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徽州丧葬习俗看徽州人的生死观
范文

    摘要:本文以徽州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明清以来徽州社会的变迁,详述丧葬习俗的变化,来看徽州在近代思潮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的变化,和徽州人的生死观及其发生发展的原因。通过乡土调研和资料查阅的方式可将徽州人的生死观可概括为:(1)生死有别事死如生;(2)借助鬼神幻想战胜死亡恐惧;(3)重生多于重死;(4)信奉天命泥于阴阳风水。

    关键词:丧葬习俗;徽州生死观;徽州民俗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275

    一、明清以来徽州社会变迁造成风俗变化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对外交通不便,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環境中,因而徽州社会拥有独特的地域性特点,是典型的封建小农经济,聚族而居;同时徽州人锐意进取走出大山,使徽商成为了中国三大商帮之一,徽州社会具有重商的特点。徽州历史上一共有三次较大的人口迁移,主要都是从中原地区迁往徽州地带,在经过长期的文化融合后,徽州文化在很多方面既具有中原文化的特色,也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正是因为徽州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文化传承的影响,造就了独特的徽州民俗[1]。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徽州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徽商所主营的传统行业大多被新兴行业所取代,徽商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同时原本重视官商结合的徽商也在官场上失去话语权,加之新商人群体的崛起,徽商逐渐败落。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未经战火的徽州成为李鸿章和太平天国拉锯战中的必争之地,战乱给徽州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徽州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人口大量流失、宗族秩序崩溃,原本处于温室环境中的徽州文化受到巨大冲击。

    太平天国运动后,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徽州,加快了徽州对外交流的速度、拓宽了徽州对外交流的内容,弱化了徽州宗族思想。随着西学东渐的发展,基督教传入徽州带来了新的宗教思想和现代思维,对徽州人而言这些促进了徽州的对外交流,使得徽州传统风俗开始出现现代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新文明风尚的推行,徽州本土风俗原本就已经缩小的生存范围被迫接纳新文明风尚,徽州风俗虽有些形式尚存,但文化内核逐渐丧失处于弱势地位。

    二、徽州丧葬习俗详述

    (一)整体流程

    办前程:明清时期,徽州人婚嫁时便会准备好寿材,寿材为杉木,在年老后请人制成棺材,这个步骤叫“合寿材”。徽州人叫置办丧事为“办前程”,棺材置办后会放置在家里或祠堂里,之后请风水先生选取风水宝地做坟墓。

    临终:老人临终时家人会守在床前,老人即将咽气时出嫁女需要回避,现已无此忌讳,子孙需要在床前高呼呼喊,直至老人咽气。咽气后将老人的枕头抽掉,撤去床账,用一片瓦片垫于死者头部,为老人更换里衣,用一根麻绳将其手脚绑住。将口含钱或茶叶放入死者嘴中和手中,用“尸棉”将死者头部包裹起来,并在床边点燃一盏油灯,此灯名为“床头灯”。等事先准备好的纸轿或黄纸焚烧完和“床头饭”中的一炷香燃完,亲友才可以发丧卜告。

    吊唁:亲友前来奔丧需要给主人家送四礼,如果死者家还有长辈在,则加送糕点一包,意为“看死人也要看活人”,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入殓:死者在放入棺前需要穿上九下七或上五下三的寿衣,有部分地方会在男性身上增加一件大衣,在女性身上添加一件披风。穿衣前,死者长子站在凳上,将“寿衣”从内到外依次套在自己身上,俗称“同衣”,“同衣”时,要用鼓手吹奏哀乐,燃放鞭炮[2]。

    下棺:棺材内按顺序铺垫木炭、石灰、冥纸、垫被、寿钱(摆“福”“寿”“卍”等图案)、石灰枕。将死者放入棺材后,用石灰包紧身,之后盖被。被子上有时会放一些死者心爱之物,再给死者面上的“尸棉”开口,称之为“开密口(或开脸)”。

    盖棺:盖上棺盖后,在棺材的左右两边共钉三个铁钉,分男左二右一,女右二左一,还有一个钉子为木钉。子孙分别依次跪在灵柩旁,用秤砣敲击铁钉三下,同时呼喊死者,俗称“应钉”,主祭人此时会说“一应金,二应银,三应保佑一家人”。

    出丧:棺木由八人抬出门,用两条凳架起。用绳索将木杠扎在棺上,披上绢条。长子扶棺木,次子捧牌位,孙辈举魂幡,引路人在前洒引路钱。开锣、请道人、请灵牌位、魂幡、喇叭鼓手、棺材、送丧人(每人手里一把香),举“金银藏钱吊”、彩旗花圈、抬寿簇(被面)。

