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 |
范文 | 武美萍 堵国成 周黎 曲平 摘 要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传统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高,急需探索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本文在分析了目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了包括转变培养理念、创新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提升教师素质、完善教育过程管理等在内的研究生教育新体系,旨在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内涵式发展 培养模式 高层次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3?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10.028 Abstract As the main way to cultivate high-level talents, tradit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still exists some disadvantages which lead to the low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improve the graduate study by taking full consideration of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this work, a new system to improve graduate educ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mode. The new system includes changing the training concept, creating of training mode, adjusting the major structur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process and so on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graduate educatio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training mode, high-level talents 21世紀以来,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拔尖人才。高等教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高等教育模式的先进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层次。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导和关怀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转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培养质量关乎高等教育的全局,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集中体现,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1]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新时代背景下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的客观需求不相适应,普遍存在盲目扩大培养规模、培养模式固化、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急需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以全面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1 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研究历程 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针对传统研究生教育因发展过快带来的各种弊端,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度挖掘教育要素本身的潜力和效率,促进研究生教育从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变,反映了社会经济对研究生教育适应新时代的诉求,是高等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外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全系统、全流程、全方位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质量为核心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2]英国于1997年成立了专门的监督和评估部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3]欧洲于1999年提出了“博洛尼亚进程”,[4]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促进高校关注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强调质量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欧盟于2004年启动了“伊拉斯漠计划”,[5]促进了高校的交流互动,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6年出台了《研究生教育振兴施策要纲》,[6]逐渐发展了自己的“产官学”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我国对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晚,教育部于2006年试点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7]国内高校积极响应,以推进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契机和突破口,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清华大学于2011年启动导师选聘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模式,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8]同年,暨南大学试行多学科博士生协同创新计划,构建“一生多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推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优化;[9]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2017年,党的十九大又再次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推动”到“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2 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教育强国,自2002年起,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各高校持续扩张规模、扩大招生。高校的盲目扩张使研究生培养质量急剧下滑,各种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 (1)生源质量不高。相对于本科而言,研究生的入学门槛较低,尤其在研究生扩招之后,入学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优秀本科生往往会选择直接工作,或者留学,或者去更高层次的院校深造,而本校录取的很大一部分生源是来自更低层次的院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生源的整体质量。此外,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对生源的选拔主要以考试的分数为准,忽略了学生的平时表现,更没有体现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查。 (2)培养模式固化。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过于刻板和固化,仍然以灌输式的培养模式为主。在传统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桎梏下,研究生的思维受到了严重制约,很多人甚至在整个研究生生涯都没能弄清楚自己的兴趣和所长到底在哪里,研究方向完全靠导师指定,对课题的研究也是按部就班,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创新思维。 (3)教学体系落后。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没能与时代接轨,不具备前沿性和新颖性,既显得枯燥乏味,又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基础课程设置过多,且实践环节的占比过少,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自主科研、自主实践。教學手段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 (4)教育资源缺乏。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而发展速度又过快,大部分高校重“量”不重“质”、重“外”不重“内”,忽略了对教育硬件、实验设备及实践基地等的建设,导致教育基础设施普遍匮乏。失去硬件支撑的研究生教育,停留在了纸上谈兵的阶段,科研工作寸步难行,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5)导师能力不足。研究生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导师的指导能力,目前高校很多研究生导师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缺乏活力,不愿意去提升自己、与时俱进,仍然采用老一套的模式指导学生,重科研而轻实践,自身就缺乏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别谈指导学生的创新和实践了。 3 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应通过转变培养理念、创新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提升教师素质、完善教育过程管理等途径实现。 