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索活动 |
范文 | 杨君莉 摘要:科学教育活动是以探索为核心的。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幼儿去主动参与和探索索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好奇心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线,幼儿好动的本性是鼓励其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针——“穿针引线”就是让上幼儿通过观察、试验和制作等活动“亲历亲为”地“搞科学”,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获得科学探索的能力,使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主动参与 科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404 那么,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要如何做到让幼儿有效探索、主动参与呢? 一、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幼儿也不例外。所以,通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产生求知的本能,使之成为探索活动的原动力,就能让幼儿感受到探索学习活动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比如,在《沉下来,浮上去》的活动中,我们会问:“把木片、玻璃、泡沫、铁片、雪花片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哪个会沉下去?哪个会浮上来?”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发现,激发了他们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为了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他们的注意力立刻就被吸引,积极地投入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来。由于孩子还没有定性,是善变的,在表现出好奇的同时,也会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注意力容易转移,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幼儿瞬间表露出的好奇,在它还没有转移之前为幼儿提供一个交流、探索、验证的平台,使他们从无意识的被动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探索者,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 二、利用幼儿的好动,鼓励幼儿主动探索 幼儿是好奇的、好动的,幼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他们有能力通过自身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在《有趣的褪色》活动中,我们让孩子们自己把积木、皱纹纸放进玻璃杯里搅一搅,看看哪个会褪色,哪个不会褪色。他们马上发现积木不会褪色,皱纹纸会褪色。又比如:在《变化的小鱼》中又让他们把蜡笔小鱼、水彩小鱼放在金鱼缸里搅一搅,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到水彩小鱼会褪色,蜡笔小鱼不会褪色。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得出来了上述的答案,这样的方式比老师简单说教或者填鸭式的灌输的被动效果要明显,印象也更深刻。这正印证了“我听过就忘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只有让孩子们亲眼所见、亲身体会,才会理解明白。 三、利用个别幼儿的兴趣,巧妙引导形成群体效应 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那么如何把部分幼儿的兴趣点变成全班幼儿的共同兴趣呢?由于兴趣和人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验、实践活动有密切关系,所以人对自己熟悉和理解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而对完全生疏、毫不理解的事物不会直接产生兴趣,甚至于毫无兴趣。但幼儿容易受到身边小朋友言行举止的直接影响,很容易对原本陌生的事物产生兴趣,形成良好的群体效应。比如在户外活动时,有几名幼儿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些小虫子,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小虫子的呢?这些是什么虫子呢?它们都生活在哪里呢?带着这些问题,全班幼儿展开了寻找小虫子的活动,他们穿梭在草坪上、三叶草里、花丛中、树阴下、墙角边、沙坑里、砖缝里,他们使用的工具可以是双手,也可以是一根小树枝,拨呀,翻呀,当小虫子在草地的不同角落被发现时,全班幼儿的情绪都极度兴奋,进入到一个对新知识极度渴求的状态,此时教师只要加以巧妙引导,幼儿很快就总结出小虫子的许多生活习性:小虫子喜欢在小草、小树下面,而且越是潮湿、阴暗的地方小虫子越多,同时也记住了这些小虫子的样子以及名称。就这样,将几名幼儿的好奇之举引导成为全班幼儿的知识大餐。伴随着这类活动的不断开展,群体效应也不断加大,学习效果也不断提升。有的幼儿带动家长参与进来,全家一起捉蜗牛、捉蜻蜓,找寻相关的资料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发现。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发现中,幼儿获得更多的是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四、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新《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提供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探索活动的条件。活动材料是幼儿主动活动、动手动脑的物质基础,能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材料应该是有利于幼儿主动参与、动手操作、能引发他们多层想象,产生多种变化,并具有多效性的。只有主动地与这些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们让幼儿收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物品,参与“有趣的轮子”为主题的探索活动。薯条筒、面纸盒、饮料罐、透明胶带等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积极收集来的,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他们不断积累着经验,从而也引发出更多的问题:我找的是什么东西?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用?然后带着探索问题的兴趣进入活动,探索出圆圆的东西会滚动,圆的东西可以作轮子。通过幼儿的探索和思考,对幼儿大脑起到发散性思维的初始教育。 另外,在投放材料后要注意时常进行更新,比如,幼儿玩了一段时间的“谁的力气大”的游戏,对那些材料就失去了新鲜感,没有幼儿愿意再去碰了。于是,我们马上改变游戏内容,再适当添加些瓶子、盖子、纸、橡皮泥等,这样旧材料又成了新的材料,这些“新元素”的融入,适时地把幼儿的兴趣又拽回来了。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幼儿发现原来旧材料加上新元素就会发生大变化,逐渐养成对身边事物观察的多角度化,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在以后材料的摆放和新元素的添加中,孩子们自己的想法也就越来越多,我们的引导作用也就逐步弱化,让孩子们玩着属于自己的游戏,笑谈着自己发现的秘密。 五、利用环境创设,提高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关注度 一个好的合适的环境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可以通过投放与主题有关的新材料,形成一个有变化的全新的环境,吸引起幼儿主动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尤其是对那些变化着的环境和事物,他们会更有兴趣去关注。在对环境关注过程中,他们还会自己产生问题、引发争论,从而推动探索活动的进程。如《鱼儿游》活动中老师在每张桌子上准备了几只金鱼缸,还布置了“鱼池”里面游着蜡笔小鱼、水彩小鱼,幼儿脑中会产生一个个的问号?这些有什么用呢?怎么样小鱼才能游起来呢?在这样一个学习氛围较浓的环境中,幼儿带着疑问,会更积极的去探索和发现,最终达到了提高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关注度的目的。 六、利用“失败”激发幼儿新的探索 陈鹤琴先生说“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凡是孩子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即使失败了,失败的经验也会促使他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新的方式寻求答案。每次探索活动我们都会帮助那些“失败”的孩子,请他上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帮助他找到正确的方法。比如“有趣的轮子”中有的孩子第一次找了个长方形的东西做轮子,我就让他上来用手轻轻地推一推,试一试它会滚动吗?这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了长方形的东西不能滚动,接下来的第二次探索活动他很快就找对了。对于幼儿来说,失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而是一种经验的积累,通过老师的引导,可以促进幼儿进行新的探索。 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教孩子做什么,最重要的是能激发起孩子自主学习的愿望,让孩子主动地学习和深索,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让他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在快乐中探索、成长,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王萍.绘画活动——幼儿想象力培养的支架.《教师》2012年第10期 103, 2.高新晨.探讨幼儿园多元化区域活动的创意设计策略.《数码世界》2020.6 3.耿惠娟.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问题意识的研究.《小学科学》2015.3.194 4.沈慧.大班幼兒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研究.家长(中、下旬刊)2019.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