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
范文 | 叶春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核心,以教材为载体,立足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良好品质,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文从核心素养实施中呈现的问题、提升核心素养的侧重点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立足核心素养设计教学建议,引领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开放、立体的“大阅读大课堂”。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健词:核心素养;多元整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210 一、核心素养实施中呈现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认知不全面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对语言、文字、文学以及文化维度进行转化制定出的育人目标,很多教师依然停留在三维目标思维角度设计教学,忽视核心素养的培养;部分教师虽然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设计中,但并没有实际价值。 (二)教学内容零散不統整 部分教师缺乏对教材深度和广度的探究,导致未能精准把握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本质,在议题、建构、共识方面存在困惑,碎片化的知识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没有架起知识沟通的桥梁。 (三)读写分离现象严重 读写结合流于表面现象,缺乏有效整合,导致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失衡。 二、提升语文素养的侧重点 1.进一步树立语用观 教师要以“运用”为目标,以“学习”为过程,引领学生走进语文,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点,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重建知识体系,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从积淀的历史文化中内化个体知识视野。 2.培养语感丰富积累 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是推敲、感悟、内化语言的实践过程,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多元化朗读文本,在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语义,自主建构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文化品位。 3.问题引领提升思维 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抓住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借助细节型问题,培养思维的严谨性;运用主旨型问题,培养思维的完整性;依托拓展型问题,提升思维的发散性。由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慧,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4.拓展阅读实现传承 “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教师要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坚持“一篇带多篇”。创设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读中积累方法,增强阅历,实现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三、立足核心素养设计教学 在关注核心素养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意识,紧扣语文核心素养,开展多元整合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开放、立体的“大阅读大课堂”,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全面深入把握教材体系 一是读全套书,全册书。关注人文主题与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语文必备知识及关键能力的布局、“读”和“写”的体系的建构、学生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主线的安排;二是读大单元。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知识体系。理清、处理好单元内部不同板块的关系,务实进行大单元整合教学;三是读课文。树立“大文体”意识,关注文本独特的价值、课文系统的完整性。从而实现完全读懂教材的目的。 (二)围绕核心制定教学目标 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以提高文化知识为目的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以引导学生自学为目的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主体参与为目的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抓住文本的字词,句子,思想情感制定知识与能力训练点,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 (三)整体教学突出横纵联系 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整体。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整合,从单元主题出发,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整体框架,掌握作者谋篇布局的结构和表达特点;再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化和研究,变零散的教学方式为整体教学方式。 (四)主题式教学实现纵向联系 “主题式”大单元整合教学就是在把握教材双主题的基础上确立议题,选择文本建构语群,抓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开展整体阅读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有:“单元预习课”主要承载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任务;“精读引领课”遵循“1+X”的思维,即从单元文本中确立一篇中心文本进行课内精讲获得阅读方法,再运用方法阅读同类文本,加深对文本的感知,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构建三位一体化的阅读体系,实现一课一得,一课多得;“组文阅读课”加深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和记忆,实现在课内进行大量自主阅读。 在设计上要聚焦阅读主题,对文本进行横向勾连。初读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本单元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精读,学生集中精力围绕中心文本进行阅读,为其它文本阅读搭建支架;跳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和主题阅读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单元多篇文本渐进性跨越,使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建构。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自然之趣”中以《四季之美》为中心文本,课前预习:梳理文本的结构思路,把握写景对象及其特点等。精读引领:在初读的基础上,按照“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结构进行宏观建构,再聚焦不同时段和不同景致进行微观分析,扣住“物”和“色”两个重点,多元朗读把握四季的独特韵味,感受自然之美,匠心独特。群文阅读时采用跳读的方式,围绕“求同”“求异”两条主线,进行系统性建构。在“求同”中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在“求异”中感受单元文本的独特之处,从而感受到作者独特的匠心,进而感受到即使同类主题、同类题材,匠心不同,带给人的阅读体验不同。 (五)经典阅读培养人文底蕴 文以载道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引导学生从小阅读经典,感受文学的魅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体味责任与担当。如:通过阅读《平凡的世界》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精神,获得人生启迪。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了解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之间真挚的爱情,王熙凤的泼辣、阿谀奉承,四大家族奢侈奢靡的生活,荣辱兴衰。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读书,读好书。 (六)读写结合提高语用能力 阅读和习作构成了教材的主体。教师首先全面掌握教材编排体例和单元设计特点,提高对阅读和写作训练的认识;其次,以文章为载体,深入研读,找准读写结合的枢纽点,设计写的训练;最后做好单元的融合,实现“读中悟法,品中悟写,写中创新”。 总之,教师将核心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引领学生在走进文本、亲近文本、体会感悟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徐银银.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困境及培养路径[J].文学教育2018(8) [2]肖婧.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J].期刊2020.(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