3.1 育人为先,树立研究生培养新理念 通过组织和开展“健康心理”和“学风建设”等系列讲座、社区服务和特色主题素质拓展等系列活动,结合综合素质教育,加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明确心理健康及学术道德等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贯彻育人为先的研究生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特色发展,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1)分类培养。面向时代需求,根据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和培养目标,联合相关企业、研究院所,构建高效的协同育人基地,打造特点鲜明的校企研协同育人的专项培养方案;紧密围绕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合理优化课程结构,及时将相关领域的国际最新发展动态更新到教学内容中,强化实践环节,创新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和要求,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突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成果的应用性、社会性和效益性的评价以及对学术型研究生研究成果的理论性、学术性和创新性的考察。 (2)特色培养。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其他特色学科,着力推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拔尖人才;依托地域优势,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地方优势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3.3 交叉融合,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在继续加大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的同时,积极推动优势专业带动其他专业发展,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深度挖掘专业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不断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面向新时代背景,把握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方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群。 3.4 德才兼具,培养高水平“双导师”队伍 (1)建立灵活的“双导师”选聘制度,完善导师队伍结构。一方面,大力引进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足,愿意献身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完善导师队伍的结构;另一方面,吸纳更多企业、事业单位的高级专门人才兼任研究生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优势互补,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 (2)建立全面的“双导师”进修制度,提高导师队伍能力。通过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博士教授进企业等途径,鼓励校内导师到企业一线提升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进修培养,更新企业导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企业导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促进校内外导师的合作互动,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指导水平。 (3)建立完善的“双导师”考核管理制度,加强导师队伍管理。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定期考核评价导师的工作成果,并通过相应的反馈形式对其专业综合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做好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设计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导师权益保障机制(图1)。 3.5 闭环监控,完善教育过程管理体系 (1)生源选拔管理。在复试环节中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通过优秀本科生夏令营活动、优秀生源调剂制度、创新人才特招制度以及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吸引优秀生源,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2)导师队伍建设管理。不断改革和完善“双导师”选聘、进修及考核管理等系列制度,重视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着力打造出一批兼具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教学指导能力的“双导师”队伍。 (3)信息化平台构建和管理。构建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完备的电子信息档案。各单位保证本部门数据的正确性,所有单位都作为信息系统的用户可查询其他单位的数据。 (4)“三助一辅”管理。各职能部门统筹配合,完善各项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推进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的开展,公开选拔流程,加强质量监控及考核,切实规范对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的管理,充分发挥“三助一辅”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质量。 (5)实习实践管理。成立研究生实习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安全措施条例,在实习实践开始前对研究生进行安全教育;具体指导工作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校内外导师根据研究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和所提交的实践总结,共同确定实践考核成绩。 (6)创新竞赛管理。积极组织和开展校内创新競赛,重视竞赛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奖励获得优异成绩的个人或团队;对校外创新竞赛的资助项目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发现未达到考核指标者,撤销其继续获得资助的资格。 (7)社团活动管理。对各类研究生社团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根据各个社团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聘请有经验的导师作为顾问,保障研究生社团活动更加系统、有序、健康地进行。 (8)学术道德教育。组织和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讲座,倡导学生自觉做到诚信科研;加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监管工作,严肃处理研究生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 (9)成果评价管理。根据不同研究生学位类型的培养要求,制定不同形式的评价标准,突出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合理性和多元性(见图2)。 4 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几十年来蓬勃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肯定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成效的同时, 也必须看到,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对高层次拔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由于起步较晚和盲目扩张等原因,目前普遍存在培养模式固化和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势在必行。要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要转变培养理念,突出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和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提升导师素质、完善教育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1-6. [2] 陈小尘,胡弼成.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J].高教探索,2010(1):52-57. [3] 宋招权,陶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3(3):22-25. [4] 徐辉.“博洛尼亚进程”的背景、历程及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9(7):96-101. [5] 欧阳丽.“伊拉斯谟+”启动高等教育能力建设项目[J].世界教育信息,2017(23):78. [6] 杜占元.关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和下一阶段工作的考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11-14. [7] 熊华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指导理念与实践目标——基于内容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61-66. [8] 刘昊.清华大学今年起将全面取消博士生导师评聘制度[J].教育文化论坛,2011(1):134. [9] 林世宁,苏运生.暨大“协同创新”培养博士[N].羊城晚报,2011-09-2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