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历史教学中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
范文 | 张国英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环境下的重点教学任务,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要在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针对初中历史学科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向,提出了初中历史学科素养教育的落实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093 引言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针对历史教学的改革发展进行分析,引入创新发展理念,对教育教学评价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历史教育规划,突出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发展特色,真正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教育指导,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教育实践中人才培养综合质量。 1.树立唯物史观,学习核心理论 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历史真实存在的,是客观的,不会以任何人为转移。学习历史除了要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要研究历史是沿着什么客观必然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历史教师要清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些观念都是我们研究和学习历史教学必须要认识和学习的内容。唯有在这种理论基础上才能够更加正确地认识历史,更加准确确地将核心思维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将历史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告诉学生,在整个历史过程中,这些知识点展现出来的是怎样一种核心理论。这种核心理论,教师可以先告诉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去感受。但更好的是教师和学生在历史教学中一起探讨,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理论,加深学生对核心理论的认识,让学生在以后的历史学习过程当中,能够自觉主动地运用核心理论,建立唯物史观。相对来说,这种纯理论的知识教学显得比较枯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教育契机,利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让这些枯燥的理论变成有趣的历史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吸收。例如,通过学习西周时期的“学在官府”、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明清的“八股文”、近代历史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不难发现,教育理念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对这些知识的讲述,为学生分析教育发展和演变的原因、过程等,深化学生对教育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树立唯物史观,学习核心理论,是优化历史教学的前提条件。 2.引入历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形成历史解释,培养史证意识 大多学生对历史故事都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来设计教学情境。譬如在贞观之治的学习之中,教师可以选取唐太宗与臣子魏征的故事当做引语,唐太宗心爱的鸽子由于魏征故意拖延时间而憋死在自己怀里,唐太宗虽伤心却并未治罪于魏征。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故事作为切入点,创设“唐太宗不处罚魏征的原因是什么”、“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帝王”“唐太宗在位期间做了哪些事”“怎样评价唐太宗”等等问题情境,虽然历史人物距离现在比较遥远,但是故事的引入让人物顿时有血有肉起来,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一位仁明的君主在位期间必然做过许多有利于民的政绩才创造出贞观盛世的壮丽史诗,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历史要比茫然地接受知识有用得多。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并且可与历史书上曾学过的文景之治等进行比较,让学生深入思考盛世出现原因,在熟练掌握贞观之治内容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独立自主分析历史的思维能力。最终形成历史解释,并达到培养学生史证意识的目的。 3.引入时事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体现民族精神的史料,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并通过感受内化为自己精神品质的一部分,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将历史知识与时事政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时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逐步促进学生正确历史价值观的形成。另外,在历史长河中,民族精神历久弥新,对当代社会有很强的借鉴和现实意义。例如,教师通过结合我国人民奋起反抗共同抵御外敌的历史事件,对钓鱼岛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这不僅激发了学生的民族热情,还彰显了民族精神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对相关时事的分析中,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意义,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4.在提高学生参与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初中历史课本的内容大多都比较简略,学生会觉得枯燥。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历史教育素材,如在新闻、书籍甚至电视剧集中都会有所涉及,尤其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学生都有所接触,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的这些故事,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比如在三国鼎立局面的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先用五到八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学生分享三国时期的故事,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故事发生的时间进行排序,让学生利用三到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简单的设计一条三国时的时间轴线,简洁明了利于背诵即可,并挑选出优秀的作品,经教师修改补充后在班级内传阅学习。 并与历史知识相对应,让学生大致了解此阶段的时间轴线。然后,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将学生分享的知识对应到课本中去,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将大致的时间轴线记牢,着重把握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作用与影响,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从而形成时空观念。 结论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环境下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且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积极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历史知识体系,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意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