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课前预习习惯的研究 |
范文 | 吴昌谋 摘要:课前预习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作者写作情感,在参与课堂教学时能够更好地跟随教师思路对知识展开探索,有效开展师生互动,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研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4-238 引言 所谓课前预习,指的是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课堂知识预先探索的过程;课前预习中,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下一节课的知识内容,不仅可以大致把握整节课的内容,还可以找出潜在的难点和重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久而久之,才有利于小学生自学水平,以及自主探索能力的提升。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且对小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这便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学习预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新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提供整体的规范引导。 一、提升预习重视程度,激发预习兴趣 要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课前预习,提升课前预习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任务之前首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提升学生对于预习课文的兴趣,学生只有在充满兴趣时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课文展开积极主动的思考,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率,促进学生课前预习质量的提高。 二、科学的设置预习作业 小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都会产生探索或者询问的心理;而许多小学生却在课堂上耐不住寂寞,经常走神活动捣乱课堂;而实际上许多小学生对新知识同样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老师的科学引导就变得尤为关键。首先,在数学课堂开展前,老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趣味性的课前作业,保证课前作业的实施,可以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入手,而又紧扣所学知识,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利举措。例如在三角形的学习中,学生难免会产生疑问,只有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吗,其他图形有没有,由此,老师便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联想一下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地方,通过手动测试其是否有稳定性;并且再拿四边形、五边形等作比较,验证三角形稳定性的真理。这种趣味性参与的途径,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解决学生家庭预习或者课前预习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三、应保证课前预习设计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多数老师片面的认为小学低年级阶段,许多数学知识过于简单,没有预习的必要;导致缺乏预习环节,而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导致学习环节的脱节。由此,老师应该制定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生涯的预习学习计划,让学生在预习中,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问自答以及自己制作数学学习用具等途径,来丰富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梯形的面积公式学习中,便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手动操作,制作梯形验证求解公式,由此,学生便可以以一块长方形为材料,沿着两个对称的项点切割掉两个三角形,剩余部分便是梯形,然后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就剩余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再与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验算;这种自主实践操作的预习途径,可以更加有效的带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的引导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会涉及简单的几何学习、方程知识、代数知识、应用问题等多方面知识,而在不同的预习学习中,恰到好处的选择有效的预习策略,就变得尤为重要。第一,阅读圈点法。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阅读题意的过程中,做好重点知识的有效圈点,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起到提示和醒目的作用,还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例如在概念性知识“倒数”“自然数”“三角形”“直线”等,诸多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中,便可以通过圈点关键词的作用,减少过去的混淆状态,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第二,实验探究法。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十分有限,由此,在预习中,如果缺乏系统的指导,学生在理解和消化中,难免存在一定的阻碍。借助实验探究的方法,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现状的基础上,进行预习提纲的制定和引导,让学生可以清晰明了的把握预习顺序。例如在几何知识点、线、面、体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预习学习顺序,让学生细致准确地把握具体知识内容。 五、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实现自主预习的方向和原则 首先,老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年龄情况、进行预习难度和进度的递进把握;以不同的知识点作为切入点,针对性的开展学习方法和预习策略的应用,例如需要记忆的数学知识,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加深理解;逻辑性较强的应用问题,可以借助方程来解决等等,由此才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其次,还应遵循及时性和强化性原则;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关注学习细节,且小学生渴望得到周围的关注和老师的鼓励,由此,适当的鼓励和有效的激励,又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利措施。再者,就是系统性原则;小学生的自觉性较差,贪玩不好学是许多小学生面临的问题,由此,做好有效的监督和督促,就变得尤为重要;在学校里,老师可以做一定的监督管理工作,但是在家里,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往往会疏忽对学生的预习监督和指导;由此,这就要求家长和学校联手,制定并且不断完善预习指导和监督机制。最后,还应本着边实施边优化的原则对遇到的问题不放过,保证各类数学新知识的学习,能够形成闭环。 结语 课前预习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课前预习任务安排时应当注意到当前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预习任务,培养学生对于课前预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效的自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注重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双方共同努力,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促進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素娥.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5(17):172. [2]马长珍.小学数学教学课前预习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2(32):1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