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动力学效应论证反物质属于运动现象而非基础物质
范文

    孙晶威

    摘 要 1930年赵忠尧首次发现了硬 射线反常吸收,是人类首次接触到正电子现象;1932年安德森在云室发现了反向电子轨迹,由此第一次认识到了正电子的存在,后代的科学家们紧随其后又发现了其它众多的反物质现象,反物质一时间成为科技界最为高端的代表名词,众多未来概念题材也都将它纳入了未来科技的概念领域。然而,历史不是平缓的,跃进随时可能发生,黑天鹅效应无处不在。一次对“暂留效应”引起的反常运动现象深入研究,并在日后灵光乍现的指引下,最终发现了一个足以彻底推翻反物质的“动力学效应”现象存在,但请不必惊慌,推翻反物质理论是科学又一次跃进的表现,伴随而来的,是反力学效应应用时代大门的开启。

    关键词 暂留效应 必要周期刷新时间 磁场的极限 反物质致命缺陷 相互作用力 动力学效应

    中图分类号:O343.5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伴随着量子力学的一路发展,科学的理论篇章已不能完全解释微观世界的众多反常现象了,针对一些反常规的微观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了反物质的概念。并在实验室里捕捉到了正电子、反质子现象,似乎的确存在一个与主物质世界对应的反物质存在,也引申出了一系列的全新概念,但越是因为如此,我们越是要冷静下来认真审视科学的发展。对微观世界的观察我们是依靠各类特殊工具间接完成的,而我们真的清楚考虑过每一项工具的适用范围吗?超出工具适用范围的实验结果难道就没有误导我们双眼的可能吗?如果存在这类问题而我们又没有解决的能力,科学的未来必将止步于真理大门之前,没错,止步于大门前。

    因此,我在这里要打出的一张“科技黑天鹅”的牌,为后续开场了。

    1相互作用力与运动状态决定的世界关系

    我们的世界皆是由波与粒构成的,一切物质间的联系都由力与运动决定着,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唯一手段,这一自然无法撼动的规律,决定了物质永远不能在对物体产生相互作用力的同时而自身不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宏观的力皆由微观世界合力组成,微观世界的力又来源于基础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基础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必然是伴随着对应的运动状态的改变。

    但是啊,宇宙间,物质间的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力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类两者的上层结构,叫做稳态,又被人们区分为基态和激发态,本质则是一类在对应“能态环境”中的保持稳定的运动状态。

    由于物质间力的相互作用始终在改变着它的运动状态,因此稳态必然是依靠物质自身进行“类周期性往复运动”(波粒二相性的源头)来“延时抵消”(缓冲)宇宙中其它物质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对该物质运动状态的改变,达到所有物质间力与运动状态的统一协调,才能稳定成立的。同时,也正是因为稳态是如此成立的,所以才有了物质的空间占据体积的一系列关系。

    由于宏观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微观世界进行支持组合才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任何宏观现象都必须由微观世界的“类周期性往复运动”构成的微观稳态来给予支持的,没有任何例外。同时,这也代表着宏观世界的一切现象,必与微观世界的时间尺度息息相关。(虚空代表0以及永恒的绝对空间,不属于宏观世界现象)

    2暂留效应造就的反力学现象

    2.1视觉暂留效应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关联的,每一类特殊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类秘密。暂留效应,这是一类日常生活中便可遇见的特殊现象,高速转动的汽车轮胎,快速转动的电风扇,当他们的转速达到一定频率时,我们将会看见他们会向转动的反方向缓慢转动。 原因是人眼的视觉具有暂留效应,外界的光学信号进入人眼产生的视觉信号不会马上消失,而是会短暂停留约0.1~0.4秒,同时,人眼视神经的反应速度时值是1/24秒,高于24帧的画面在人眼中便会构成连续的画面。

    其生物学原理是,视觉依靠眼睛的晶状体成像,感光细胞感光,转换为神经电流,神经电流传递回大脑产生视觉。感光细胞的感光需要依靠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的持续形成也是需要周期时间的,这就为视觉暂留现象提供了生理刷新时间这一必须的暂留时间条件。

    这表明,当外界物体的旋转频率与人眼的帧率达到一定关系时便会观测到“反转”现象,假设观测者的观测帧数为n,则被观测物体的旋转频率在n以下时始终表现为正向转动,在n~1.5n之间则会因捕捉图像的逆向小幅度变动而呈现出反转现象,在1.5n~2n时则同理又回归到正转,依此类推,每逢kn~kn+0.5n为便会出现反转现象,kn+0.5n~kn+n则回归正转。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当一类持续接触关系存在”中途必要间隔时间“必要周期性刷新时间”时,必然会有类似的视觉暂留效应出现。原因是,该现象不局限于人眼的观测行为,它属于一类特殊的运动关系行为,在满足其存在条件时,对于任意运动系统皆可成立。

