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知识论视角下的教师身份研究 |
范文 | 石华卫 摘 要 身份研究一直是很多学科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也有不少从建构主义视角进行身份的研究。本文通过系统介绍知识论,这一会话分析的最新研究视角,并结合已有语料尝试进行知识论视角下的身份建构分析,从而为身份建构如教师身份建构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及手段。 关键词 知识论 身份建构 教师身份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身份研究是传播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学等领域的重大课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研究身份在话语中的动态建构、磋商、管理与传播, 并且认为身份是可以根据人所处的互动,具体,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而被创造和改变。国内最近几年在身份研究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如语用身份论。 身份研究在方法论方面的一个相关研究传统便是民族方法志及发轫于社会学的会话分析,而会话分析本身也受到民族方法志的影响。会话分析在由Harvey Sacks提出后,通过Sacks与Emanuel Schegloff 和 Gail Jefferson 的共同努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会话分析是“一种研究社会交际的定性的、经验的、归纳式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是识别、描写、解释交际者用来完成社会行为的有序且重复出现的方式方法或会话常规” 。而知识论(epistemics),作为会话分析的最新的理论发展方向,为身份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1知识论 知识论(Epistemics)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John Heritage 教授提出的会话分析研究理论,他提出该理论的初衷是为了给相邻对(adjacency pairs)作为唯一一个解释会话序列结构的组织原则予以补充。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该理论也经历了质疑及完善。因此,有必要在展开其主要内容之前,厘清其界定范围。 1.1 知识论的界定 Heritage作為该理论的提出者,并未在研究初期给出该理论的明确定义,在2018年的Discourse Studies上反驳EoE一文最后,给出了清晰的界定: …Epistemics is such an order, and that orientations to, and the management of, states of knowledge in both absolute and relative terms are abiding and ubiquitous features of human interaction . 知识论就是这样一种秩序,对知识状态的趋向及管理,不管是绝对或相对层面上,是人类互动的永久及普遍特征。 相较于Heritage的定义,Drew(2018)则给出了更多及更简洁的解释: (1)Epistemics – broadly speaking, the study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knowledge, the attributions of knowledge and the representations and uses of knowledge claims in interaction – has a varied and diverse lineage across a range of disciplines and paradigms, including 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ics, sociology and conversation analysis. 知识论,宽泛的说,研究的是互动中知识的社会结构,知识的归属,及知识主张的表征和使用。 (2)…epistemics – participants orientations to relative states of knowledge, and their rights and obligations concerning (types of) knowledge (epistemic status) – is there in the surface of the talk… 知识论,即参与者对相对知识状态的趋向定位,及他们关于知识(类型)(知识地位)的权利与义务。 由此可见,知识论研究的是互动行为中的各方的相对的知识状态,及其对互动的影响。 1.2核心概念 1.2.1 知识地位 知识地位(epistemic status)是在Labov, Pomerantz和Kamio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概念。它始于这么一个观念:即任何两个讲话者A和B都有各自的知识范围(territories of information),任一具体知识要素都可归于其中,但往往程度不同。这就会使得他们在认知梯度(epistemic gradient)上占据不同的位置(知识更多(K +)或知识更少(K - ))((more knowledgeable (K+) or less knowledgeable (K - ))),这种相对的位置即被称作知识地位,并规定包括双方共同承认的对某一知识域的相对权限,知识状态,和权利。 例如,当一个说话者A对听话者B说“你猜我昨天见到谁了”,则说话者A和听话者B之间的知识地位是极其的不平等,但当说话者A对听话者B说“今天天还不错吧?”,则说话者A和听话者B之间的知识地位趋于平等。由此,可以看出,简单表述,知识地位即关于某一知识领域,参与者的相对位置,其探讨信息的新旧(recency)、信息的来源(provenance)、信息的确定性(certainty)、信息的清晰度(clarity)、信息的延伸度(extendedness)、对某一信息独家占有性及首获权、 社会公认的占有这一信息的权威等等。 