    安葬:将棺材放入坟坑内,如今多是生前就做好空穴,下葬前焚烧芝麻杆谓之“暖坑”,柩入窆,放爆竹,烧香纸,撒五谷,封金,亲人跪拜[2]。

    七七:名义上虽为“七七”,但七七最多为48天,最少是43天,这需要根据人的生辰八字和死亡的时间来进行计算,不同的人七七。在三七之前供奉的食物中不可以有荤食,这是为了让死者的灵魂不贪恋人世尽快离去。男性过三七,女性为五七。旧时徽州会在七七过后再安葬死者,而如今死者去世三日内就会下葬,七七与安葬的顺序有所变化。

    请三朝:徽州人认为人去世后的第三天人的灵魂还没有离开,在天亮前人的灵魂没有被黑白无常带走,所以徽州人要在天未亮时去看望他,让他在离开前最后见亲属一面。

    请百日:又称“百日”,这一天因为是人去世后一百天,所以为了纪念死者需要去看望他。

    偷呼、回呼:一般在人死后十一天到十八天之内,偷呼在回呼前一天夜晚,是死者的灵魂偷偷回家看望家人的日子,家人会为死者准备三荤三素,椅子上需要批死者从前的衣服,地上放死者生前的鞋子,以示死者回家看望家人。回呼则是死者被“句句人(音)”引导回家探望,需要给死者烧生前的用具和纸扎品,吃过晚饭后需要在墙院里用石灰撒一个留有空缺的圈,示意死者的用具从这里被小鬼抬去阴间。周年:死者离世一年后,需在死者去世的那一天或另择良辰吉日去祭拜死者,以表哀思。

    贺阴寿:逢死者整十岁数时,需在死者逝世当日或选择农历十二月的某个吉日,死者的女性后代在死者坟前焚烧“衣箱担”,死者的男性后代则准备用红纸做的“金银袋”,袋中装有黄纸和纸元宝。贺阴寿在死者百岁后不再进行,因为徽州人认为百岁时人的灵魂便会转世。

    (二)其他风俗

    在以上这些丧葬习俗之外,还需注意的是明末清初的古徽州是不会为未成年男女办丧事的,因为徽州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未成年人不算“完整的人”。受重男轻女等思想的影响,穷苦人家会溺死女婴,在女婴死后会将女婴用草席包裹埋葬在山北面的山坳里,并且要在埋葬的地方用箢箕倒置在其上,防止女婴的魂魄再次投胎到家中。若是出生没多久就死亡的男婴,也会如此埋葬,但主要是防止“小鬼作乱”,这种埋葬的方式被称为“箢箕盖”。

    如果是早夭的孩童或少年,则会根据其身材选择适当的棺材,因过早而夭视为不祥,其坟墓的建设也十分简单,甚至不允许办丧事。

    明清时期,江南社会普遍流行停棺不葬的风俗,古徽州对安葬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停馆不葬的主要原因为五个:一是风水迷信,堪舆风水在徽州十分流行,所謂“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为寻一块风水之地入葬,而使先人长期不得入土[3];二是长久停棺需要耗费较大财力,富人家借此炫耀财力;三是徽州人认为出嫁女子要等娘家人过来吊唁,看死者最后一眼才可下葬;四是穷苦人家无力下葬又被封建礼教所约束,将棺椁停放于“厝所”之中,希望未来能够安葬死者;五为伴侣先离世,等另一个去世时再一起安葬。

    民国《歙县志》中有记载“鼓吹迎宾,酒筵款客,喧笑于素帏丹旐之旁,蔑礼甚矣……延宾速客,号曰贺坟”,贺坟是由“闹丧”而衍生出的一个风俗,此风俗在徽州一直饱受儒家人士非议,当时的有志之士发出号召“秉礼君子宜速矫正也”,希望能够让此风俗消失。后随着西学东渐思想和徽州经济的崩溃,以贺坟为代表的丧闹习俗逐渐简化,但宴请宾客和出殡时用乐的习惯有所保留。

    (三) 丧葬的衍生文化

    礼乐:在徽州遵从《朱子家礼》,在丧葬时会大量使用礼乐,虽在今天已几乎无处可觅,但乡间乐人所流传的丧葬用乐有明确曲调和曲名的有15首,多以丧礼名称命名。

    棺材:徽州长期收中原文化影响,棺材也使用杉木,又因为棺材是由杉木木板拼凑而成,所以徽州用“多少斗”来形容棺材的规格,普通棺材由十二块杉木板构成为称为“十二斗”,上等棺材为“十斗”,最次的棺材为“十八斗”。

