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系统地传承和发展扎染艺术 |
范文 | 黄永欣 摘要:随着不断的推进小学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扎染艺术被要求融入到美术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来。扎染艺术是我国古代传统、高超的手工技艺的集中展现, 是先辈智慧与勤劳的历史见证,也是几千年来人们追求美和热爱生活的高度结合。在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融入扎染艺术的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扎染艺术因为具有奇特的人文艺术的特点,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彰显出了巨大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扎染艺术;小学;美术课堂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1-305 在我国,扎染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历史,是古代人们智慧的集中体现。曾经扎染技艺盛极一时,它既可以在大作坊中集中化的生产,又可以在家庭中进行个体化的生产,在装点人们服饰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日常的生活。而如今,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机器制品,虽绚烂多姿,但很难从中感受到温情。扎染艺术极富文化特色,有非常浓厚的文化传承意义,因而需要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扎染艺术的教学活动,努力将扎染艺术发扬光大。 一、扎染的艺术的特点 扎染艺术是我国民间所具有的独特而又传统的染色技艺。是指棉布在染色时需要把其中的部分用工具捆扎起来,以起到让被捆绑的部分不会被染色的作用。扎染的工艺分为染色与扎结两个方面,借助绳、线等工具,对需要染织的织物进行扎、捆、夹、缝、绑等多种方法进行染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织物被扎结的那部分可以不被燃料染色,保持原色,而剩余没有被扎结的地方可以均匀的染色。通过扎染既可以染出复杂的图案,也可以染出简单、规则的纹样。扎染的色调主要以白、蓝两种颜色为主,给人以高庄淡雅的感觉。扎染的优势是只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对织物进行扎染,可以根据个人爱好、作品的用途,来设计不同图案、形状、颜色的扎染作品。 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扎染艺术的意义 (一)传承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 在美术教育事业的不断革新与发展的背景之下,要求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开展的过程中要有机的融入扎染艺术的教育。对小学阶段学生进行扎染艺术的教学及普及,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层次的感受扎染艺术的魅力及价值底蕴,通过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可以走入扎染艺术的世界,更真切的领悟扎染文化的内涵与核心。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将扎染艺术融入到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及水平,增强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让学生们可以在欣赏、学习扎染艺术课程的过程中,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从小学美术课程中引入扎染艺术的教育价值上看,扎染艺术作为我国传统的民俗艺术,积淀着千百年来众多劳动人民的文明智慧,无论是在色彩搭配、造型艺术、还是在审美原则上,都有着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1]。教师和学生在实际的扎染操作中,可以了解、掌握、消化、吸收更多扎染藝术的知识。因此,美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扎染艺术的特点,将相关的课程分为不同的阶段,以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弘扬扎染艺术的魅力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如若想要扎染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取得最大的教育功效,美术教师需要让学生们明白民俗艺术与扎染艺术的紧密关联。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借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全方位的将扎染艺术的深厚意蕴、悠久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审美的特点展现出来,在满足学生们学习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的鼓励学生们进行自由的创造、创新[2]。学生通过美术日常教学的影响下,可以有效的吸取扎染艺术的精髓,提高自身对传统艺术文化继承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们可以自主的肩负起传承、发展、弘扬传统优秀民俗文化的任务,围绕着新时代小学美术教育的观念理念,让扎染艺术可以焕发出与众不同的活力与生机。美术教师在扎染艺术兴趣培养的开展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扎染艺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开展扎染艺术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扎染的技艺,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实现扎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弘扬扎染艺术的魅力做好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当中融入扎染艺术的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小学阶段比较普遍的美术教学方式,小学美术教师要想更好的发挥扎染艺术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巨大的教育价值提,需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与理念,帮助小学生们更好的领悟扎染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不断的促进自身全面健康的发展,逐步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扎染艺术[3]。 参考文献 [1]李翔南.经纬之美手艺之巧——让手艺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传承[J].美术教育研究,2021(04):178-179. [2]吴小琴.“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发展——以扎染为例[J].天津教育,2020(34):125-126. [3]胡云花.融入理念绽放生机——关于传统扎染艺术走进小学特色课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7(06):2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