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经济与社会通识课程教学实践探究 |
范文 | 成新华 摘 要 经济与社会通识课程是扬州大学通识公共选修课立项核心课程。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立足课程特征,探讨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考核等问题。分层式的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全局思维能力,改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课程内容从四项基本约束和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构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课程实施以情境案例和专题讨论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兼顾过程与结果,形成多元考核体系。 关键词 通识课程 课程教学 经济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424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7.067 Abstract The general course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s the core course of general elective course in Yangzhou Univers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s, methods and assessment of the course. The layered curriculum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overall think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ir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world outlook; the curriculum content construct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conomics from four basic constraints and hot 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akes the form of situational cases and thematic discussions; and 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 has taken into account both of process and results, and form a multiple assessment system. Keywords general course; course teaching; economics and society 掌握扎實的专业知识,又能兼具广博的视野和认识处理经济社会问题的基本素养是当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在新时代,学科知识高度分化和整合,科学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共同发展的趋势。许多重大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的发现与解决都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和原理。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推出《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作为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架构,提升综合素养,促进个性发展。加之大学生未来将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经济与社会通识课程与生活密切相关,无论主修何种专业,有助于开阔视野,改造思维,增强社会责任感。扬州大学历来重视不同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其中经济与社会课程是通识公共选修课立项核心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以情境案例为主线,以专题任务为明线,以培养全局思维能力为暗线”的培养模式。 1 立足通识教育认识课程特征 通识教育整合不同专业,核心在于塑造学生人格,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经济与社会通识课旨在通过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培养学生全局思维能力。兼具人文发展和专业教育的经济与社会通识课在实践中具备以下特征: (1)基本性:经济与社会课程在恪守基本原理同时突显时代特征,即关注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并结合当前的国情,立足前沿,视域开阔。知识来源于学生息息相关的经济生活,作为未来参与经济社会的主体,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可知晓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发展联系的观点分析经济现象、理解经济政策并更好地参与经济活动。学习之初,原先经济学基础知识对本课程学习影响较小,不同专业各年级学生均可进行选修组班。 (2)融合性:经济与社会课程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将众多学科知识交叉相融,多角度、发散性思维分析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领域和不同境遇的学生聚集在一起,通过多元差异的学习探索基本价值观的融合,提高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主体性:经济与社会课程坚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品质为起点,通过案例和专题提供多种分析问题的视角,并致力于融合多种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发表见解,在讨论、辩论或批判中完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基于经济学原理设定教学目标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讲:“在人的一生( 从摇篮到坟墓) 中,你都永远无法回避无情的经济学真理。作为一个选民,你总该能对政府税收、财政赤字、自由贸易、通货膨胀乃至失业等一系列问题有自己的判断。只有学习和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后,你才可能把握好这些问题。”他还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选择是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选择。虽然个人的能力是重要依据,但外在环境也会产生影响,这些不是个人能控制的。经济活动是普遍社会人必须面对和经历的,学习经济社会的原理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经济形势,进行理性选择,还可以规避风险,尽可能获得最大收益。生活中处处蕴含经济学原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市场经济,具备基本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从而感受人生的幸福和乐趣。结合通识教育塑造学生正确人格的目的,经济与社会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层体现:第一层次,对经济与社会基本知识的知晓和了解;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对社会中经济学现象的思考;第三层次,培养全局经济思维方式,并在探索过程中逐步改善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整体性的认识促进知识迁移与融合,在三维的教学目标中,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知晓是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和人生观完善的基础和载体。从求知视角看,经济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因素将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研析学问,还可以指导形成科学的人生态度,智慧生活、幸福人生是经济与社会通识课在大学阶段教学的最终目标。 3 根据经典和热点问题设计教学内容 作为通识教育的经济与社会课程,其授课对象是不同年级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一,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需围绕基本原理和社会热点前沿开设专题讲座,从生活案例及经济数据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而不是专注于不同假设条件下经济学原理和理论的推导过程。当然,经济与社会通识课程不能离开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稀缺性,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面临各种约束。概括来看,人类至少面临四项普遍约束,即“东西”不夠、生命有限、互相依赖和需要协调。①这四项约束对应于经济学的四种理论,即需求规律,利益理论,制度理论和宏观理论,它们也构成了该课程内容的主线。“东西”不够即指资源稀缺,相对于人类欲望而言,资源不足客观存在。消费者在有限收入的约束下追求最大效用,生产者在有限要素投入约束下追求最大利润或最低成本,这些是需求定律研究的核心内容;生命有限指在有限生命约束前提下,人们有着“确定性的偏好”都追求即时消费。由于未来总是存在诸多风险,加之人们对确定性偏好程度不同,导致现货和期货同时存在,而两者之间的比价就是利息率。也正因为生命有限,又衍生出保险机制,这些都构成了金融活动的基础;相互依赖指必须与少数人协作才能改善生活,经济学认为人是自利的,但又需要他人的帮助,人们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了价值,这正是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而市场也存在失灵,于是各种合约安排、组织结构等应运而生,制度设计填补了空白;需要协调是来自于在专业化分工中的理性经济行为需要协调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个人自发的行为需要协调导向社会和谐的最优均衡状态,这也正是宏观理论的核心。 