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法治观培育的路径创新
范文

    摘 要 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契合国家发展要求,同时也是培育合格优秀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受限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法治观培育教学模式,致使法治观教育实效性不高。为适应时代发展、拓宽教学渠道,有必要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法治观培育进行路径创新。本文立足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法治观培养的不足之处,提出有关法治观教育创新路径,旨在为教育界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育 法治观 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全面依法治国在新时代发展下正在作出重大部署,着重强调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深化改革以及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必须要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储备力量,高校大学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动力部分,但是鉴于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法治素养不容乐观,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反映出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1高校大学生培养法治观的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发展腾飞的动力,其法律观念的强弱与正确性势必会影响国家的未来的发展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高校大學生知识、能力以及素养均应该进行全面塑造,使其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应用法治思维思考现实问题。层出不穷的大学生犯罪事实表明,全社会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法治观培养的重视程度。全面依法治国是进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而大学生又是国家建设宝贵的人力资源构成,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大学生需要培养法治观,促使其懂得自身的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自觉维护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威严,形成法律至上思维,一切行为活动都在宪法和法律规定内进行,将国家法律作为生存信仰;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具备权利制约思维,可用于约束公权力,促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成为权力监督的重要力量,对于国家法治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培养,使其先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再成为国家发展所需的优质人才。

    2高校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家庭教育过于功利化

    现代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响比重较大,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行为和话语对孩子的成长和影响非常大,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生存成本越来越高的当下,轻视德育重视智育的家庭教育现象非常普遍。由于高度功利化的家庭教育,酿成不少社会惨案,在“药家鑫”一案中,被告人从小受到高度功利化的家庭教育,由于害怕无休止的交通事故赔偿,选择挥刀杀害受害人。家庭教育过度功利化使得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致使其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缺乏承担责任的魄力与担当,成为一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言,大学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是个别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错位,过于功利化的后遗症。

    2.2升学考试制度的局限性

    当前我国采取的升学制度“唯成绩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法治观教育。中学教育阶段,高考作为唯一的目标,思想品德和法治观教育等课程不受重视,教学地位边缘化,中学教育阶段处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刻,升学考试制度导致其错过法治观培养最佳时机。大学教育期间,由于开展的法治观教学内容与中学阶段教学内容发生重叠,学生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此外,加上高校不断扩张导致教学师资力量存在严重不足现象,法治观教学合并于思政教育教学中,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思政教育教学通常采取大班授课制度,一名思政教师需要面向上百位学生进行授课,教师疲于应付教学,无法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因而难以保障教学质量,相应地法治观教学效果受到较大限制。

    2.3大学生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大学阶段是人在生理和心理由青涩迈入成熟期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在思想上兼具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并存的矛盾情况,大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还有待提升,当面临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极易失去个人判断能力。加上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个人为中心的优越感极易使其迷失,无法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受社会氛围影响,权利至上、义务本位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与金钱至上、个人主义等市场经济中的渣滓均会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受社会负面风气影响,部分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和贪污腐化的现象均会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失去对法律的信仰,丧失对法律的敬畏感。

    3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养的创新路径

    3.1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大前提,打造师资队伍时需要着重加强法律信仰和法治理念培养。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当下,高校思政教师应当作为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典范,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需要自觉提升法律素质。为打造高素质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高校需要加大法治宣传和校园法治文化传播,在校园中形成依法治校、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高校思政教师担负向大学生传播和培育法治观念的教学任务,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法律素养,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科研机构需要将法律素养纳入教师队伍考核事项中,同时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促使高校思政教师积极提升自身法律素养。高校需要建立思政教师自修学习计划、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参与对外培训以及开展创新实践项目等锻造其法律素养,用以提升法治观教学效果。

    3.2革新理论教学方法

    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要必修课程是《思想道德素养与法律基础》,该课程于大一学年开设。囿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知识灌输式的理论教学难以满足大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求,同时也会扼杀学生个性化发展,故而需要对理论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多项教学实践表明,应用案例式、情景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展示法可有效发挥学生在法治观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案例式教学化抽象知识为形象,学习内容由枯燥转为生动。情景式教学法可能够营养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将会大幅提升。而研究性学习展示法则能够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理论进行深入实践与探究。革新理论教学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制观教学,对于学生法制观念落地生根具有积极作用。革新理论教学方法时,可结合网络教学资源,争取每堂课都为学生带来最新知识,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学有所成。

    3.3拓宽法治观念实践路径

    针对非法律专业学生开展法治教学实践工作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有:学生基数较大,组织活动较为困难;学生相关法律知识技能较为薄弱,深入教学实践受到影响;缺乏专业的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实践渠道缺失。受上述原因影响,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无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拓宽法治观念实践路径,增加更多的实践渠道用以满足教学要求。高校可加强与当地人民法院和当地公安机构的合作,与其共同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可组织学生定期至法院法庭旁听,感受法律的权威性,提升其法律意識。还可邀请公安机关对外普法宣传人员至校园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违法行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高校还可组织法律咨询与援助机构,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应援助服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

    3.4开拓网络教育自我培养路径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自媒体平台涌现速率越来越快,人人都是媒体人。当前互联网已成为知识与思想的重要传播途径,网络的影响力空前,而大学生受网络影响更甚,大学生平均网络浏览时间平均超过两小时。经媒体曝光的典型案例和社会热点,均属于法治观培育真实素材,对于大学生法治观培育较为重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建立新媒体平台,促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移动终端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通过完善网络自我教育相关制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渠道,促使学生自觉学习有关法律知识。

    4结语

    总而言之,法治观教育在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具有较为深刻的作用,指引着大学生今后的人生走向。因此,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应当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

    作者简介:王金锋(1972.11—),男,汉族,湖北宜城人,湖北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 孟庆楠,郑君.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课程转化:价值、目标与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3):139-145.

    [2] 张茜.高校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多元途径[J].农家参谋,2017(21):85.

    [3] 张晓敏.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研究[J].科技视界,2017(08):70+105.

    [4] 陈亮.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法治观路径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6(10):148-149.

    [5] 杜海英,战秋莲,程延军.“思政课”实效性研究——以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为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11):226-22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