1.2.2 知识立场 Heritage专门对知识地位和知识立场(epistemic stance)做了区分。若关于某一知识域的知识地位可视为社会关系的某种持久特征的话,知识立场则关注的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实时表达,并通过谈话中的话轮得以实现。知识立场可以通过命题内容的不同语法形式得以表达,如 (1)你毕业了么? (2)你毕业了,对不对? (3)你毕业了。 这三个话语,表述的命题内容是一致的,但是所体现出的知识立场却是不同的。疑问句的形式表明说话者无相关知识,说话者(unknowing(K-))与听话者(knowing(K+))并不处于平等的立场,而是在由低到高的坡度的知识梯度(epistemic gradient)上的两端(吴亚欣,2018)。使用附加疑问句的(2)和使用直陈式的(3)则反映两者在这样的梯度上,区别已经很小,坡度趋平,即听说者和说话者在知识立场上趋于一致,如下图所示。 1.2.3 知识梯度 知识梯度(epistemic gradient)是与知识立场密切相关的概念,一般是通过不同的语法形式加以展示,如上面的(1),(2)和(3)这三句话,就展示了不同的知识梯度。 1.2.4 知识一致 知识一致(epistemic congruency),作为一个原则,是指说话者通过会话中的话轮所展示的知识立场,与其知识地位重合一致。但该原则并非必然发生,当说话者刻意运用知识立场来展示出比其真实状态更多的知识或更少的知识时,那么就会伪装出不相称的知识地位。(Heritage 2012:7)同时,互动中的迫切需求也会让知识地位和知识立场相背离。 实践中,知识一致的实现涉及到两个互相关联的因素: (1)知识立场指向相对的知识地位; (2)這一知识立场获得另一方的正向回应。 如,说话者用某个表达展示知识更多(k+)的立场,随后,听话者用某个表达展示知识较少(K-)立场,加以回应。一致的知识立场能否实现,取决于在话轮及序列中,双方是否采取积极互惠的态度。 例(4) 01 学员一:今天太走运了。 02 学员二:走什么运了? 03 学员一:科二考试啊,不会的我全蒙对了。 04 学员二:哇,好厉害。 05 学员一:嗯,做题的时候有三四个不会的,全猜对了。 06 学员二:嗯,真是人品爆发。 在该会话中,学员一在第01行展示了更多知识(K+)的立场,同时立刻被学员二以更少知识(K-)的立场回应,并且在接下来的话轮中,这样的立场一致持续,进而一步步推动了双方的知识平衡,使得该会话最终在此话题上实现了知识一致。 2身份研究路径 2.1 身份研究原则 在《劳特利奇语言与身份手册》一书中,给出了通过语言研究身份的五种原则: (1)产生原则(the emergence principle):身份是通过互动产生的,既可以是对话,也可出现在读者与文本之间; (2)定位原则(the positionality principle):在特定文化情境和身份类别下,展开互动时,说话者会获得临时角色或立场; (3)指向性原则(the indexicality principle):在互动中,身份被说话者通过明确的某一身份角色等指示语来“指向”某些身份。“指向”也包括对哪些身份是规范的,哪些是不规范的做出的评价,及使用与某一群体身份相关联的语言; (4)相关性原则(the relationality principle):即身份的构建,是通过与其他身份的关系实现,涉及许多有重叠的对立体:如自己与他人,真实与不真实等; (5)部分性原则 (the partialness principle):即由于身份一直是在形成过程之中,所以只能呈现出部分,而不是其整体。 2.2语用身份 陈新仁综合前人的研究认为, 为了与交际者在进入交际前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区别开来, 突出相关身份的交际属性以及相关研究的语用属性, 进而首次提出语用身份的概念。基于该定义, 我们可以将身份理解为, 交际者为实现交际需要通过对他人和自我的社会定位而调用的相关语用资源。 2.3 知识观与身份 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很早就发现,互动中的相互活动及理解依赖于交际方能够辨认出彼此所知道的信息并及时对行为及理解进行调整。如果无法辨识他人拥有的知识,并跟自己的知识加以区分,那么就不可能在对话中使用指称形式指示人,地点,事物,也就无法被理解。 知识在社会中的分配是构成拥有某一具体知识形式的知识社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每一个职业,爱好等都可以构成一个知识社区,具有某一共同的文化和专门知识,并构成参与者个人身份要素的基础。同时,很多研究发现,个人身份及社会身份的构建也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知识状况来反映。所以,会话中涉及到知识的话轮对身份的管理和维护非常重要。 3分析与讨论 作为探索性的探讨,该分析部分用到的会话节选皆为已有研究中使用的语料。尽管这些语料来源不同,所研究目的和视角不尽相同。但知识论视角分析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因素考量。 (5) 01 T: What are we going to look for, in terms of doing this 02 ? peer review, what criteria are you looking at> 03 ? (3.0) 04 S1: Aha:: topic sentence 05 ? (2.0) 06 T: Oh::kay:: before that? 07 S5: Thesis [statement. 08 S1: ? ? ? [Thesis statement. 09 T: OK, lets:: make sure youve got a thesis statement. 在这个典型的 IRF(提问-回应-评价)的课堂问答中,可以看出,教师以问句开始话轮,看似是处于[K-]状态,实际上则是通过问题来展示的[K+]状态,并且通过第06行的“ oh::kay:: ” 这样一个肯定的评价,更加明确的展示了自己的知识权威(epistemic authority)。同时,通过第06行的第二个问题,间接展示出自己对于学生第四行的回答并不十分满意,并通过该问题继续引导学生进行第二轮回应(response),并在S5学生回答字后,在第九行又进行了一次评价,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评价了该回答的重要性。在这样一个互动中,教师通过提问,以及数次评价两种行为把自己K+的知识地位比较完整的表现出来。 (6) 语境:博士生开题过程中 01 学生: 嗯, Jackendoff 2005年应该是,他这篇文章里面,他是发在Cognition上面的。 02 教授:对,对对。 03 学生:他说他的parallel structure跟processing是compatible,然后他说processing也可以成为一个component时…… 04 教授:哦,对,他是说他的parallel structure可以和processing,他认为这是他这个系统的一个长处、优点。 05. 学生:对。 06. 教授:但是这并不是说,还要和这个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因为Jackendoff是Chomsky这一派的,他也,虽然也说了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呢,这个这个,不是特别分得开。但是呢,有时候,你总体上还得分一下,不然,要不你有时候就没法操作,因为什么东西储存在头脑之中的,什么东西实际是使用的过程,这两者是两个领域,一个是linguistic theory研究的,一个是psycholinguistics研究的。 在对该会话的分析中,陈新仁指出交际双方都是用了国外语言学学者的名字,并且使用了一些语言学术语,通过这些英语人名和专业术语的使用,二人充分构建了学术背景。同时,在分析中,作者指出仅通过这些信息本身无法断定谁是学生谁是教授,即教师身份无法判断。 但是,如果从知识论视角出发,可以比较明显的发现两者在知识立场上的转换,以及由此所暗示的知识地位。在01行,说话者用一个事实性陈述来展示了一个K+的立场,并获得了听话者在02行的赞同,这对话轮也表明了第一个说话者处于一个较高的知识立场。但是,当第一个说话者开始03行的继续陈述时,被第二个说话者用一个表明知识立场的“哦,对”打断,同时又通过对前一话轮的评价,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知识立场,并展示了自己的知识权威。 在05行,第一个说话者通过“对”,承认了第二位说话者通过前一话轮所展示的较高的知识地位。在第06行,第二位说话者继续对之前第一位说话者陈述的话题进行了更详细的评价,展示了自己的知识优越地位(epistemic primacy),从而延续了自己这种更多知识(K+)的状态。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位说话者通过会话中的评价行为,展示出了更高的知识地位,放在学术环境下,第二位说话者更通过对评价第一位说话者知识地位的评价行为,展示了更高的知识态,从而也就展示了自己的教师身份。 4结论 知识论视角,是会话分析研究的一个最新发展方向。通过会话分析的方法将知识论用于身份研究,可以对现有身份研究的方法和范式做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该文章通过介绍知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于身份研究的交叉,并运用已有语料展示了身份论在课堂或学术语料中,建构身份的作用。更系统的语料收集将会对该类方法在今后的身份研究中提供更坚实的语料基础。 基金项目:烟台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翻转课堂环境下英语教师身份建构》(项目编号:jyxm2016025)。 参考文献 [1] 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与交际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Antaki,C.&W.Sue(eds).Identities in Talk[M].London:Sage,1998:87-106. [3] Benwell,B&E.Stokoe.Discourse and Identity[M].Edinburgh,UK: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4] Tracy,K & Robles,J.Everyday Talk:Building and Reflecting Identities(2nd)[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13. [5] 陳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5. [6] 于国栋.语用学研究:会话分析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03):10-11. [7] Heritage,J.Epistemics in action: Action formation and territories of knowledge[J].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2012,45(01):1-29. [8] Heritage,J.The ubiquity of epistemics: A rebuttal to the ‘epistemics of epistemics group[J].Discourse Studies,2018,20(01):14-56. [9] Raymond,G.&Heritage,J.The epistemics of social relations: Owning grandchildren[J].Language in Society,2006(35):677-705. [10] 吴亚欣,于国栋.汉语中“询问”言语行为不同句法表达的知识论解读[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03):36-45. [11] Drew, P.Epistemics in social interaction[J].Discourse Studies,2018,20(01):163-187. [12] Heritage,J.Epistemics in conversation[A].J.Sidnell&T.Stivers(eds.) 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C].London:Wiley-Blackwell,2013:370-394. [13] Clift,B.Conversation Analysis Cambrid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