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融合家校社区资源,共谱劳动教育新乐章
范文

    叶瑞珍

    摘要:在新时期背景下,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教学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有效的深化,素质教育指导方针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保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之中,因为劳动教育长期受到忽视,针对其进行的改革和完善落实频频受阻,影响到学生的劳动教育进程。在本次研究当中将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家庭+学校+社区”的劳动教育综合策略,以期能够促成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深化,令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家校社合作;小学劳动教育;策略探索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6-362

    劳动是做人的根本,历来被舆论定位于美德范畴。一个厌弃劳动的人是没有出息、无法自立于世的。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人格的陶冶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一个人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要在校园生活近20年,“生活即教育”,他们将在这里涂就耀眼的青春底色,铺下人生观第一块端正的基石。劳动只有融入他们的生活,才能生动活泼,收到实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劳动教育方面的课程会对其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水平、养成坚毅品质有关键性的影响。借助学校、家庭、社区的三方联动,从校内教育、家庭鼓励以及校外实践三个视角出发,全面强化小学生的劳动技能,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习惯、掌握劳动技能、提升道德修养,具体来说,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视角:组织创设课程,促进智力实践同步发展

    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是展开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加强小学生的劳动素养,深化他们的道德素养、爱国情操等等良好的精神内涵,满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求。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推进:

    1、课题引领:学校成立了劳动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劳动教育研究课题。把劳动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引起师生、家长的关注和重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如利用学校的德育特色活动“相约升旗礼”进行有关劳动方面的国旗下讲话,结合班会课给学生灌输“劳动光荣”的理念,让“劳动”观念深入人心。

    2、体验劳动的乐趣

    学校给每班分配种植基地,每天由相关的班级负责管理,对长势良好、花开鲜艳的班级学校进行表扬鼓励。在校园内建立劳动种植基地,设立劳动周,由各个班分周次轮值。在种植基地上种植各种蔬菜、水果,如玉米、水稻、苦瓜、花生、提子、豆角、萝卜、西瓜、南瓜、蒲桃、嘉宝果、柠檬等常见农作物,利用劳动实践课或轮值周时带领学生动手清理杂草、翻松土壤、浇花灌水等,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认识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性,感悟生命成长的神奇力量。在收获的季节里把各种蔬菜、水果分给全校师生分享,一起感受到收获的成功与喜悦。

    3、创作与创新,劳动更闪耀

    充分利用与发挥学校资源,使劳动之花开得更灿烂。鼓励老师动手制作共享书屋牌、办公室牌、制作家居小摆件等,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可以创造美,我们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去实现。有了这种认识的基础,可以利用美术课程与劳动教育教材的“手工劳动”环节展开,鼓励孩子们在母亲节、劳动节、国庆节等等有代表性的节日里,通过绘画、废物利用制作装饰品等手工劳动活动,制作手工作品,向亲爱的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提升活动的意义。

    二、家庭视角:鼓励参与家务,形成良好生活劳动习惯

    家庭劳动教育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老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小学生们的一些劳动知识,鼓励他们回家之后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做到生活自理,并随着年级的增加,适当提高要求。这一过程也被称作是“家校合作”,能帮助小学生逐渐成良好生活、劳动习惯,并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是学校教育的实践和初步升华。

    首先,针对年级较低的小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先从“自理”做起。例如,整理自己的书包和上学需要的学具、认真叠好自己起床之后的被子、洗自己的红领巾和袜子等等,这些简单的小活动都能够帮助小学生们奠定自理意识,且基本都是家庭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活动项目,能够初步感受到家长为自己的成长做出的點滴的努力。

    其次,针对年级稍高的小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学会“分担家务”。年级稍高的小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理意识和自理习惯,因此,可以鼓励他们参与到家务劳动当中,例如,帮父母盛饭端菜、打扫房间、用洗衣机洗衣服等等;如果是六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鼓励尝试做简单的饭菜。这些活动可以令小学生们从劳动中感受尊老敬亲的情感,并巩固良好生活习惯;另外,分担家务的劳动中,也有助于促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家长的配合,以期能够保证小学生的家庭劳动得以顺利展开,除了巩固学校的劳动教育效果之外,也给后续社区劳动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社区角度:接触现实社会,提升积极社会实践能力

    接触现实社会的劳动活动可以涵盖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所谓“自然”,就是接触大自然的生物、植物;“人文”就是接触社会上的不同年龄段的人和事。前者可以针对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后者可以针对高年级的小学生,分层次展开,帮助不同年龄的小学生强化实践能力。

    首先,“自然”劳动。可以将校外资源活化起来。争取学校周边的农田资源或种植大棚作为学校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把参观和实践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个人或班级的奖励,提高孩子们劳动实践的兴趣与荣誉感。

    其次,“人文”劳动。高年级的小学生可以走进社区老人中心、社区居委会等等,展开“志愿者”劳动,帮老人整理房间、为老人表演节目、清扫居委会办公室等等,加强交流能力、提升劳动素养,在完成活动之后,鼓励小学生们撰写活动心得,组织交流班会,相互讨论交流,实现良好拓展。

    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社区”的劳动教育综合策略能够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面的劳动教育资源创新、优化地利用起来,并将其转化成对学生进行理论、实际相互融合的教育实效,令学生能够真正从学校教育转移到社会教育中,劳动教育能够随之真正深入学生心灵。

    参考文献

    [1]程宝伟.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基本内涵与实施路径[J].现代教学,2020(06):28-32.

    [2]岳文果,李逸.强化劳动教育 促进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解读[J].甘肃教育,2020(11):10-11.

    [3]刘潞,李海云.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偏失与匡正——家校协同视角[J].中国德育,2020(02):15-17.

    [4]眭定忠.家校社联动:让劳动教育成为一项基础性的育人工作[J].现代教学,2019(003):24-2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