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以还原背景为主的课堂模型在《我家漂亮的尺子》的实施
范文

    林晓璇

    

    

    

    摘 要 在《我家漂亮的尺子》一课中,笔者根据程红兵校长提出的课堂模型进行思考,在课上选择了几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具体是行为目标+还原背景+还原变异+矛盾质疑+动态视角+还原思维,本文主要以“还原背景”为主的数学课堂模型建构进行了思考和研究,以《我家漂亮的尺子》一课为例,将“还原背景”为主的数学课堂模型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从中浅谈自己的启发和感悟。

    关键词 数学 还原背景

    1还原背景的概念理解

    程红兵校长提到的课堂模型,指的是“要素的提炼”、“要素的组合”,他在课堂模型中提到了共同要素中的理解迁移讲究还原,文中提到课堂教学中为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可以有意识地引入生活故事、背景故事、知识发明人的故事,还原當时发明的背景、情境,例如:冰箱与不粘锅的发明有直接相关,这是一种还原,也能体现理科教学的人文性,简称“还原背景”。

    笔者认为对知识还原背景,就是要将学生学习的知识蕴含在以背景为依托的问题或者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揭示并突出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数学思维过程。

    2还原背景在数学课中的重要作用

    2.1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利用生活情境还原背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比较直观地告诉孩子们数学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从而启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有详细的阐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但是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比较低,他们不可能明白这些纯理性的说教。因此,教师在课上列举生活中一些运用数学的例子,小学生们就能很容易的理解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了。

    2.2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利用生活情境,还原背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将抽象的数字形象化,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建议“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的认知力还比较弱势,理解力更是不强,而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通过在课堂中引用生活情境,学生会很自然的对数学产生一种形象的熟悉感,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形象起来,以便于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3数学情境回归生活,还原背景

    《我家漂亮的尺子》的行为目标主要是:(1)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作为测量的工具,进一步积累测量的经验。(2)乐意大胆尝试,体验用身体测量的乐趣。该课主要是以人身体的数学现象为中心展开的,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许多标准化单位都源于人体,我们的身体具有数学价值,数学离我们很近。

    授课开始,笔者通过引入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尺子,引发孩子思考。

    “ 师:你们认识这些尺吗?,它有什么用?这些尺的长度、形状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生答。师: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小朋友,她的名字叫豆豆,她们家的人测量物体都不用尺子的,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通过经验回顾,回顾生活中知道的尺,尺上面都有刻度,虽然它们的形状、长度不同,但是都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来引入到“身体尺”。

    通过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引入,“呀,我的衬衫袖子短了,裤子也穿不进去了,鞋子变小了,衣服也变短了吗?不对不对,是因为我长高了,你知道我长高了多少吗?个子是这么高!到爸爸的肚脐了。现在即不放搁板架我也能够到门铃了。手这么大了!‘嗯?还差很远呢,我什么时候可以像妈妈长得那么高?妈妈说不给我做衬衫,而准备给我做个连衣裙。要做连衣裙的话,需要毛线和织针,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尺子,妈妈不用尺子,而是用让我痒痒的‘妈妈手尺来量。”引出“一拃”概念的学习。手指最大限度的张开,由大拇指端到小指端的距离我们叫做“一拃”。

    绘本的导入,还原生活背景,生活中若没有尺子时,测量物体可以用“身体尺”来测量,用到手尺“一拃”,易于学生联系生活,同时也易于学生理解为什么生活中要用到身体尺。

    同样的,在介绍脚尺“一脚”时,引入“嗯?用拃量衣柜太费劲了,那再用脚来量量吧,左脚右脚按顺序放上去,一个脚印,两个脚印,三个脚印……从脚跟到脚趾端的距离叫做‘一脚印”。

    生活中为方便测量一些物品,可以用到脚尺,还原背景,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例子,了解脚尺的重要作用,同时学会认识脚尺。

    对“一步、一抱、一庹”这几个数学概念的认识也是通过还原背景,根据生活的情境,如测量客厅到玄关这种较远距离时可以选择我们的身体尺“一步”;测量大树的周长用“一抱”;测量小树的长度可以用“一庹”。

    在课堂环节“我是小小测量家”中,也是通过让学生思考“遇到以下这些情况你会怎样用身体尺去测量?”图片举例操场、柜子、大树、书本、地毯等生活场景,让学生学会选择正确的身体尺去运用,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数学活动体验探索,还原生活

    在《我家漂亮的尺子》一课中,笔者也设置了许多数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探索,还原生活,还原背景。

    课堂中我设置了让孩子们自己来当测量家,思考“妈妈是怎样用手来量的?老师这里有两件衣服,谁愿意来试试?”拿出孩子们的一件校服,让孩子上台示范,用手尺测量衣服。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测量出现了差异,而这正好是引发学生思考的过程,最终体验测量时要后面一个手和前面一个手接起来,这样首尾相接才能量的准确;也可以手伸直一柞,小指按住、大拇指接住它,小指按住不动,接着小指按住、大拇指接住它又一柞,用一拃测量时学会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怎样才能让手尺尽量不变呢?”引导学生我们在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手尺张到最大,每个手尺都一样长,这样一个手接着一个手,首尾相接的去量,才能量的准确。

    同时,笔者还设置了让学生测量自己和同桌的手臂长度,测量我们课本的长度,孩子的参与度非常高,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物体,孩子们非常的熟悉,因而也非常感兴趣,可见在课堂上适当运用活动,还原到生活中去,孩子们将更易去接受和体验学习。

    同样的,笔者在教脚尺时也设置了相关生活的场景,方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探索。脚尺操作内容:(1)要求:这里有红色、黄色和蓝色的几条小路,挑选一条自己喜欢的小路,从起点到终点,脚跟连脚尖量一量,并将量出的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里。(2)学生操作,教师观察。(3)交流:请说说你测量的是哪条路,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进行测量的?(4)结合手尺的测量,得出总结:用不同物体(身体尺)作标准量同一物体,量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还原生活,在活动中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知识,更可以锻炼自己实际的生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对课堂模型中还原背景要素的思考

    5.1还原背景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生活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和知识结构相适应,过易的问题缺乏挑战性,学生感觉乏味,不感兴趣;反之,若问题过于复杂,远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当时认知水平,则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不利于产生探究情境中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丧失探究的信心与动力。因此,还原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学生能够通过思考解决的。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背景创设,能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感受数学的巨大作用,从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5.2还原背景要与数学问题相结合

    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的产生也离不开具体的情境。笔者认为还原背景除了老师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學问题, 然后通过解决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5.3还原背景的内容要激发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设数学情境时充分体现趣味性,体现数学的魅力,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但是特别注意,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观察是以无意识地观察为主,并且观察时间不能持续很长时间,而有时候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丰富多彩,容易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就要让他们带着问题观察,并且问题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实现从生活中的观察转移到对数学信息进行观察。

    6结束语

    以上主要是笔者在《我家漂亮尺子》这一授课中,对还原背景课堂模型要素的思考,未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会继续学习和研究,让还原背景这一课堂模型要素在课堂上更好地运用起来,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生活情境,还原背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质疑,让学生在还原生活背景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探索新知,激发思维,真正地让自己的课堂成为一堂“高效智慧”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谢明初.情境认知理论对数学教育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9.

    [2] 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01):29.

    [3] 吕传汉,汪秉彝.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04):72-76.

    [4] 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教育研究,2003.

    [6] 程红兵.为一所理想学校而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