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创业类竞赛组织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范文

    冯沸 熊峰 王璐怡 王国锋 郭超

    摘 要 以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创业类竞赛为样本,通过梳理分析创业类竞赛的组织情况,分析当前创业类竞赛开展的主要特征,归纳当前创业类竞赛的组织实施、赛制赛程、评审辅导等方面的通行做法与典型经验,为创业类竞赛的组织方及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创业竞赛 创业教育 双一流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07

    Reflection?on?Organization?and?Development?of?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Study?on?the?case?of?entrepreneurship?competitions?in?the?first-rate?domestic?universities?in?China

    FENG?Fei,?XIONG?Feng,?WANG?Luyi,?WANG?Guofeng,?GUO?Chao

    (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240)

    Abstract Based?on?the?samples?of?entrepreneurship?competition?in?the?first-rate?domestic?universities,?this?paper?analyzed?the?main?characteristics?of?the?current?entrepreneurship?competitions?by?looking?into?their?organizational?details.?It?concluded?the?general?methods?and?typical?experiences?of?entrepreneurship?competition?in?terms?of?organizational?implementation,?competition?schedules,?tutorship?and?reviews,?which?provide?references?for?the?hosts?of?competitions?and?practitioners?of?entrepreneurial?education.

    Keywords entrepreneurship?competition;?entrepreneurial?education;?first-rate?domestic?universities

    近年来,高等院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策源地,陆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1]中指出,各高校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等,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当前国内高校普遍组织开展创业类竞赛,本文主要结合国内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业类竞赛情况,就竞赛的组织与发展谈几点思考。

    1?高校创业类竞赛发展情况

    创业类竞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举办的创业设计大赛。?[2]1998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展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和全国学联共同举办的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第一个全国层面的高校创业类竞赛。[3]2014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升级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创青春”),引入创业实践挑战赛及公益创业赛,将竞赛由模拟为主的创业计划竞赛拓展到全面覆盖、模拟实践并重的综合性创业竞赛。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创业类竞赛已成为高校学生参与度高、紧贴时代发展的重要教育实践活动。目前国内高校参与或组织的创业类竞赛主要有六个類型:(1)教育部牵头开展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互联网+”),是目前全国高校参与规模最大的创业类竞赛;(2)团中央牵头举办的“创青春”是国内高校参与历史最悠久的创业类比赛;(3)科技部牵头举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由各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地方赛,高校通常由科技管理部门、大学科技园或孵化器等对接组织工作;(4)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其分会、各类学会、行业协会或知名企业主办的创业类竞赛,一般以学科、行业等分类;(5)地方政府面向高校,以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校地合作为主要目的创业竞赛;(6)高校举办或跨校合办的校级层面的创业竞赛,主要作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模块,承担部分产学研平台的功能,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及项目落地,并作为部分全国性比赛的选拔赛。

    2?创业类竞赛组织情况及特征

    通过相关高校的公开信息渠道,创业类竞赛的组织特征主要集中在竞赛组织机构、赛制赛程设计、项目评审、辅导方式、品牌塑造、激励政策以及赛事协同等层面。

    2.1?扩大组织机构,匹配优势资源

    高校创业类竞赛组织机构中,主要有三种形式的组织模式。

    一是以高校团委和教务部门(教务处/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牵头组织或联合组织,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团委历来主要对接“创青春”,教务部门主要对接“互联网+”,自2016年起,由于“创青春”和“互联网+”存在赛事要求相近、办赛时间重合等各种因素,团委和教务部门普遍联合举办校级创业类竞赛,并作为两项赛事的选拔赛。教务部门在“第一课堂”的覆盖能力及团委在“第二课堂”的组织动员能力为举办创业类竞赛提供了信息传递、项目挖掘及宣传动员的保障。二是以创新创业学院、双创工作推进办公室等负责双创教育管理及科技成果转化的部门或直属单位牵头举办,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通过整合校内相关单位的创新创业教育职能与资源,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成果和创新人才方面的协同优势。三是以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竞赛组委会等协调机构牵头组织,包括厦门大学、天津大学等,以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秘书处单位或竞赛组委会进行组织协调,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相关院系和科技园等参加的专项工作小组及院系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合力推进创业实践教育。

    2.2?对标全国竞赛,突出高校特色

    创业类竞赛赛制设计主要参考“互联网+”和“创青春”两项竞赛的赛制设计,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是参考“两赛”赛制,将项目发展阶段与项目“成熟度”作为分类维度,设立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等组别,或以项目性质作为分类维度,设立创业计划、创业实践及公益创业等类别。此类竞赛主要承担选拔项目的职能,通常面向在校生及毕业5年内毕业生,举办时间集中在每年3月至6月,即“两赛”省级比赛前。二是将校内创业类竞赛结合学校学科特色,举办以创新、创意、创造元素融合的竞赛,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如杯”竞赛采用“一杯三赛”制度,同时举办创意大赛、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西安交通大学创业实践大赛重点围绕“实践学习”的特点,开展技术类与服务类的竞赛。三是部分高校聚焦将创业计划作为竞赛的主题,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重点围绕在校生群体开展,通过适当放宽赛事参与条件,扩大学生参与的覆盖面。