    2.2磁场的极限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研究表明,变化的电场将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也将产生电场。“变化”这一行为很重要,我们可以理解为电场变化产物为磁场,磁场变化产物为电场,由于两者不会涉及物质本身的变化,所以只属于相互作用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变动行为,即两者为基础作用力在物质间不参杂附属物质运动的直接表现和参杂附属物质运动状态的间接表现。这意味着,变化的电场产生的磁场一定具有 “频率”的属性,进而必定存在维持磁场在宏观成立的微观粒子对应的必要周期性时间,而这个必要周期性时间便是磁场的普通性质在宏观世界所能利用的极限。

    2.3反物质理論的致命缺陷

    1928年,狄拉克在他的电子理论计算中,预言有一种带正电而其它性质与电子相同的正电子存在。

    1930年5月赵忠尧发表了“硬 射线吸收系数测量”论文,并在1930年9月最终发现伴随硬 射线在重元素中的反常吸收,还存在一种从未见过的特殊辐射现象,通过进一步测定发现该特殊辐射能量为0.5兆电子伏,大约等于一个电子质量,这是首次发现正电子但没清晰意识到其是正电子。

    1932年,安德森在云室中观测到正电子轨迹,其办公与赵忠尧相邻,十分清楚赵忠尧的实验经过与结果,有相当大的前期了解,后采用了与赵忠尧不同实验方式得到数据,受到粒子反常轨迹现象的启发,推断出该物质为正电子,并于1936年因发现正电子的研究成果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由此,确立了后来科学工作者对反物质存在的认同,并不断的深入研究。一切看似美好,但实际却是落入了前提条件认知不充分的“认知陷阱”。

    前提条件认知不充分的一步错,导致后面步步错,我为什么说掉入认知陷阱?因为它就是那样的。

    云室,是C.T.R.威尔逊1896年提出的,又称威尔逊云室。原理是:射出云室的高能粒子引起的离子在过饱和蒸汽中可成为蒸汽的凝结中心,生成微小的液滴,进而粒子经过的路径上会形成一条白色的雾,在适当的照明下便观测到粒子运动的轨迹,并根据径迹的长短、浓淡以及磁场中的弯曲的情况,进而分辨粒子的种类和性质。我们注意,云室原理中存在着一个关键性问题,即 “磁场中的弯曲”必须依赖的磁场,磁场宏观表现属于运动学特性并非是基础力学的特性,更不是永远适用的不变规则。

    安德森是通过磁场中与电子质量相同方向相反的粒子轨迹判断得到正电子存在的,也就是判断电性为正的依据是云室里的反向粒子轨迹。

    但是啊,宏观磁场是由微观的电场运动产生的,它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必要周期性刷新时间的暂留属性。该暂留属性的特殊存在,决定了在外界带电粒子在速度满足特定条件时,必将出现在微观世界里所对应的暂留效应。这个暂留效应在微观领域也必然会造就一系列“伪装”的反物质存在现象,诱导着人们落入认知陷阱。

    2.4暂留效应在微观的达成条件及对应产生的反物质现象

    我们假设组成宏观磁场的微观磁场单体结构对外界经过带电粒子有效作用的等效距离为d,微观磁场的单体刷新频率为 ,则当带电粒子速度在d ~1.5d 之间时,宏观磁场的力学作用将与常规时刻力学作用反向,而考虑到微观世界的速度问题,其速度越靠近1.5d 越容易满足暂留效应达成反向轨迹的条件。结合钾40可放射天然正电子,赵忠尧测得的异常辐射能量当量,所谓的正电子正身极有可能甚至就是满足暂留效应条件的“快电子”,其减速过程正好经过由磁场“必要周期性刷新时间”决定的触发暂留效应的速度大小要求,进而表现为反向轨迹的电子,但其本身依然是电子。由此可推导出,低速电子不触发反转现象,而满足速度要求的高速电子经过磁场,便可触发对应的反转现象。该效应表明,所谓的反物质现象,只是暂留效应产生的反力学现象在微观世界的运动行为表现。? 据此,当前的反物质理论是拥有致命缺陷的,其采取的判断依据根本不足以证明其本身,暂留效应所揭示的反力学效应在微观世界对应出现的反向粒子轨迹原理,足以说明反物质只是一类特殊的动力学现象,而非真正的基础物质。

    3反物质背后揭示的原理与科学未来的发展

    反物质背后隐藏着我们对自然力学掌控的进一步可能,运动学的暂留效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基础科学的突破这也许就是个开端,在未来的各种反力学效应都将要应用到暂留效应这一基础,或许不久的未来,我们能亲眼观测到各类反力学效应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

    当前的暂留效应,便是日后取代反物质建立反力学体系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赵广金.煤田地质钻探员工的可靠性因素测试及不安全行为的评估[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 许文贞.基于散裂中子源的表面muon源设计及相關模拟技术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3] 冯泽君.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赵忠尧[J].教师博览,2001.

    [4] 王洪见,白欣,刘树勇.安德森与正电子的发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