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简析如何活用教材开展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 |
范文 | 殷立 摘要:依托教材,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现实性、综合性和活动性的特点,着眼学生中长期思想品德构建,既依托教材又活用教材,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上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全面审视教材,立足知识建构。大胆创新教材,鼓励个性学习。 关键词:小学生; 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教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8- 引言:在进行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意依托教材,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现实性、综合性和活动性的特点,着眼学生中长期思想品德构建,既依托教材又活用教材,尽量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上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这样的话,小学生才会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高。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该如何才能做好灵活运用教材,取得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呢? 一、全面审视教材,立足知识建构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示的发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的精神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作为小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自然是任重道远,责无旁贷。全面审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可以清晰地看出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教材的编写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层次水平,深度挖掘发生在学生身边真实事例,以引导学生活动感悟的方式自主学习,同时又立足于知识系统的整体架构,力争使学生通过不同学段的学习,建构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法治意识,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小公民。因此,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深研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同时又要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解决好教材面向全国广大地区普适性的特点与教材的真正落地,加强教材地域性特点的研究。对于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知识体系,道德与法治教师无需过多地探究与质疑,毕竟教材编写原则属于国家社会精神范畴。教师现时更应该关注的是教材如何才能更接地气,更具地方特色,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教材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注意时刻关心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从专业的角度去收集、整理、提炼具体的道德法治案例,巧妙地刮起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风暴”。根据品德教育时效性的原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该注意结合各式各样的教育节日,主动接洽行业主管部门,寻求专业上的支持,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比如说学雷锋日(3月5日)、安全教育日(3月最后一周周一)、劳动节(5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禁毒宣传日(6月26日)、交通安全日(12月2日)、法制宣传日(12月4日)等,把主题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二、大胆创新教材,鼓励个性学习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意避免生搬硬套教材、照本宣科的低效教学方式。要注意大胆创新教材,活用教材,将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人文以及特有经济、社会背景的典型事物纳入课程教学资源体系中来,创新教法,因此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丰富课堂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都懂得为什么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道理,因为他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是一个思维内化的过程,单纯地依靠灌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问题的关键恰恰是怎样通过有效的形式来组织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使得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地学习呢?所以,这个时候,道德与法治教师就需要从精准把握学情出发,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巧妙选择相宜的学习组织方式。简而言之,就是要在考虑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奋点”,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兴趣与特长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公民意味着什么》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居民身份证的作用并由此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使用居民身份证的意识,就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身份证用处很大、意义深远”和“身份证用处很不大、没有意义”的辩论会。通过辩论,使得正确的观念认识得以明确,入脑入心。还有,为了使学生对错误使用身份证的恶果有更直观的印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演课本剧的方式来呈现……通過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拓展课堂学习空间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每一位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都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能,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仅限于课堂教学的话,那么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也是无法很好地得到培养、训练,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无法得到延伸,取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所以说,有经验的道德与法治教师会致力于学生课外学习空间的拓展,努力把课前、课时、课后有效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不断强化学生学习印象,达成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转化、提升。还是以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公民意味着什么》一课的教学为例。课前,可以先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引导学生先理解掌握粗浅的知识,完成识记。然后对课文中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注,存留疑问,等待课时合作探究加以解决。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课堂组织学习的需要,布置学生留意生活中使用到身份证的事例,从中区分出正确使用和错误使用的事例,准备在课堂上交流、探讨。 结论: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掌握的情况,有意识地布置些实践类的活动作业,以强化学生的现实体验,促成他们道德法治意识的固化,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这样的话,通过课前、课时、课后一以贯之的学习安排,学生就能够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中心,进行理解与体验活动,进而完成思想意识的培养,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娴敏. 挖掘文本细节 打造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J]. 考试周刊,2021,(12):111-112. [2]刘诗思. 探析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 文理导航(上旬),2021,(02):90+92. [3]张燕燕.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情境素材运用[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01):52-5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