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范文

    杨林

    摘要:实验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集观察、思维、想像、分析、概括、探索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开展课外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并结合科学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与实践,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技能,又能尝试到探索式学习的乐趣,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关键词:实验教学 实验素材 设疑置疑 实验装置改进 探索学习自觉求知 课外实验 自制教具 科技小制作 科技小发明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365

    所谓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一般是从两个方面着手:科学实验、课外科学拓展活动。

    一、实验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集观察、思维、想像、分析、概括、探索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在实验教学中,我在上课前除了要做好演示实验以外,还要认真挖掘实验素材,针对实验的每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多方面设疑置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回忆、讨论,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这样学生就会把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成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激活他们创新思维。

    如在做斜面的作用的实验时,首先启发学生,让学生讨论如下的问题:①实验需用哪些仪器?②如何组装仪器?③如何利用这些仪器实验?④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在演示时,我在改变提升物体的重量的同时,装着有意无意也改不了斜面的坡度,使学生产生一些疑惑:①斜面有什么作用?②为什么要改变提升物体的重量?③斜面的坡度要改变吗?④操作是否有错?错在哪里?这时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也不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也不急于评判,让学生在辨析讨论中得到评判和修正。使学生认识到原来要研究斜面的作用这个问题,应该要这样做:斜面的坡度不变,通过改变提升物体的重量来研究斜面具有省力的作用;不改变提升物体的重量,只改变斜面的坡度,来研究斜面省力与坡度的关系,分这样两个部分进行试验。这样,通过“推测→实验→设疑→讨论→归纳→总结”,不但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拓宽视野,还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演示实验一般具有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的特点,但教材中有的演示实验往往并不是最佳方案。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上课时开展了对课本的实验装置改进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分析教材中实验的不足,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方法,使之更加完美。

    比如:在做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的实验时,我先让学生按照教材提示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我提示学生:玻璃杯中的气体能够像倒水一样倒在蜡烛火焰上,使蜡烛火焰熄灭。为了更直观地表现这个过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改进这个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回忆、讨论,然后小组提出实验改进方案,经过筛选,选择最佳方案。最后在我的引导下,确定改进实验的方案:在一个大烧杯中放上长短不同的三支小蜡烛,点燃,然后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像倒水一样倒进大烧杯中,这时最短蜡烛火焰先熄灭,过一会长一点的蜡烛火焰再熄灭,最长的蜡烛最后熄灭。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气体能够像水一样从杯底逐渐往上充满大烧杯,使长短不同的三支蜡烛依次熄灭,具有动态感。这样一改,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这种气体的认识。

    3、改演示实验为师生协同实验。上课时我做的演示实验只是一个影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剩下的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因为亲自动手做,改变了“老师讲解——实验,学生看——实验”的模式,它将师生的双边活动协调的组合在一起,更多地鼓励了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更愿意投入,无论是操作、观察,还是分析、归纳,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比如:在观察铁生锈这一部分,学生亲自动手,通过看、摸、闻、敲打,尤其是研究铁锈的导电性比较时,单纯的演示,教师讲得吃力,做得吃力,学生听、看的效果往往不好,如果改为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自行归纳总结出结论,效果就会更好。

    通过上述手段,既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灵感,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力、想像力、创造性力和探索精神。

    二、积极开展课外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由于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间明显不够,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开放活动时间,利用学校充足的实验仪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实验室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进行实验活动。

    1、指导学生做一些实验册上探究性的实验。实验装置的设计或改进、实验操作步骤的优化设计、实验效果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

    2、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兴趣小实验的作用。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做好小实验,如制作小杆秤,搭一个瓜皮小拱桥……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精神,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小实验既能拓展学生思维,又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丰富学生的想像力,促使学生自觉地探索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开展自制教具、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操作技能,利用废旧品,进行自制教具、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的活动。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我设计一些不加任何限制的题目,让学生去自由发挥,自制新颖、独特、有价值的作品,如制作水泄型时钟、自制测力器、花生采摘器…… 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这些活动,让学生去留意、寻找身边的小物品来充实实验器材,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通过一系列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拓宽学生思维空间,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

    4、鼓励、支持学生做课外趣味实验。如:种子发芽的实验,铁生锈的实验,养殖小动物等。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并结合科学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与实践,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技能,又能尝试到探索式学习的乐趣,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文献类型]:期刊

    [文献出处]:《学子(理论版)2015年03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