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例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切入点的选取 |
范文 | 刘彩霞 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实践证明,切入点的选取是决定提问效果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提问切入点;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4B-0044-02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作为一线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寻求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教学实践证明,要想达到提问效果,切入点的选取是关键。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切入点的选取进行探讨。 一、选取提问切入点的基本原则 俗话说人有千面,各有不同,文章亦是如此,就任何一篇文章而言,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思路,文本中会有或明或暗的线索,也就是文脉,依托文脉进行问题的设计是保证课堂提问紧扣重点的必要途径。因为理顺文脉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把握提问的侧重点,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把握文章中心。 这样不仅事半功倍,也能从根本上保证提问的有效性。如议论文教学一般侧重于从文章观点或论证过程入手选取提问切入点,力求使学生掌握观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以及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及运用。记叙文教学则往往围绕人物、情节及环境等要素设计问题,力求激发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同时使其掌握写作手法。当然,尽管相同文体的文章在文脉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并具备一些常见特征,但每一篇文章仍旧是独一无二的,有不同的写作思路、写作手法及中心思想,重要的是教师要结合文章选取提问切入点。 二、例谈课堂提问切入点的选取 (一)以《最后一课》为例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短篇小说,由于作者充沛的思想感情及高超的笔法,这篇文章读来感人至深。针对该文的提问就需要从情节、人物、环境这些基本要素入手,诸如事件过程的梳理、人物情感的变化、前后环境的细微差别等,都属文脉的具体化特征,以这些关键处为切入点来设计问题,就能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切实把握文章主旨,提升学习效果。在该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提问:“你能找出文中展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吗?”学生们快速阅读全文,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找出以下语句: “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 “我听见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 “想起这些,我多么的懊悔!” “可能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 接着让学生从以上语句中标出直接体现心理感受的几个词:“怕”“诧异”“难过”“懊悔”,进一步提出问题:“结合文章大意,你能根据以上语句和词语归纳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过程吗?”学生回答如下: “去学校前,小弗朗士害怕挨老师骂,想要逃学去野外玩。” “到校进入教室,见班内气氛异常肃静,小弗朗士心中诧异。” “韩麦尔先生说明原委后,小弗朗士感到很难过,因为他以后再也不能跟着老师学习法语了。”“小弗朗士想到以前没有好好学习,甚至今天还想着逃学,不禁感到懊悔万分。” 这样,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归纳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过程,使学生理清了故事情节,掌握文章结构,同时也促使学生在体会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过程中与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更容易和更深刻地把握文章主旨。这种以文脉梳理为切入点的问题设计对学生的阅读有着很大帮助,不仅提高阅读效率,也有助于掌握中心思想,这种优势在叙事性课文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是需要教师加以注意的。 (二)以《背影》为例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就该文而言,父亲的背影是全文题眼,作者以此为核心进行回忆性的叙事,有机串联全文,含蓄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念之情以及歉疚之意。毫无疑问,该文文脉的关键为父亲的背景。在学习该课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关于父亲背影的语句: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思念中的背影) “他戴着小黑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路,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买橘子时的背影)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分别时的背影) “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回忆中的背影) 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作者几次流泪的语句: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泪来。”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瑩的泪光中。” 然后引导学生将上述关于背景和流泪的描写进行一一对应,就可发现,作者这样的安排是有意为之,了解了这两条线,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和结构,进一步提问:“从对父亲背影和作者流泪的四次描述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并说说四次有何不同?”学生认真思考后不难回答: “第一次流泪是因家中落魄,心中感伤。” “第二次是感激于对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体贴。” “第三次主要是离别的不舍,也含有以往对父亲不理解的歉疚和惭愧。” “第四次是对父亲真挚深沉的思念。” 这时,教师即可适当进行总结:“父亲的四次背影折射出了伟大的父爱,那是一如既往的深沉真挚的爱,而作者的四次流泪包含的感情,其情有别,其致相通,合在一起,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怀之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样,基于两条线索构成的文脉设计问题,就使学生在掌握行文思路的同时直达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较好地把握隐藏在事件中的情感,并从作者含蓄而富有特色的写作技法中体会作者的深意,更好地领悟文章主旨。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典型案例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切入点。课堂有效提问历来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课题之一,鉴于提问切入点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提问效果,一线教师不可不给予足够重视。在基础课程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当下,我们更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寻求符合客观实际和教学规律的提问策略,不断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曹瑞清.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4,(5). [2]吴晓春.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技巧——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探研[J].文理导航,2012,(26). [3]吴珊.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分析[J].亚太教育,2016,(23). [4]魏婷婷.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 [5]李继华.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湖南教育,2005,(7). [6]李永斌.浅谈语文课堂提问技巧[J].教育革新,2016,(2). [7]黎兴华.语文课堂提问“四忌”[J].湖南教育,2000,(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