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审美到立美 |
范文 | 范灵鹃 摘要: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不仅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教师需要加强重视与引导,提高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其创造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其创造思维,为其成长提供有益帮助。本文以对现阶段小学音乐审美与创造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为切入点,提出从审美到立美的教育思路,希望能为小学生创造更加浓郁的音乐学习氛围,为小学音乐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审美与创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49-314 引言 美育教育是新时代德育教育的重点,也是小学生素质教育提升的助力。小学音乐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审美与创造力,不仅对小学生成长有益,对教学也有积极影响。不过,鉴于小学生文化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生活阅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教师必须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一、小学音乐教育对审美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现状 1、认识不足,难以展现音乐之美 由于部分小学音乐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实际教学中在知识与能力结构培养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各个小学生审美与创造能力培养出现不一样的现象。同时,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难以与新课改教学相匹配,在面对素质教育时理解有所偏差,实际教学应付了事,也会导致音乐之美难以体现,教学效果难有突显。 2、分类不明,缺乏因材施教 教学中偏好优秀学生的情况在各个小学比比皆是,即使是重视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也不例外。很多音乐教师本身就对小学生的能力缺乏信任,在面对学生个体差异之时,只会关怀有天赋、表现好的学生,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则疏于管理,最终导致小学生音乐素养发展不一,审美与创造能力培养效果不同。另外,教师缺乏因材施教也会导致很多小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动力和兴趣,甚至自暴自弃,在音乐课上做其他动作,导致整节课教学效率低。 3、理实不合,培养阵地不牢固 从当前了解的现状可以明显看出,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对培养小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并不重视,他们更重视对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对美育教育渗透极少,因而无论是审美还是创造能力效果都不理想。在课堂上,部分教师缺乏与学生互动,对学生的参与度不重视,最终导致学生在音乐课上的情感体验、感悟极少,影响其对音乐课的好感度和能力培养效果。 二、从审美到立美角度探索小学音乐教育对审美与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对策 1、审美为基础,夯实小學生审美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基础 1.1 审美为中心,奠定良好基础 审美为中心是当下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其能促进小学音乐教师深入研究各类促成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期间,选择具有美感的音乐作品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大部分人会认为古典主义音乐才是最具美感的音乐,唯有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才能展现出格调之美。但实际上,音乐作品是否具有美感与很多因素有关,特别是其文化观念、思想情感、音乐手段等是否值得学习,是否有学习的价值才是真正要考虑的,也是培养小学生审美与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从一定程度上讲,音乐作品反映了社会、文化、精神的发展,具有时代之美。教师要从正确的角度来带领学生赏析作品,斧正其审美观念,以正确的审美意识来引导学生,促进其在审美领域的正确发展。例如在学习《民族的舞步》这个单元之时,会涉及到很多舞蹈种类,有秧歌舞、儿童圆舞曲等,而秧歌舞以及儿童圆舞曲中都有其独特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深入挖掘,从中寻找出音乐之美、之魅,继而培养自己的审美观点,为创造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1.2 创设美感环境,落实教育步伐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极具美感的教学环境也是落实审美教育,提升学生创造力的重要环节。小学音乐教师通过教学设施、多种教具、专业素养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中领略到音乐的快乐与美感,继而开拓思想、释放天性,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小学生更容易释放自己,发散自己的思维,继而提高能动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动力和效果,完成“体验——感受——发散——创造”的过程。教师在其中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去培养、锻炼,明确思想体系,使其真正意识到审美与创造能力培养的意义,继而身体力行的践行美育教育。 2、立美为媒介,打造创造力培养阶梯 将内心的情感、体验转化为音乐结构,展现艺术思想与观点,传承个人情感与价值,这就是创造,是赋予音乐新生命的重要源泉。创造为小学音乐教学带来更多的审美实践,也让音乐教学变得更有趣味,更受小学生欢迎。在新课改中曾明确提出要鼓励小学生在音乐中创造,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音乐实践,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创造是他们在审美经验与音乐技巧基础上的灵感迸发,是其“天赋”的展现。即使大部分人难以做到像贝多芬、莫扎特那样赫赫有名,但创造力会让小学生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也会为其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另外,小学生的创造力更贴合生活,更容易发挥其想象力,为其达到以审美促立美境界奠定基础。例如《童趣》这个单元中,有“白鸽”“鸟店”“对鲜花”“捉泥鳅”,这些都是贴近生活的歌曲,更容易带动小学生情趣,激发其创造欲望。表演者可以根据这些歌曲旋律进行“再加工”或者是模拟创造,不仅能增强实践,还能提高其审美与创造的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两者的融合与交汇,避免偏重一点的情况出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结束语 音乐教育是审美与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小学生音乐素养、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加强对两者的平衡教育,以审美促立美,以立美带动审美,继而完成全过程,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另外,教师还要不断探索新技能,以创新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天夏.从审美到立美——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对审美与创造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20(07):185-186. [2]朱晗,王志军.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9(03):90-9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