    2.3?引入专业评审,强化项目辅导

    创业类竞赛作为竞争性活动,大多通过聘任专家评委、组建评委会等作为专家进行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由三类人群组成。

    一是高校专业教师,主要分为技术类和商业类,前者主要是对项目技术成熟度进行判断与评价,通常包括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医疗健康、材料科学等领域专家;后者主要对创业项目进行商业化评价,通常包括商业、市场、金融、战略、法务与知识产权等领域。二是专业机构代表,包括风险投资机构、孵化器等园区等,为参赛项目提供资本指导,依照机构的项目路演规则进行评估,就发展前景、市场拓展、商业模式以及融资策略等评估投资潜力与市场成熟度。三是企业与创业者代表,尤其是校友企业的代表,具备行业精准认知,对于项目的运营策略、人力资源配置等评价,引入创业者代表及青年创业典型是丰富互动、增强交流的普遍做法。

    多数竞赛采用“四级流程”,即申报、初赛、复赛、决赛四个环节,在初赛、复赛环节同时举办辅导活动,通过组织训练营、开展商业模式画布等课程进行培训,帮助项目就商业计划书写作、商业模式、团队建设、财务分析等进行多轮训练,并在赛后开展成果展示、择优推荐等活动,对项目进行持续跟踪关注与资源匹配。

    2.4?打造品牌活动,优化赛事激励

    高校创业类竞赛持续推进品牌化建设,通过联合支持单位加强竞赛的奖励激励政策,支持单位主要有四个类型。

    一是实体企业,如谷歌中国支持举办的上海交通大学“谷歌杯”创业计划大赛等。二是金融与投资机构,如深圳合凡资产支持的华南理工大学“合凡资产杯”创业计划竞赛等。三是校辦产业,如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园支持举办的华东师范大学“大夏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四是地方政府,如昆山市人民政府支持举办的清华大学“昆山杯”创业大赛等。

    在引入资本支持的同时,高校陆续出台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的政策文件,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主要包括参加竞赛的学分化认定、本科生推荐免试直升研究生、研究生论文发表等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折算。面向指导教师的支持政策主要以参赛成绩折算工作量,等同于相应的教学科研成果,在奖金奖励、职务评定、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等措施,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团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

    2.5?校内多赛协同,拓宽参与覆盖

    近年来,高校在举办校级创业类竞赛时逐渐形成以校级最高水平竞赛为主,同步举办各类专项竞赛的模式。例如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共同主办的“北航-北理工”全球创新创业大赛等突出学科引领、校际联合的导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光华”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同济大学经管学院主办的“梦想杯”同济创业大赛等突出院系专业特点;湖南大学举办的“麓山创客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浙江大学举办的浙大校友创业大赛等则以行业、人群为特征,增进创新创业氛围。

    高校普遍重视竞赛举办前的宣传推广与动员,进一步拓宽参与覆盖面。同济大学组织十余场推介会、宣讲会、沙龙;复旦大学将院系组织报名情况计入年终相关绩效考核指标;西北工业大学推荐竞赛成绩显著的学院申报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试点学院;武汉大学根据省级竞赛和全国竞赛获奖情况评选先进集体;哈尔滨工业大学依据各学院报名参赛项目数和获奖数划拨经费支持。

    3?展望

    随着双创影响力的持续放大,创业类竞赛的重要性也逐步增加。目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业类全国性竞赛,承担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任务使命,正向着“更全面、更国际、更中国、更教育、更创新”的特点发展,在此基础上,高校创业类竞赛组织方需要顺势而为、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改进组织方法。

    创业类竞赛需要整合优化组织架构,整合双创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学工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科技成果转化部门、科技园、孵化器及校友工作部门、宣传部门等,构建校内联动机制,实现创业类竞赛活动认知由“学生工作活动”向“学校重点活动”的转变,形成校内联动机制的“升级版”。

    创业类竞赛需要加强项目辅导训练,提升创业教育效能,注重不同创业阶段时期项目辅导策略的差异化,在创业类竞赛开展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创业项目进行个性化辅导。对于创意萌芽项目着重指导创业方向,传授创业基本技能;对于初创阶段项目,重点辅导技术验证与商业模式(下转第18页)(上接第15页)验证,提高抗风险能力;对于成长加速项目,以管理咨询方式帮助项目梳理管理流程。

    创业类竞赛需要完善激励帮扶体系,调动激发创业主体。要明确赛事的价值导向,在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鼓励科技型创业项目师生共同创业;进一步健全制度保障机制,针对创业学生、教师等主体,在直升推免、奖学金评审、论文考核、资源分配、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绩效考核、招生指标、工作量认定等多方面给出明确政策,积极用好支持在岗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完善休学创业、兼职离职创业等双向流动机制,为双创人才松绑赋能。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8):51-54.

    [2] 王西文,王菁华,王西文.创业大赛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价值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4(8):216-218.

    [3] 施晨辉,倪好.大学生创业竞赛:角色、困境与策略[J].重庆高教研究,2017.5(4):64-6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