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
范文 | 孙丽艳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通过音乐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审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在音乐课堂教学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在新时期,教师一定要积极运用律动教学法的方式,让学生在手舞足蹈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律动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关键词:律动教学法;小学音乐课堂;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50-429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人们接触初级阶段的重点。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是获取知识最关键的时期,在语文音乐教学时,由于乐理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通过运用律动教学的方式能够使得旋律更加生动直接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使音乐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心中。本文通过对小学音乐课堂中律动教学法进行探究,详细介绍律动教学的概念和作用,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确保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水平全面提升。 1律动教学的概念 所谓的律动就是由音乐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随后传入日本,并且得到推广与普及。律动教学提倡必须要用耳朵聆听音乐,用身体感受音乐,用心体会音乐,通过有节奏的肢体动作,能够将所听到的音乐进行表达,从而形成强烈的律动。将律动的理念带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与传统音乐教学紧密结合,这也是律动教学的重要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律动教学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身体上的律动,而且还包括音乐游戏,歌舞表演等,小学音乐最重要的学习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在音乐课堂上如果只培养学生歌唱能力和听觉能力非常单一。音乐律动能够充分带领学生的身体,跟随音乐一起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发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时运用律动教学法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2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2.1增强想象力、创造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和生长发育还不够成熟,对一切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律动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主动去玩,去实践,去感悟,培养学生肢体协调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创新个性能力,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运用律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2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基础,也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有效学习。学生们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通过律动教学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看似无规律的肢体律动也可以迎合学生的生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在音乐教学中通过穿插一些不规则的身体律动,可以有效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音乐节奏进行深刻感知。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自由设计动作,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提高音乐欣赏的水平。 2.3增強节奏感 音乐总是与节奏密不可分,音乐教学中有了节拍才能够体现出声音的规律美,所以在音乐律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跟随节拍舞动身体,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更加地顺利。身体动作也非常关键,无论是歌唱还是音乐,学生都会利用身体动作来进行表现。如拍臂、挥拍身体等,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节奏,而绿豆作为身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重要作用。 2.4促进动作协调 儿童时期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通过有节奏的身体律动和模仿各种音乐动作,使儿童从小养成良好。在实际的训练中还能根据音乐的力度和速度来改变自己的运动强度,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从而协调各种动作。为动作音乐表演提供重要的条件。 2.5获得愉悦的情绪 学生围在一起唱歌跳舞会形成非常热烈的教学氛围。由于协调一致的动作也会产生强烈的兴趣。更好完成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律动感,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而律动教学也是引导学生参与的重要形式,促使学生将身心融为一体。鼓励学生将听觉动觉,情感思维紧密结合,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总之律动教学能够使抽象的小学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直观,转变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轻松获取音乐知识。 3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3.1从简单的律动教学开始 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选择简单易懂的音乐进行教学引导,能够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拍而自由表达,如果是低沉的音乐,可以让学生表达不同的音乐感觉,从节奏简单的入手,再逐渐转变为复杂的音乐,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容易和困难,使学生快速入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将律动教学与音乐课相结合 教学规律实践特点,能够让学生对音乐知识产生直观的印象,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音乐课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在律动教学中可以将音乐训练与律动紧密结合,确保课堂教学。更加活泼开放,使学生自由发挥。提高学生音乐接受能力,音乐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不仅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要调整备课进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利用律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身体动作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强化学生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音乐进行自我表达,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 由于音乐律动训练是一项重复性比较高,而且比较枯燥的内容,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活动过程当中需要进行肢体能力训练和软度训练,甚至某一些单一动作需要重复上百次上千次才能够达到标准,学生们在进行重复性的肢体训练过程当中,很容易会对训练活动产生烦躁的情绪,因此也会打击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音乐律动教育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们进行单纯的训练,同时也要提高学生们对于训练的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对学生们进行组合性练习和集体音乐的练习,就可以通过午间活动,早操或者相关校园主题活动来开展活动演出,这样不仅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们对于音乐训练的兴趣和热情,也可以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们的整体学习效果。通过音乐律动,从小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创新发展的水平。 结语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律动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对音乐节奏进行直观感受,通过身体的律动来增强音乐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总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月明. “音”你而动——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的重要性和方法微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20) [2]?闫敏.新课改下的音乐课堂——体态律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青少年日记(小学版). 2017(01) [3]?冯曼芬.音乐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研究[J]. 北方音乐. 2018(2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