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的任务设计分析 |
范文 | 包静 摘 要 任務教学法是当前盛行的教学法,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也有很多人做过研究,任务设计师任务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主要通过对大纲中设计的任务做分类研究,并做分析,从而总结出特点,更好的指导我们实际教学。 关键词 大纲 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任务型教学法(Task一basked Language Teaching)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任务型语言教学逐渐成为国外英语教学界的主流,关于任务的定义,程可拉、张幼冬(2009)、钱季玉冰(2007)等都强调了任务与练习的区别。 广义任务派认为任务可以分为交际任务和学习任务,狭义派认为认为任务活动与语言练习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中以为任务即是交际任务,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学者所持的观点。 下面是《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相关内容介绍: 大纲的附录一和附录二部分,大纲的附录一是“汉语教学话题及内容建议表”,这里大纲共提供了个人信息、情感与态度、社会交往、日常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文化娱乐、节日活动、身心健康、习俗与忌讳、旅游与交通、语言与文化、价值观念、文学与艺术、政治历史与地理、科学与技术、全球与环境、计划于未来、热门话题、教育、植物与动物、自然景观等共22个话题。附录二是“汉语教学话题及内容举例表”,在这一表中,对每一话题,大纲分设若干项目,设定任务目标,设计任务活动,并提出常用语句和常用词汇,如“个人信息”这一话题中的“姓名”项目,大纲这样设计: 1大纲中任务的多角度分类 1.1任务活动类型角度 这样的分类主要参考了Willis对任务活动所做的分类,此外也结合了笔者对大纲任务设计所有的一些认识。 1.1.1例举任务 例举是口头和书面交际中最常用的方法,如教师给出一个上位概念,如中餐,然后,让学生例举出上位概念的具体例证,如饺子、面条、包子等。 1.1.2交流个人经验与意见任务 在Willis看来,交流个人经验任务要求学生自由地谈论个人的经历,分享他人经验。她列出了许多可谈论的话题,如通过讨论,找出其他人对某个电影、电视节目的看法,讨论令自己恐惧的东西,什么使你最高兴、最生气、最紧张等。 1.1.3比较任务 比较任务就是要在两个物体、任务、地点、事件或者观点之间进行比较对照,找出二者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1.1.4问题解决任务 问题解决任务是比较高级的学习任务,需要运用到人的智力或者推理能力。解决问题涉及逻辑分析、推理、计算等等。 如苏州十中某位老师在教“音乐”这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讨论,决定在招待会上为美国中学生代表团放什么音乐。 1.1.5创造性任务 创造性任务是一种高级的学习任务,它可以是几种任务的综合型活动,具有探究性、合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需要小组或学习共同体在实践中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是共同画一张画或设计一套衣服,高年级学生可以办一份小报,采访本地的外国人。 1.2任务实施形式角度 (1)采取书面形式完成的任务;(2)采取口头形式完成的任务;(3)可以口头也可以书面形式完成的任务;(4)以其他形式完成的任务。 2多角度分类的结果分析 2.1从任务类型角度分类的结果数据分析 我们看到类型最多的任务是问题解决任务,45个,其次是创造性任务18个,交流个人经验与意见任务12个,列举任务10个,其他类型任务6个,比较任务5个。个人信息、家人与朋友、居家生活、学习与工作、爱好与特长、身心健康、饮食、问价与购物、银行、旅游与交通、计划、社会交往、天气这13个话题(以下称第一类话题),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汉语学习者在中国学习时最急于想掌握的内容,围绕它们共设计了75个任务,其中最多的是问题解决任务,35个,之后是创造性任务,18个;自然、语言学习、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宗教民俗这5个话题(下称第二类话题),共设计任务22个,其中问题解决任务10个,创造性任务0个。 2.2从任务实施形式角度分类的结果数据分析 我们看到,通过口头形式完成的任务占了一大半,58.8%,而书面形式完成的任务则只有5个,仅占5.2%,即使算上可以口头也可以书面完成的任务,口头形式完成的任务仍占了一大半。在第一类话题中,口头形式任务占62.7%,书面形式任务6.7%,其他形式6.7%,第二类话题里,口头形式45.5%,书面形式0%,其他形式31.8%,两类话题在口头或书面形式上相差则不大。 2.3大纲任务设计的特点 (1)以小组形式完成的任务占了绝大部分,大部分任务都是要学生结对成组来完成。 (2)设计任务,结合具体课型,如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此类话题多是在文化课上涉及,设计的任务形式就不同于口语课和精读课上的。 (3)虽然口头形式任务居多,但其他形式的任务也没有忽略,如:同学表演用筷子夹豆,看谁夹得快;给学生准备地图,请学生根据听到的天气预报,在地图上标出个城市的天气情况,并向全班报告;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普遍的学习策略,请大家选出跟自己相同的策略。 2.4大纲任务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分析 2.4.1问题 (1)一些任务设计有欠缺。大纲中对“态度与情感”这一话题底下的四个项目“喜欢、不喜欢、同意、不同意”所设计的任务活动,应该是练习。因为,这些活动的目的主要不是放在意义交流上,而是放在语言形式的掌握上,意义只是为形式服务的,而非形式服务于意义,最多能算有意义的句型练习活动。报告环节是任务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大纲在任务设计中只有3个任务明确提出要做报告,我们认为像:学生两人一组,交流自己的学习习惯,这样的任务活动,加上报告环节更好些。还有:老师讲一个中国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然后让同学复述。这样的任务是大部分学生所痛恨的,不如改为先让学生看一个相关的成语故事动漫,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来讲述这个故事。 (2)口头形式任务过多、内容口语化。口头形式任务占了绝大多数,书面形式和其他形式的任务则过于缺少。 2.4.2上述问题的原因 (1)与话题有关。一类话题并不适于用任务教学法,例如“态度与情感”,因为这一类话题难以形成“任务链”。如“你喜欢干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魔力汉语·上·初级汉语口语》姚晓琳等编著 2003),这一课只是两人关于喜欢什么的一段对话,难以形成任务链,可以像大纲中那样设计些游戏。 (2)与任务型学习的对话性有关。在语言哲学家Bakhtin看来,语言从根本上来说具有对话性,没有任何语言形式是个人的产品,所有的语句都只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出现,都有一定的听众作为设计对象,是为对话设计的。对话必然涉及到对话双方的语言互动,任务型学习正是体现了这种互动性和对话性,通过对话来完成任务习得语言,因此,对话也是任务型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