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生校园欺负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
范文 | 李梓娜 夏庆国 摘要:学校欺负行为是当前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国际性热点课题。大量研究表明欺负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危害,并对欺负行为做不同方面的干预研究。笔者根据所在学校的情况,试图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分别从家庭、学校、同伴、个体以及外界媒体探讨初中生校园欺负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因此提出了相对的应对措施,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初中生校园欺负行为;原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224 学校欺负行为是当前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国际性热点课题[1]。19 世纪70 年代初,北欧地区最早开始了校园情境中欺负问题的系统研究。随后的20 多年,这一问题陆续引起其他国家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关注[2]。国内对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中小学教师及家长对学校欺负问题缺少系统了解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等学者近几年从事我国学校欺负问题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欺负行为,指的是:某个学生在某段时间内被一个或多个学生反复或持续地施以负面行为,这种行为包括语言上的辱骂、威胁、嘲笑戏弄等,以及身体上的踢打、抓咬和勒索、抢夺财物等。一般将欺负行为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两种类型:直接欺负包括直接身体欺负和直接言语欺负。直接身体欺负指踢、抓、咬、推搡受欺负者及勒索、抢夺、破坏其物品等身体动作行为;直接言语欺负指辱骂、讥讽、嘲弄、挖苦受欺负者等言语行为,间接欺负是欺负者借助于第三方实施的精神欺负行为,如运用人际关系或关系网络来孤立、冷落受欺负者,背后说其坏话、散布谣言和社会排斥等给受欺负者以精神上的打击。 研究表明,欺负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经常受欺负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焦虑、孤独、学校适应不良等,严重者甚至导致自杀。而对于欺负者,长期欺负他人可能是日后攀力犯罪和行为失调的征兆.这正是促使人们对欺负行为展开研究的原因。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报告的受欺负的比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而欺负他人的比率,女生随年龄的增长而有下降趋势,男生则呈上升的趋势(只在14岁刚上中学时有一点下降)。我国学生在初中阶段受欺负者和欺负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2.4%和2.6%,其中严重的受欺负者和欺负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7.l%和0.5%[3]。 笔者处在乡镇结合的初中学校,生源也比较复杂。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会遇到各种各类的学生,而有一类学生受到关注:胆小,敏感、焦虑,自我评价低,这类的女生经常会觉得人际关系不好,而深聊下去,却发现部分女生或多或少受到同学的欺负,表现在语言上的嘲讽,与其他同学联合孤立等。而这类男生也容易受到班上比较强势的男生的欺负,而有另一类欺负者常常以各种方式欺负他人,如群体殴打、勒索钱物、破坏物品、言语侮辱、威胁、散布谣言以及对他人进行群体排斥。可以说,学校欺负行为在任何学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那么造成欺负行为产生的因素是什么?当面临这类学生,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 一、校園欺负行为产生的原因 导致欺负行为发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对初中生欺负行为产生原因的理论观点可以追溯到社会学习与社会角色理论、埃里克森的同一性危机理论等[4]。在教育工作中,笔者从学生的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同伴关系、个性特征以及外界传媒五个方面来探讨其对欺负行为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对个体早期行为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azler认为学生在学校所表现的欺负行为往往是不良家庭环境和不良教养方式的结果[2]。 因为个体早期很少有机会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其他人进行比较,因而很容易习得家庭内的不良的行为方式:如欺负行为。而国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有较高的相关。NancyB.Miller 等的研究证实父母如果经常对小孩采取强迫、威胁、生气、责骂、拒绝排斥等教养方式,小孩也会经常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倾向和反社会倾向[5]。在笔者的咨询工作中,小A便是一个有欺负行为的学生。爸爸的暴打让其形成与别人相处也是通过暴力的方式来表达。而关于受欺负者,有研究表明,受欺负者与父母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其父母对孩子通常是拒绝、溺爱或期望过高,但这种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存在性别差异。另外,在家庭结构方面,受欺负者的父母的经济地位比较低,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上的劣势与欺负者心理上的优势构成了一种力量上的不均衡,而这也正是受欺负发生的前提。 (二)学校环境因素 欺负发生率因学校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这显然不是个体或家庭因素造成的,而与学校的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其中,校氛围和教师对待受欺负的态度与学生受欺负的关系最为密切。Smith认为,学校是否有反欺负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欺负的普遍性。不同的学校准则和学校风气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儿童受欺负发生的情况。此外,OlweuS的研究发现,课余时间监督的教师越多,受欺负发生的比率相应也越低[3]。在欺负情境中,教师对待受欺负的态度和行为,也影响着受欺负的发生。 (三)同伴因素 在影响欺负行为的因素中,同伴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初中这一时期个体的同伴关系和同伴交往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较少或不进行同伴交往的个体就难以获得正常的人际交往技能,很难感知到他人的思想和观点,进行观点采择。因此,卷入欺负问题的个体无论是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都会因早期同伴关系不良导致一些行为和心理问题。大量的研究发现,被同伴拒绝的个体攻击性强,喜欢打架,在学校经常不遵守纪律,同时被拒绝个体在心理上表现出高焦虑、压抑、孤独以及低自尊等不良适应[6]。 (四)个体因素 1、欺负者个性特征 研究者常把那些在一定时期内经常欺负他人的个体看作欺负者。欺负者除了在身体或生理上具有某些“优势性”特点外,他们的气质、价值观、社会认知特征也表现出与一般人不同的特征。欺负者具有某种程度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使得欺负行为得以“现实化”,这种较高的自我评价同欺负者通常具有的体力优势和较高的自尊是一致的[7]。此外,欺负者对自我冲动性的评价远低于一般人,而且在情绪化方面的得分较商。受欺负者则对自己的智力与社会交往能力评价偏低,在社会关系中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2、受欺负者的个性特征 研究者发现,受欺负者通常具有某些消极的自我概念或自我认知、自尊较低、缺乏自信是其显著特征[3]。一些研究指出,这可能与受欺负者通常身体脆弱、有某种身体缺陷或特殊的生理特点有关,在其他方面,他们往往具有较低的自我评价,表现出浓重的自卑感。笔者发现,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受欺负者也往往是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过低,大都觉得自己是一无是处的人,并且对人际关系敏感,多疑等特点。 (五)社会传媒因素 大量研究己经证实,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增加公众的攻击性。当今的影视作品及网络游戏等大多含有暴力情节,且相关的情节描述越来越细致,青少年模仿影视情节犯罪的报道更是时有耳闻,网络暴力游戏也是深受初中学生的欢迎,可见,影视传媒中的暴力渲染也是导致个体校园欺负以及欺负行为增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校园欺负行为的有效应对措施 欺负行为本身是个体与其所处“生态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是个体某种人格倾向与特定情境的“整合效应”。因此,对于欺负行为需要采用较为合理的干预。笔者主要从学校与家庭层面、班级以及个体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净化校园环境,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大量欺负行为的发生,是因为有一部分欺负者有意通过欺负别人来获得一定的“社会鼓励”(如同伴中的强势地位)。反欺负活动应该致力于重建校园环境,增加欺负者所得到的消极反馈,削弱其得到的“社会鼓励”。首先学校老师要重新认识欺负行为产生的消极后果,鼓励校方人员参与讨论,使教师能够重视欺负行为对卷入者的严重影响,其次,了解本学校中发生的欺负行为的实质和普遍程度,可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然后,学习如何正确处理所遇到的欺负事件,在此基础上制定干预计划,增强对欺负行为多发场所的监管。 同时加强家庭教育,改变家长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心理成长。学校还可以通过向家长介绍有关欺负问题的研究,使家长了解欺负行为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危害以及欺负和受欺负人格倾向在欺负行为中的互动作用,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活动,例如亲子活动等,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和联系,同时也要发放读本、开展活动等形式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方式密切影响着孩子,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是榜样。 (二)创造和谐班级 在班级层面的对策应该是面向班级中的全体学生,形成和谐的班级群体,为受欺负者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具体措施有:制定反欺负的班规:通过角色扮演形成学生对受欺负者的同情感;开展合作学习,建立互帮互助的积极关系等。同时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班会课,针对欺负者和被欺负者共同特点设计一系列有意义的班级活动,在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同时,教学生学会正确应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边的欺负行为。因此,班级层面干预的核心在于通过在班级中激发每个学生参与制定反欺负规则,并将这一规则公之于众和监督执行,使学生共创良好班级氛围[8]。通过相关活动使学生尽可能广泛与伙伴们形成相互依赖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在笔者所在学校,以欺负行为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主题的班会,包括了认识欺负行为、调控自己情绪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和谐班级氛围。 (三)个体层面 对于欺负者或者被欺负者而言,心理辅导都是一个能促使个体理性处理问题,更好成长的方法之一。除了学校班主任之外,心理教师可以当事人进行多次约谈,对于欺负者而言,首先要改变欺负者的认知,意识到欺负行为来源哪里,然后对其行为纠正,在双方协商下制定契约,鼓励欺负者的其他积极行为,消除欺负行为。认知与行为疗法相结合促使欺负者更好成长。而对受欺负者而言,更多是鼓励受欺负者面对自我,提高自我评价,增强自信,更好的處理人际关系等。对于严重受欺负者还可以在约谈的同时成立同伴支持小组来改善受欺负者的状况。同伴支持小组是由严重受欺负者提名建立的一个支持团体,一般由 4- 6 名学生组成,其中包括在欺负行为发生时的欺负者、旁观者和支持者。由于团体成员成分的不同,他们不知道被选中的原因,团体的任务是帮助这些成员在学校生活得更愉快,让团体成员理解被受欺负者的心情,并提出帮助建议,同时要求成员每周汇报一次他们的进展,把进展归功于他们的建议和帮助,鼓励他们继续帮助受欺负者。 对欺负进行干预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是在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创设学生间互相尊重、彼此接纳的情境和氛围,通过活动引发学生间积极的同伴互动,使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各方面均受到影响,进而促进其人格特征的改善,从而使欺负干预达到较好效果。而作为教育者,除了创造和谐的氛围外,同时要真正理解学生内心需求,看到不管是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他们都能够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 山东师大学报 2001年第3期. [2] 黄会欣.初中生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研究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2005届. [3] 任丽娜.初中生校园受欺负者的干预研究 山西大学硕士论文 2007届. [4] 陈世平,乐国安. 国外关于学校情境中欺负行为的研究进展[J].天津师大学报,1999;4 [5] 毕旭军 李永超 初中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山东精神医学2006年第19捐第2期. [6] 王美芳,张文新.中小学中欺负者、受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 [7] 雷雳,张雷.初中生受欺负状况的某些预测变量[J].心理学 探新,2002,,2(4). [8] 雷雳,王燕、郭伯良、张雷,班级形式范式样对个体行为与受欺负关系影响的多层分析,[J]心理学报,2004,36(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