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 |
范文 | 张春玲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结晶,包含了古人凝结智慧的文化遗产、传承接续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和理念,是当代中国人必须要学习的国之根基,将其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成为了响应素质教育、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探讨传统文化和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使传统文化教学真正落于实地,融于课堂,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催化剂,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2-012 在国家的历次重要大会上,发言人都强调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更是通过调研实地探究和宣传,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呼吁坚定文化自信,可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它是国家屹立世界之林的根基。当今青少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陶冶文化情操、培养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知是他们作为主力军的前提,除了家庭和社会文化氛围的塑造,学校和教师对于青少年的文化教育起到直接推动的作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助推剂。所以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即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基底。 1.深度挖掘教材,拓展传统文化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低段教材在编写时考虑到传承文化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设置了许多相应的古诗词以及小短文,以便教师基于教材,适当拓展和延伸,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所以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做到深度挖掘,注意课程内容的深浅结合,基于教材,但是又不限于教材,加大对教材内容以及课外内容的开发,着重关注文章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的知识与内容,并进行适当拓展,增加传统文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除了注重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和教育性,还要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能力,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文化情操,培养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知,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这一篇历史文章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翻译故事的过程,分析文章的寓意,还可以结合相关传统文化以及课外读本深度挖掘这一历史人物以及相关朝代的历史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章或者文献,了解司马光这一历史人物的生平以及出生朝代—北宋时期有名的历史典故和著名的历史政策,让学生在学习司马光这一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司马光的智慧,聪勇,更是这一历史时期中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文化习俗,以及有名的历史政见,从而让学生在感慨古人智慧的同时,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起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传承。 2.借助现代化设备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小学低段教学方法与小学高段以及初中的教学方式不一样,它旨在通过活动的组建、音频视频和老师调动的结合,在“玩耍”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训练学生的思维,是较接近生活化的教学,所以说在情境创建方面,更为容易。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让它成为了传统文化教育较好的依托点,教师可以依托现代化设备通过播放和展现经典故事,在课堂开始之前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对传统习俗的了解与学习、引导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从整体上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素养,全方面的提升学生。 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贝”的故事》等相关文章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基于文章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正式教学前,创设问题式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传统习俗,为接下来的文章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已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学生也能通过在情境的融入,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增加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丰富传统文化的知识认知,所以说,除了直接传授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这种文化情境的营造更能够让学生快速的建成对文化的认知,激发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3.借助语文阅读课开展传统文化作品品读活动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思维维度、阅读赏析和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小学语文低段的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阅读的重要性以及特点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以及经典故事的理解。在传统的阅读模式中,学生总是以读为教学目的,但其实阅读的真正作用在于理解,所以教师在利用阅读展开传统文化话的教学时应该更新阅读模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特点,合理制定阅读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传统的文化读物,并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传统文化读物的理解和赏析,在这样的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有利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冊《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一系列古诗的学习时,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的开展,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在品读和赏析的过程中,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节日和习俗,比如通过《元日》的学习,了解新年放爆竹,张贴春联等相关习俗;在《清明》的学习中,了解清明是用来缅怀先人的节日;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学习中,了解重阳节是一个适合登高望远感恩敬老的节日。从而让学生领会到古人的智慧结晶,以及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 总结: 通过上述相关背景以及相关策略的介绍和探讨,我们了解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文化素养的提升、性格品质的塑造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能在正式接受教育时同时受到传统优秀文化的洗礼,这对于他们未来学习其他科目以及自身品质、道德修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对于教师而言,传统文化和小学低段语文融合的这一教学新模式的诞生,极大的改善了上课的效率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从而让教师能够真正的对学生起到指引作用。毋庸置疑的说,二者的融合是新课程理念的改革,也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模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玉霞. 浅析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1):52-53. [2]王丹.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 人文之友,2019(13):26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