经济与社会通识课程内容的设计不能脱离经济学基本原理,微观经济理论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的理性决策,宏观经济理论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协调机制及运行效果。当然,新时期与生活紧密相联的经济学又呈现出诸多热点和前沿问题,以致内容设计也应关注新动向。如经济周期波动导致经济形势变化,专题讲解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以详实的数据为支撑,具体阐释由高速增长向稳健型发展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及内涵;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经济学视角组织讨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相关路径。“支撑经济学的不过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可以将机会成本、边际效用等重要概念融入日常交易、职业规划、金融世界、爱情生活等情境以全新的角度加以理解。只有掌握基本知识和原则,运用适当的方法将知识的理解扩展到应用层面,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理论和词汇,像互联网经济、信息经济等,教师授课时也可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变化,适时调整思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 4 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教学方法 对应着四项基本理论以及前沿热点知识,如果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方式,学生仅限于知识的接受者,处于为获取学分进行的被动学习状态。因此,高校经济与社会通识课程需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在互动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运用经济与社会常识的意识,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笔者多年从事经济管理专业经济学课程及非经管专业经济与社会通识课程教学,在对比分析受教对象的基础上,在通识课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定的教学经验,其中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收获很好的反馈。 一是案例教学法。受限于学校实际,经济与社会通识课程较少能开展体验型的社会参观实践,而来源于实际具有启发作用的案例教学法弥补了这一不足。教师围绕某一主题选择相应案例,可经典可典型,可国内可国际,只为理解掌握原理并能运用。例如将外部性原理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设计案例,以贴近生活的经济现象加深对原理的理解。涉及宏观调控政策时,可运用改革开放40年来CPI数据,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予以分析。 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具体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案例导入,也可用案例穿插授课过程中,但一定需紧扣某一主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和总结。此外,案例的选取需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其一,与大学生生活相近,例如从对幸福的感受入手,理解边际效用的概念,解读在东西不够的约束下人们面临的权衡取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熟知通过市场配置有限资源,交认识市场运行秩序,正是运用经济学思维的开始。其二,国家政策涉及的热点问题。如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由于长期的二元经济体制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我国乡村发展水平远滞后于城市。在农村城市互相依赖发展过程中,实现城乡互动融合需要相应的制度供给。分析这些热点问题,与自身经历联系紧密,学生兴趣浓厚,还可以探寻国家重大战略的经济学理论依据,逐渐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问题。通识课程的案例不追求高深复杂,在简洁精确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专题讨论法。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发表意见、辩论质疑直至弄清问题的一种方法。关于社会经济热门话题的讨论,最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例如在均衡价格供求定理部分,设计关于房价波动的专题讨论,学生可以多角度运用多种原理加以思考和辨析。当前高校设有大学生科创基金,以此为契机,以小组形式,针对现实经济社会问题,收集资料信息、数据和案例,并进行讨论,以增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 专题讨论法的应用关于专题的选择很重要,一般选择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以达到与学生的共鸣。如2019年伊始,金融市场的运作给国民传递了利好信号,可适时开设“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析资本经营、资产经营和产品经营更好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与路径,帮助学生了解金融经济运作的特点和规律。经济转型时期,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模式代表着新成功。选取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作为专题,学生可从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等角度充分发表观点,从成本收益比较小镇建设成效,以创新的思维重新认识新型城镇化建设。教师在确定讨论问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发散性的思维不能偏离主线,讨论的形式和主题都要服从于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在掌握好讨论的节奏和时间后,教师还必须点评和归纳,对核心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以强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5 以考核能力为宗旨重置考核体系 作为通识课程的经济与社会,其教学目标最终体现在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以便更理性更深刻理解社会问题,相应的考核环节必须突破传统考试模式,兼顾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即考核内容不再局限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考核重点体现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考核形式多样灵活,体现考核的教育功能。 具体的课程考核可以进行以下设计:第一,建立多元考核体系。通识教育的初衷是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考核不能仅限于原理和规律的理解,需将知识性和能力性考核相结合。具体考核指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出勤提问模块,根据课程教学平时表现进行相应考勤记录,在综合成绩中占据40%权重。第二部分是专业实践模块,即对组织的课堂实践活动表现的考核记录,包括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辩论成效等,在综合成绩中占据30%权重。第三部分是理论学习模块,即对学生通识课程学习情况评定的测试记录,包括课外作业、调查报告、课程小论文撰写,占据课程成绩的30%。第二,实施全过程考核管理。过程性考核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运用能力,体现在考核时间和空间的全程化,即从开始学习到学期结束,贯穿若干次不同形式的考核;考核空间突破课堂,包括市场调研、论文撰写、小组讨论等情况。全过程考核能激励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同时也在一定压力下完成布置的任务,而不仅仅是短期的功利性通过式学习。第三,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形成“1+1+N”过程性考核方式,两个1分别表示课堂表现和期末论文撰写,N表示教学过程中不定期的考核,涵盖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小组交流等形式,人、事、情境相互驱动,激励学生加强学习。开放性考核的“N”次数应适度,次数太少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状况;次数过多由于学生知识基础不一,增加学生学习压力,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经济与社会通识课程教学不仅需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还要适应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授课教师始终秉持课程培养经济学思维的根本目的,选取贴近生活和学生的案例和素材,辅以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行为导向推动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式学习,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达到积极有效的教学效果,使得课堂内外都闪耀经济学的光芒与智慧。 注释 ① 薛兆丰.经济学通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5. 参考文獻 [1] 周博.对通识教育中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6(6). [2] 宋妍.基于通识教育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