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挖掘区域文化优势,构建新农村精神家园 |
范文 | 饶紫丹 欧金鑫 饶伟君 中图分类号:G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295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目前中学生大多沉迷于新媒体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网络游戏、短视频等,而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逐渐缺失,民间文化(非物质遗产)逐渐没落,或者崇洋媚外,或者夜郎自大、或者不辨是非、或者逞一时之快、或者金钱至上等等不良思想在腐蚀着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意志力薄弱的青少年,而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在西方文化、腐朽的社会意识等的冲击下,尚未完全确立,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课题意义:如何寻找和利用学校的、民间的、基层社区的、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网络新媒体等载体来传播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可以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弘扬社会正能量,亦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更是关系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能否健康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预期成效:通过调查研究,能够发现在现有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在进行优秀文化方面的教育与传承存在的不足或长处,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传播载体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正能量、社会主义价值观等的传播和教育渗透,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提供方法和途径。 二、实施的方案和实践 研究目标:采取怎样的方式让学校、家庭、社区同时发力文化熏陶,引领青少年身心发展。探索社会层面怎样利用新媒体培养和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 研究内容:学校教育如何让文化熏陶、思想教育更接地气;社区教育怎样弘扬和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引导家庭教育。怎样利用新媒体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拟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挖掘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的最高效载体或方式。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走访调查法、网络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 研究步骤:1、组建课题团队;2、研究课题设计的具体内容与步骤以及分工;3、制作调查问卷并发放、收集、整理、归纳;4、采访对象及问题的确定和设计;5、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6、形成研究报告。 特色与创新:特色:农村社区及学校如何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地域优势进行文化建设和文化熏陶。创新:怎样建设和建设一个怎样的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载体文化传播体系;如何利用新媒体培养中学生的文化自信。 实践过程:我们课题研究团队自2020.07月通过课题申报审核、顺利开题后,在团县委、学校老师和热心志愿者们的支持和协调下,结合我校及区域实际,经团队成员共同研究商量,慎重地选择了关于《中学生文化自信载体研究》。后来,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根据我校所处边远农村地区,学生多为农村子弟,以及周边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实际情况,遂确定研究课题为《挖掘区域文化优势,构建新农村精神家园》。 课题研究方向确定后,我们团队内部首先进行了任务分割。陈浩明负同学责组织活动,合理安排调查走访时间地点;罗荣华同学主观调查研究,发放和收集调查问卷;汤玉洁同学负责实地考察组织和撰写调查报告;饶紫丹同学(课题主持人)负责统筹协调并制作调查问卷(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 在本次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小组主要在长沙县金井地区范围内展开调查研究。我们在本区的初中和高中发放调查问卷,在学生家长中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利用节假日,我们走访了长沙县烈士陵园、杨立三故居、柳直荀故居、李维汉故居,调查了解每年参观访问红色文化基地的人数,当地百姓对他们的认知度。 同时我们又到了承祖寺、白马寺、龙潭寺、明月庵等当地比较有名的佛教宗教场所包公殿、赤马殿等,观看宗教活动,和参人员并进行交谈了解。 我们攀登龙头尖、参观湘丰茶叶基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乐华交谈,向社区领导了解文化建设。 最后,我们整理调查问卷,走访记录,思考当地居民精神生活,进而深思这种原生态的文化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 三、研究的成果和反思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在各个村部和居民比较集中的社区,有比较完善的锻炼娱乐场所,比如篮球场、图书室(农家书屋)、社区卫生室,和简单的健身设施。还有宣传橱窗,一些比较显眼的建筑物上有文化宣传壁画(但时间久,比较成旧),到处悬挂宣传标语。上个世纪90年代,民间和政府合力修葺和重建当地有名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专业的佛教人士主持。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比如修建长沙县烈士陵园,修葺维护杨立三、李维汉、柳直荀等名人故居,使其成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活动场所比较单一和集中。都是篮球场,和广场,少数有室外乒乓球台。因人员居住地的分散,并非每个村民小组都能享受到这样的福利。 活动对象比较单一和固定。活动场所的单一,决定了参与有益文娱活动对象的单一性和固定性。 活动开展缺乏多样性和广泛性。基层政府和社区不热衷较大型文娱活动,活动数量少,项目单一,参与对象单一,缺乏多样化和广泛性。比如我镇多年来唯一的大型文娱活动就是篮球赛,对象仅仅是青少年和单位少数职工。缺少针对农民群体和中老年群体的文娱活动。 思想文化建设形式单一而僵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和建设,仅停留在宣传壁画和标语等简单形式上,缺乏其它有效的方式,使之深入人心。 地域特色文化保护和宣传力度不够。比如地方品牌罗代黑猪濒临绝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滚灯车已渐失传(双江中学还有一个陈列室),皮影戏无所见,当地山歌无所闻,豆腐百叶质量良莠不齐。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经思考研讨后认为,认为有一些有效解决的方法:加强地方政府和社区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文化站的作用,提供资金支援和制度保障,开展多样性的活动,具有周期性和常态化,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到有益的文娱活动与比赛中来。 比如在居民集中地区建设具有综合效益的活动场馆,居民较分散的地方建设露天活动场所;可以开展周期性的、多样化的体育文娱文化比赛,劳动技能比赛、农民文化艺术节、民间书画艺术比赛,五好家庭、学习型家庭、最孝顺儿女等的评比,可以联动当地中小学进行展览,先进事迹演讲、开展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等。 随即我们将此研究情况及相关建议以书面形式反馈给学校和社区组织,得到了各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待本次课题研究结束后,我们还将持续跟进观其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