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
范文 | 王晓红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传统单一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在高中地理课堂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角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7-144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而逐渐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实现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是由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所构成的,其中人地观念和地理实践力是高中生需要形成的必要品格,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学生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 (一)人地观念 又被称为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中的核心观念,指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地理学科知识正确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后果,从而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解决人地矛盾的能力。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知识所需掌握的基本思维方法,学生运用综合思维便能够从多个维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能够从辩证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三)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能力是学生学习地理学所需掌握的基本认知方法,学生具有一定的区域认知能力后便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和习惯,并能够用区域综合、区域分析、区域比较等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区域特征,辨别各区域中人地之间的关系问题。 (四)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优秀品质,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力后,便能够灵活合理的运用地理工具和地理知识完成地理实践活动,并能够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地理环境,产生对地理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二、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主体意识 高中地理是一门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其知识内容庞杂且抽象性较强,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照本宣科的知识讲解方式,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这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2]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激发起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还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拉近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唤醒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主体意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高一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知识内容置于生活背景中,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挥出主体意识:“学校组织出游,有7个美丽的地方可供选择:北京香山,云南西双版纳,张家界,大兴安岭,内蒙古,新疆的魔鬼城,丽江香格里拉。现在,老师为你们展示出这7处的景观图,你们能判断出是哪处景观吗?能观察到哪些顯著的特征,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会是什么呢?”教师通过在生活情境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活性问题,使学生思维更活跃,进而积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来围绕生活情境展开思考和探究。这就为教师讲解本节的知识内容做好了铺垫,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引入生活素材,优化教学设计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学生面对抽象的地理知识时,常常无法拥有深刻的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高中地理课堂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结合生活素材来理解知识内容,化抽象为具象,化繁为简,轻松突破了重难点,并让学生深刻感知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魅力。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时,为了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地球的公转、自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在讲解这节课时可以结合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场景,引导学生将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每天太阳都会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地球上每年都有四季的变化。”教师通过生活现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规律,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中学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一般情况下,高中地理课程包含的生活化信息量较大,但要经过强化和系统地概括。因此,老师需要在教授知识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应用于地理教学并根据学生实际了解的环境和信息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点。例如,在“常见天气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中冷锋过后的外部环境变化及其带给人的感受引导学生讨论知识点。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在冬季和春季冷锋过境时,温度会急剧下降,并伴有强风和雨雪,风向通常是西北风。之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比较和分析冷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然后总结冷锋期间外界环境气温和气压的基本特征 (三)利用生活经验,强化人地协调观 在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使地理知识成为学生生命体中的有机组合部分,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生活经验对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剖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思考:“为什么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大家减少出门后,各地都频繁有报道说天空变得更蓝了,空气污染小了,甚至水变得更清澈了,以前很少见到的野生动物也陆续出现了?”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分析产生环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使学生认识到人地之间的协同发展不仅必要而且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人地协调观念。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拉近地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和魅力,还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知识展开思考和探究,从而实现了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2):264-265. [2]贺清华.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分析[J].才智,2020(07):26. [3]宋昊洋.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J].赤子(上中旬),2016(18):214. [4]吴凌彦.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2):17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