    明器:徽州人的随葬品一般都是放在棺材中的,除了个别大户人家随葬品较多棺材中放不下。一般徽州人的棺材中会在身旁放半把剪刀,但其表示的含义在今已无明确解释。同时徽州人会在死者身下的垫被上用钱币摆出日月、寿字、万字及七星的样式,有俗语言“左边日,右边月,万寿无疆,脚踏七星”。同时死者的手上和嘴里都需要放置东西,即“左手金,右手银,嘴里含个钱”。因徽州是茶叶产地,有时会在死者嘴里放置茶叶。随着火葬的发展徽州人仍坚持在骨灰盒中用硬币摆出寿字或万字的图案,表达对死者的祝愿。

    牌位:旧时出殡时会由长字长孙捧着死者的牌位出殡,并在之后将牌位放置于家中或宗祠里。照相技术流入徽州后,出殡时除了有人捧牌位还会有人捧照片,出殡后徽州人会将死者的照片悬挂于中堂的左右两边,以表哀思。

    三、徽州人的生死观及其形成发展的原因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乐生恶死的,这种情感的产生来源于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和不了解,因此中国人创造了许多关于死亡的神话故事,同时也创造了“不死的灵魂”,即“肉体死亡,灵魂永生”的观点。道教阴阳五行观念盛行,人们认为活活着的人所处的是阳间世界,死去的人所处的是阴间世界。又受宗教思想影响,尤其是受到佛家转世轮回思想的影响,民众创造了灵魂的国度“地府”和一系列相关的故事传说。人类原始的对死亡的恐惧让人们一方面希望能够延长自己的寿命,又希望能够在死后依然存活,这正是生死有别、“视死如生”观念的深切体现。《论语·先进》中孔子回答学生季路关于死的问题时说“未知生,恶知死?”这反映出,儒家用死来教导人们信奉天命,用天命来解释和规定生死,以此缓解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感,同时也认为生比死更加重要[4]。

    徽州鬼神观念盛行,正如嘉靖《徽州府志》所言:“徽之人俗鬼而好祀。”徽州人去世时,不能直言“死人”,而用如“走了”、“过辈”等词替代[5]。一方面是因为徽州一直以来医疗条件差,死亡率高,人们对死亡有着深深的畏惧,甚至连提起都不被允许;另一方面则是徽州地处古吴越区域,吴越鬼神文化遗留较多,人们希望通过具有神秘色彩的巫医帮助人们解除病痛,获得长寿。

    自古以来徽州地区儒道佛三家并行,儒家道家信奉天命的观念,在徽州人身上得到了深刻体现。从当地一些关于死而复生者又死去的民间故事中能够发现,徽州人遵循生死之间的规则,并不勉强“天命”。祖先崇拜是徽州人精神信仰方面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徽州人的立足点在于宗族,因而为了维护宗族秩序和后世子孙尽孝以求福的礼法要求,徽州人在丧葬方面非常注重礼节,结合《朱子家礼》对葬礼、祭礼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徽州虽遵循儒家孝道为先人大办丧事,但从徽州民间故事《风水先生》中不难看出,徽州人为先人大办丧事注重风水的背后,其实是希望通过先人的丧事为后代带来好运。先人的死亡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后代的幸福生活。

    徽州对于风水之说极为相信,有时为了寻找一块风水之地作为坟地,甚至会将先人的棺柩长久停于“厝所”之中,同时,徽州人不惜用长久的诉讼官司争夺一块风水宝地,明清时期就有许多这样的风水诉讼。在文明丧葬倡导多年的今天,丧葬中的风水观念更多的已经消失或不再重要。

    随着新中国建立之后,破除封建迷信和科学教育很大程度扭转了徽州人的思想,对生死的认识也更加清晰,在此情况下徽州人也不再纠结风水鬼神,对生死也更加豁达,但这些观念对新一代徽州人仍然具有很深的影响力。

    明清以来受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徽州人的思想提高,对丧礼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但在简化丧礼的过程中因缺乏指导和辨别,导致徽州境内各地丧葬习俗整体上较为混乱,糟粕与精华混乱不清,有全盘否定的趋势存在,使得如今丧葬习俗在内的徽州传统风俗习惯丧失其独特性和地域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了解徽州丧葬习俗的老人正在逐渐离世,新一代年轻人对丧葬习俗并不清楚,在未来可能会出现徽州丧葬习俗被遗忘的情况,目前虽然有纸质资料留存,但如何将逐渐消失的丧葬习俗与现实情况结合成为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徽州文化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夏威.晚清徽州社会变迁的若干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7:8-38

    [2]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M].上海:中华书局,1995:633-634

    [3]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3

    [4]沈铭贤.生死俱善人道毕矣中国古代的生死观及其现代意义[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2):101-107

    [5]卞利.明清以来徽州丧葬礼俗初探[J].社会科学,2012(9):131-143

    作者简介:吴言(1999-),女,汉族,安徽黄山,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8: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