人才,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是否达到要求要在企业中去检验。

    本科应用型人才在企业中具体化为一系列职业群体,为具体操作方便,应对这些职业群体进行能力标准量化,形成能力标准体系,而这些能力标准也就是具體在学校中应培养的方向。如果学生达到这些能力标准要求,也就达到企业中职业需要,就满足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能力标准确立中,需要对企业职业岗位进行深入研究,确定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形成职业标准,多个职业岗位组成的职业群体就形成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将能力标准体系进行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能力标准,也即职业能力标准。

    (2)课程体系以模块化进行构建。各教学内容以知识单元为依据构建模块,将紧密相关或逻辑相关的部分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模块。

    将课程分成一系列模块,按模块进行建设,使所有模块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标准要求。

    应包括的模块有专业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公共基础模块。

    专业课模块:专业课是为实现一项具体能力而开设的课程,专业课要支持专业能力标准要求,专业课可支持多个专业能力标准。

    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是为学习专业课而设立的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模块:公共基础课是为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而设立的课程,同时公共基础课要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宽口径发展的宽知识面的需要,公共基础课可综合多个专业需要共同设立,如通信专业、电子专业、自动化专业等的数学课等。

    (3)评价体系构建。课程测试也要符合应用型人才能力需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考试内容要向解决应用需要转变,专业课要以当前企业的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命题考试;专业基础课多以解决专业课中的一些问题而进行命题;公共基础课也要向解决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的问题靠拢。

    增大实习和实验部分占课程评价的比重,增加面向企业问题的大作业形式考试的比重。

    5 结语

    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很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很难一步到位,可以分阶段分步骤逐步进行,层层推进。课程体系构建是向应型大学转型的核心,需要详细规划,仔细研究,分阶段分步骤的确定应型大学转型需要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R].教发[2015]7号,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 /moe_1892/moe_630/201511 /t20151113_218942.html.

    [2] 龙飞.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H)对我国新建本科高校转型的启示[M].重庆:西南大学,2015.

    [3] 尹晓敏.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发展:基础、挑战与策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16(6):8-13.

    [4] 高文丹.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30):39-4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