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阅读的真相 |
范文 | 叶闯 摘 要:阅读的价值毋庸讳言,但阅读的现状却一直令人困扰。笔者尝试回答阅读的真相,从言语、思维、动机等角度剖析,探寻阅读的本质,将其定义为信息符号信息提取系、动力支持三大系统,为探索阅读基本策略、精准提升中学生阅读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阅读真相;言语真相;思维真相;动机真相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4B-0047-02 吕叔湘先生曾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个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教学中两个切近的问题》) 四十年过去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阅读首当其冲。 教师总在浅水区作业,单调重复机械的阅读方式让学生找寻不到阅读的快乐、情感的共鸣、思维的挑战,阅读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学生普遍存在“懒读”“浅读”“误读”等现象。当下社会普遍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学生被“功利读”压得喘不过气来。精致的功利主义剥去了阅读神圣的外衣,“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 的追求就是当今心浮气躁的表现,从而忽略了阅读的品质和灵魂。 这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还我们回归本源,寻找阅读的本质。 一、言語真相:信息符号系统 言语表达的本质是“编码”的过程。如图1所示,作者有表达情、理、义的内在需要,通过自己已经形成的“密码本”进行编码,最后形成外显的句、段、篇乃至长篇著作的语言符号系统。 “情理义”是作者表达的内核。“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与“事”是作者内心的缩影,是在特定的时空作者内心被触动,想要把自己的情感与人共鸣,对生活的反思、生命的领悟与人共享。它们是文学的内在属性与真正价值。但文学的属性要求这些不能是直观的,它们要被包装起来,让人们在进行阅读的审美活动时泛开阵阵涟漪,获得审美的愉悦。 因此,作者的写作是基于一定的“密码本”进行“编码”的。以H.R.姚斯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派认为,任何阅读活动之前,读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倾向性、审美经验与标准,即“期待视野”。其实作者更是如此,他们对文学、生活、价值有自己的期待与理解。此处的“密码本”就是在一个民族文化长期滋养下结合作者个体独特感知系统形成的,带有普遍性与独特性的思维体系。 “语言符号系统”就是在如此复杂的前置结构综合运作下形成的外显结构,以词句、段篇的语言形式展现出来。所以说,文学作品从其言语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个语言符号系统。 二、思维真相:信息提取系统 阅读的本质是个“解码”的过程。读者进行阅读活动,他也带着自己的“密码本”,怀有丰富的“期待视野”。而呈现在眼前的是根据上文呈现的作者已经编码好的语言符号系统——文本。阅读的行为就可以直观显示为图2结构。读者阅读导入作者的语言符号系统,根据自己的“密码本”(期待视野)进行解码,如果编码系统是契合的,解码成功,阅读完成。在初次阅读就解码成功的,我们称之为“理想型读者”;如果没有解码成功,则阅读就会受挫。如果阅读想要继续下去,读者就要对“密码本”(期待视野)进行更改或丰富,形成新的“密码本”,然后再次进行解码,直至成功,完成阅读。 因此,阅读从其思维本质上来讲,是读者进行信息提取的过程。 三、动机真相:动力支持系统 (一)思维挑战的需要——享受思维挑战的乐趣 在本学期校际同课异构活动中,教研组随机在本地三校投放了300分调查问卷,回收了288份,调查结果如下表: 在学生呈现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中,笔者发现他们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点——思维的挑战。不喜欢的同学往往认为阅读根本没意思,觉得教师讲来讲去都是一样的东西。甚至有同学在访谈中开玩笑,有一次上课打了个盹儿,醒来后发现教师喊他回答问题,他把睡觉前听到的内容复述了一下,竟然还被表扬了!喜欢的学生认为每次阅读都是一次思维的冲击,同样的文章多读一次就有多一次的发现,这样发现的快乐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言语和思维的真相要求阅读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思维挑战是学生乃至所有读者阅读的内在需求。从上述调查中可以发现,中学生不爱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体会不到阅读创造带来的喜悦。 中学生都喜欢有挑战,挑战能带来内心的满足,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热情与兴趣。思维挑战是中学生永葆阅读兴趣与动力的重要支持系统。 (二)情感体验的需要——获得情感抚摸的滋养 情感是生活的润滑剂,是人的重要动力支持系统。中学阶段,学生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叛逆期,与家长分离的渴望空前增强,然而他们又未真正具有与家长分离的能力,因此“同伴”的出现对他们将起到重要作用。这个“同伴” 既可能是现实的人,也可能是物化的书籍。两者都会起到一个共同的重要作用,那就是情感寄托。 书籍滋养性灵,阅读的过程也是“同伴”互助的过程。如读《回忆我的母亲》,一个普通的农村母亲何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我们会读到朱德母亲身上农民的普遍性优点即勤劳、质朴、坚韧;也会读到她身上的独特之处,那是普通农民可能想到却很难做到的即培养读书人“支撑门户”。这是对民主与科学的赞同与支持,是无法给予只可磨砺的健康、意志、精神,为子女营造了冷酷的社会现实下温暖的家庭生活。而这些可能关照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指导他们体会人间真情与生活百态。 当阅读成为情感寄托的温床,满足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时,它也就成为学生最坚实的动力支持。 (三)认知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完善的道场 人从第一声啼哭就开始认知这个世界、发展自我。认知与发展是人的本能需要。认知与发展的途径纷繁复杂,阅读是其中重要一环。书籍的原始属性是记录,记录重要的事物、人物、历史活动,后来范围延伸到各个领域,知识的传承、个人情感与观点的阐释、价值观的宣扬等无所不有。阅读书籍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与无数的贤人直接交流,获取知识、共鸣情感、悟得奥义。人的认知需求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 此外,任何一个人的改变都不是外在力量的结果,而是源自于内在的需求。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创作过程中,追求通过文学创作进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灵魂的自我救赎。读者自然可以在阅读的选择中,营造出于于有利自己发展的道场,进行自我完善。这样的道场磁力越大,动力支持系统越强大。 阅读,需要我们拨云见日,窥见其真实面目。现实的窘境催我们奋进,言语的真相揭示写作的奥秘,思维的真相还原阅读的原理,动机的真相回答我们阅读的原因。把脉阅读的真相,才能拥有探索阅读基本策略、精准提升中学生阅读的核心素养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汪政,何平.解放阅读——文学批评与语文教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周宁,金元浦译.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辽宁:人民出版,1987. [3]戴安娜·帕帕拉,萨莉·奥尔茨,露丝·费尔德曼. 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孙绍振.小说解读的理论基础: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J].语文教学通讯,2016,(1). [5]徐江. 评王栋生《〈安恩和奶牛〉解读》——应该教学生认识行为的合理性[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09,(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