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
范文 | 摘要:高等数学的教学如何在限定时间内,有效地传递教学内容是教育的核心课题。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在教学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勇于探索和发散思维。创造相关情境,根据实际情况,提倡在实践活动中探讨相关问题,自主创设问题情境以及有效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高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49-308 “学习从思考开始,思考来自疑问”,打破原有的思路和角度,发现了新的知识点并取得进步。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学的方式。为了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我们必须根据问题建立一种能使学生进入本问题的专属情景,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根据问题主动学习,发现数学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完成从"我需要学习"到"我要积极学习"的彻底转变,使学生成为教学要点的掌握者。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我将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案例来谈谈自己的思想和经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数学源自生活,根据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就是一个知识不断融合交替的过程,如果不能很好的来利用知识,那么在接受新知识时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和阻碍。所以在学生掌握知识后,如何可以让它作为铺路石来督促学生对知识的认可。所以应该换位思考,设置可以促进学生动脑的难题,让学生运用知识进行验证,这样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兴趣就会被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好。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应用性问题:十一国庆期间,街上多家店铺商品打折销售,拟分两次打折。活动期间有三种打折方案:A方案是第一次购物打9折销售,第二次购物打7折销售;B方案是第一次购物打7折销售,第二次购物打9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购物都打(9+7)/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打折方案可以省较多的钱?这样可以将学生都带入到问题当中,因为这个时候,关系到每个人的“钱袋子”。 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育必须使人们快乐,所有教育都必须是有趣的。因此,当教师设计问题时,它们必须新颖独特,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有趣而新鲜。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我们今天来玩个猜金额的游戏,我手中这支大学毕业时,好朋友送我的这支钢笔,大家猜一猜这支笔的价格,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这支笔的金额是35~125之间的某个整数,同学们来猜它的准确价格,猜对的同学,我将奖励他一支一模一样的笔,希望这支笔能陪着这位得到它的同学,渡过美好的大学生活。下面是游戏规则,我将对同学们给出的答案做“往上”、“往下”或者“答对了”的提示,谁能准确,迅速地回答这支笔的价格?在生活中使用有趣的游戏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独立学习,发展技能。情绪态度和一般能力。 3.倡导教学探究实践,自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概念与定理的形成对于学生而言是空洞的无味的,就像随便问一个学生2×3=?,都能答上来等于6,但是要问为什么等于6,很多学生是不知道的,可能有同学说因为乘法口诀里就是等于6。倡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在动手操作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举例:在学习图像的平移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出函数的坐标系、及图像并剪切下来,让学生亲自演示函数在坐标系上的上下左右移动,从而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到移动不只是坐标系的移动。这么一来对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更加有利,相比直接告诉学生概念与定理或者公式、这样的教学更加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和对思考力的提升。 二、创设疑惑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教师若一味地采取单一化不断提问方式教学,一味地让学生不停解决相关问题,这将会让其感到心理疲劳,同时也将会降低其参与探究的激情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提问、练习、考查中也常常有意设计一些"陷阱",证学生在"落陷"后思考得失,明辨是非,加深印象,进而增强对数学问题的"免疫力"。 如:在讲解集合中子集时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例:A={1,2},B={x|ma=1,m=R},且BCA,求m。错解:m=1、1/2,正解:m=0、1、1/2。 分析:本题的错因是学生对"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这一概念不理解,忘记考虑B中的情形,丢掉m=0,这是刚学习集合时常犯的错误,尽管教师强调再三,但学生就是不入脑,通过这道题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强化空集意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学生不仅可以跳出“陷阱”,增强抵御“陷阱”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参与讨论,自我辨别对错,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冲破“问题只有唯一解”的界限。 开放问题情况具有条件不确定,结果开放和解决方案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对于常规问题,未解决问题情况的本质特征在于某些元素的不确定性。它的条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结论通常要求学生在问题的背景下进行自我定位和寻找。它要求学生独立地探索和交流,将不确定性问题转化为多个可能的问题。可以看出,创设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并促使他们突破"问题只是唯一的解决方案"的界限。加强创新动机,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提出新思路,新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以挑战性精神,鼓励学生多样化地解决问题。例如这个开发性的题目:一辆货车撞毁电线杆,交警拍到有2两货车可疑——A货车和B货车,其中目击者中指认B货车和A货车分别占85%和15%。据现场目击证人说,事故现场的货车是A,并对证人的辨别能力作了测试,测得他辨認的正确率为80%,于是警察就认定A货车具有较大的肇事嫌疑,请问警察的认定对A货车吗?试说明理由。 总结 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一种形式,其核心是数学问题,教学情境的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的教学要围绕具体的问题来展开,要让学生将问题本身作为动机,进行主动分析,带入具体情境从而发现并解决问题,把问题串联成整个教学,课堂会由于问题的存在而充满激情,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效率性。 参考文献 [1]夏青.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J]. 文渊(高中版), 2019, 000(008):633. [2]邸全凯.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J]. 新课程(下), 2017(12). 作者简介:张颖,女,1994年11月,内蒙古赤峰市,大学本科,中教二级,数学与应用数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