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坚持立德树人,探索同频共振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新举措
范文

    马晖

    摘 要 本文就坚持立德树人,探索同频共振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举措进行分析。分析了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结合当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探索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举措。力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同频共振 大学生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3.04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sures taken by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same frequency resonance. It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adhering to the virtue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ombin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to explore way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ive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standards of college students,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world view,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co-frequency resonanc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在全新形勢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关键课题。现阶段,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使得社会环境以及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出现较大变化。这些变化均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不良的思想,导致大学生出现思想波动,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需引起注意。

    1 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国无德不兴而人无德则不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仅要育智也要去育人,尤其在我党的十八大以及十九大开展至今,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我国国情审时度势,给出未来我国应注重对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培养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立德树人结合,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工作,努力开创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全新的局面,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针对当下各高校的教育情况,党中央也做出指引,要求各高校去全面贯彻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的教学理念,把这一教学理念和各个教学课程结合,把这一教学理念在校园生活中的不同环节、在学生的不同方面等渗透。利用这一教学举措,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1]

    2 现阶段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

    (1)价值取向出现变化,过于注重物质利益。在价值观的取向上,大学生逐渐从以往抽象理想主义,发展为明显的务实主义,注重物质和利益,学生普遍功利性很强。针对社会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以冷漠态度对待,更多的关心那些可能为自身带来物质利益和经济问题。在择业时注重待遇以及工资等不同物质回报。

    (2)普遍出现心理问题。目前高校学生中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其从小就在家人的庇护下成长,抵抗压力的能力弱。此外,在受到就业、恋爱、学习带来的较大压力影响下,导致学生出现偏激、抑郁等心理问题。一些学生在校期间,不乐于与同学、教师交流,思政课中不乐于发言,对思政学习积极性差,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大诱因,需引起教师和学生自身的重视。[2]

    (3)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不统一。高校中部分学生思想觉悟性较高,但是没有良好落实于实际行动,学生集体观念较差,在考试中出现考试作弊问题,也出现履历造假等问题。一些学生在科学研究期间,去违背学术的道德,去盗窃其他学者的劳动成果,去伪造研究数据。这对于学生的日后学习生涯和发展均是极其不利的。

    3 同频共振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新举措

    同频共振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就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在行为、意识、思想方面可协调统一发展。确保在精神状态、言论、意识、思想等不同方面的协同和共鸣,确保大学生具备思政意识、精神并良好的落实与实际中。在探讨和研究后给出,高校利用如下教育举措,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思政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学,把思政行为、思想、意识全面统一。

    3.1 树立协协同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开展创新教学

    各高校应摒弃、拒斥以往“个人作战”和“单打独斗”的思政理念以及品德教育模式、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理念。其次,以往大部分高校的思政配备力量较强,给人阵容完备的感觉。但是结合实际来说,高校中各个部门被划分为不同条条块,权力也被分割,相互之间联系较少,致使力量缺乏,无法实现预期的思政教育目标。因此,为了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高校应高度重视,树立全新的理念,加大力度,提高对满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求的协同创新和共同作战的教育理念关注。并在今后工作期间,贯彻开放的理念,树立协作意识,以防在各个部门和各个成员之间出现信息的堵塞、彼此封闭以及互相拆台等问题。结合教育大环境,从教育信息和教育平台等不同方面,去把握好协调创新的发展方向。[3]具体来讲,高校应把协同创新作为自身发展根本以及核心理念,去整合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力求完善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体系,对学生进行思政思想培养,注重学生的行为,确保学生可以健康发展。

    3.2 引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强化教学效果

    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均会带来交的影响。因此,高校应注重网络技术优势,倡导互联网技术与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理念,把网络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结合,提供完善的硬件条件,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在高校开展,高校应优先加大对硬件条件方面投入,去健全网络平台与硬件环境,并把其作为支撑。此外,高校也要建设多功能、健全性网络平台。整合优质的资源,把教学平台、教务平台融入到网络思政教育的平台中。这一网络平台中,具备完善的功能而且操作简单,可双向进行沟通,也可进行弹幕教学、直播教学、课程展示等,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需求。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降低以往单一教学方法的教学难度,确保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思政知识的印象,并在网络平台中观看视频资源以及课程展示时,了解哪些是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把自身学习到的思政知识落实于实际。

    3.3 构建立体式教学模式,实现三个结合教学

    “三个结合”,首先高校应把智育和德育结合,把实践与理论结合,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以往教学手段结合。现阶段,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校轻管理、忽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重视教学和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对此,高校应完善和强化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把智育和德育全面结合,把实践和理论全面结合,把说教、讲座等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结合,去开展立体化、全方位的思政教学工作。此外,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确保学生思想、行为和意识等全面统一,高校也应优化“两个机制”,也就是完善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确保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高校需注意的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不可流于口号和形式上,必须落实于实处。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和具有实际应用性的管理制度,构建民主、健全、科学的操作程序。[4]同时,高校也应健全思政教育工作的评价机制,把思政教育目标进行具体化,确保考评具备实际操作性,利于为大学生和思政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和参考。评价方向与总体的内容,均反映高校教育工作整体目标,其评价的结果于调控、导向、激励、教育等工作作为重要的参考。

    3.4 落实全员育人的制度,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和成长环境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化教育工作,需要高校、社会、家庭均参与其中,形成合力。因此,首先就高校来说,需要注重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注重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在育人教书中获得荣誉。其次,高校也要重视辅导员团队的建设,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发挥高校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利于解决掉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就业、工作等遇到的思想问题。最后,也要畅通家庭和学校以及社区之间的沟通渠道,建设校内外的教育网络系统,确保全面覆盖和相互衔接,这样才能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5]

    4 结束语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肩负对学生理论知识、专业能力的教育重任,也肩负着对学生思政教育的职责。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国家较为注重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各高校必须强化思政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同频共振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如高校可落实全员育人的制度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和成长环境,构建立体式教学模式实现三个结合的教学。高校也可树立协同创新思政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引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强化教学效果,开展创新教学。为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思政教育工作可有效进行,利于学生在思想、意識和行为上去统一,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丁慧.“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若干思考[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06):112-114.

    [2] 田慧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1):3-8.

    [3] 李丽君.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30(01):25-27.

    [4] 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45-49.

    [5] 洪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2):68-7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3: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