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劳动促技能,实践出真知
范文

    张敏虹

    摘要:小学阶段的劳动课程是操作性和体验性兼具的实践性学科,不过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老师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性相对匮乏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因为劳动课程长期不受重视,导致其开展实践教学也比较艰难。从老师的视角来说,必须要调整教学理念,全面优化课堂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令其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化技术素养,这对于劳动课堂的综合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就此展开研究,以期能够为从事小学劳动教育的教师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学;实践;技能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264

    小学阶段的劳动课程更多的是要教会小学生们较为基础的生活技能以及实践技巧,在该课程当中涵盖很多实践性知识以及教育性知识,比方说手工制作、农作物种植等等,这些教学内容都可以很直接地和现实生活相互关联,并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令其形成对现实生活事物的探究热情,这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实践和理论基础之间的相互融合,必须要科学引导,避免学生接触错误知识,以期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综合、全面的发展。

    一、超越課堂限制,奠定实践兴趣基础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课堂限制,才能够实现小学生的有效实践和全面创新。教学当中,老师需要指引小学生们在实践活动当中深入感受并体验自我本质力量。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认为劳动异化问题想要解决,就需要令人从劳动中实现全面发展,而不是被分工分割成劳作的机器。自然,在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当中,想要感受到劳动兴趣和劳动力量,就必须要帮助小学生们从劳动中看到“力量”,也就是指引小学生形成兴趣和热情。

    2019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根据习总书记的思想指引,我们在已开展的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加强了劳动教育的开展,开设了“泥土与种子”这个校本课程。从此,学校教学楼的走廊多了很多种植的花盆,这是我们的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泥土与种子”的实践基地。当同学们知道可以由自己去种植蔬菜,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学校统一发放了蔬菜种子和种植蔬菜的观察记录表,让他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亲自种植蔬菜,从播种、施肥、浇水,到开花、结果,整个生长过程由他们进行观察和记录。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还让他们掌握了栽种技能。所以,同学们在一个学期里尝试种植了多种蔬菜,当他们看到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可以收成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没办法用言语表达出来。有的同学还在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把蔬菜摘下来煮了吃,他们都说,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蔬菜……通过这样的劳动实践,学生接受了锻炼,磨炼了意志,强化了责任担当,切切实实地感受、体会到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进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学生感知到了本质力量,形成了劳动实践的兴趣,为后期深化教学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超越实践约束,加强学生探究精神

    小学劳动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除了要以兴趣为先、激励学生们自主探究精神之外,还需要再次突破“兴趣导向”层面的实践兴趣约束,强调主动探究的重要作用,是对上一层教学引导的深化发展。再次层面上,初步实现了技术因素、实践探索以及最终价值之间的理性统一,在劳动课程教学当中,必须要鼓励小学生们充分认知并感受劳动价值和意义。

    种菜已经激发了同学们的劳动兴趣,我们更加进一步让他们加深劳动的探究精神。我们把种菜升级到种花,让孩子们在家里自己动手种植花草,近距离亲近、感受大自然,体会劳动的快乐。并且在养花的过程中,通过亲自播种、松土、施肥、浇水,渐渐地,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种菜到种花是多么的水到渠成,亲手养花,在花开花落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领悟到一些人生哲理,比如万物都是有一定生长规律的;懂得只要努力坚持,付出劳动,总会有收获的。

    三、超越探究意识,深化劳动技能素养

    不管是技术还是文化,对小学生来说都是外在的力量,必须要通过有效的实践和全面的解放,才能够真正彰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在上述两点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探究范畴的拓展,这一过程的实践是学生确立自我、表征自我的形式。借助这一过程的解放,学生可以彰显出独立的为人的品质和素养,劳动已经不是学生异己的外在力量,而是其自我存在价值体现的一部分。从该视角而言,“整个世界历史都可以看做是人劳动、诞生的经历”。

    劳动是做人的根本,历来被舆论定位于美德范畴。一个厌弃劳动的人是没有出息、无法自立于世的。一个人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要在校园生活近20年。“生活即教育”。他们将在这里涂就耀眼的青春底色,铺下人生观第一块端正的基石。因此,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理念,让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促学生人格的陶冶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资源,开拓了三个劳动实践基地,一个在校内,两个在校外,我们除了让学生在校内开展种植养护的实践活动以外,还得到社区的支持和配合,分别在两个社区开设了种植实践基地,一个种花、一个种菜,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开展亲子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关系。只有把劳动融入到学生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才能生动活泼,收到实效。我们坚信:劳动是最好的教育,可以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让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一直在路上。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理性被大大地突破了,提升了学生的生命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学生生命解放的过程,鼓励学生去控制、掌握、欣赏知识和技术,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凸显出劳动课程的深层内涵。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锻炼学生劳动素养,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主观探究能力。配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加强培养力度,能够给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素养基础,并帮助他们将探究能力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深化其学科综合素养,在不断的良性循环当中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毛剑东,蔡燕娜.劳动教育新突破家校共育新篇章——基于"以劳育人"理念的学生劳动素养实践研究[J].中小学校长,2020(004):31-33,36.

    [2]秦圣翔,掌庆维.技能导向与素养导向在体育课程,教学与评量之概念分析与实践[J].台中教育大学体育学系系刊,2019(14):1-14.

    [3]汪群燕.小学劳技创意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当代家庭教育,2019(002):P.116-116.

    [4]胡翠芝.体验劳动角色,感受美好生活 ——小学劳动教育视野下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044):P.1-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2: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